文|七號宋
最近,俄羅斯彼爾姆國立科研理工大學的幾位博士對理想L9(參數(shù)丨圖片)做了一次電磁輻射測試。他們在新聞里宣稱,理想L9在三種狀態(tài)下,只有靜止時還算合格,其余工況全部超標。制動時超標2倍,加速時甚至達到了所謂上限的8倍。
緊接著,他們的結(jié)論被寫成論文,還刊發(fā)在了學術期刊上,《真理報》等媒體也立刻跟進,打出大標題:“中國汽車的輻射水平達到危險水平”。
這事一傳出來,有些人就炸鍋了:“混動車到底安不安全”、“難道開車也會被輻射壞身體”、“買新能源車還要戴防輻射服”……
中國品牌這么不堪?別急,我們先把這件事理順。
電磁輻射測試到底是什么,
混動車真不安全嗎?
很多人一聽到輻射這個詞,腦子里就自動聯(lián)想到核輻射、放射性、致癌、毀滅世界……但其實電磁輻射的范圍非常廣。我們每天都在電磁波里生活:手機打電話,是電磁輻射;WiFi信號,是電磁輻射;微波爐加熱飯菜,也是電磁輻射。
那汽車上的電磁輻射主要來自哪里?
只要有電流高速變化,就會有電磁輻射。混動車和電動車都有高壓動力系統(tǒng),電池、電機、逆變器、充電器,這些都會產(chǎn)生電磁場。
新能源汽車這套系統(tǒng)比燃油車更龐大、復雜,所以要警惕電磁輻射確實不假。那么,理想L9被俄羅斯測出來的“200 V/m”,到底意味著什么?
很早之前,國網(wǎng)江蘇省電力公司電力科學研究院就做過類似的公開測試,對小家電檢測后發(fā)現(xiàn),加濕器的電場強度達到了380V/m左右;臺燈打開時的電場強度也達到了300V/m左右。這么看,一個臺燈的危害就比汽車還高了?
當然了,這么對比有拉墊背之嫌。我們應該正面討論車本身的輻射值。
世界衛(wèi)生組織、國際非電離輻射防護委員會都給過推薦值。一般來說,在頻率30MHz到300MHz之間,普通公眾的電場強度限值是28 V/m。聽起來,俄羅斯的說法好像有點道理。
但其實這里提到的28 V/m限值,通常對應的是工頻以上的射頻電磁輻射(30MHz – 300MHz),這類輻射主要來自廣播、通信基站之類。它考慮的是電磁波遠場的能量暴露,國際常用參考是ICNIRP指南和WHO建議。
而汽車電驅(qū)系統(tǒng)的電磁環(huán)境,多數(shù)落在低頻(kHz甚至Hz級別),比如逆變器、驅(qū)動電機、線束耦合出來的場。低頻場對人體的作用機理不一樣,往往可以到上千V/m。簡單理解,是以感應電流、神經(jīng)刺激為主,而不是熱效應,因此對應的限值標準會寬松很多。這也是為什么目前使用的國家標準汽車電場輻射安全標準為5000V/m。
中國有沒有專業(yè)的EMC測試,
標準靠不靠譜?
我看到還有人會問:難道中國沒有電磁輻射測試標準嗎?為什么要等外國人來提醒?
實際上,中國在這方面的體系是非常完備的。汽車出廠之前,必須通過EMC(電磁兼容)測試?,F(xiàn)在普遍使用的GB/T 21437《道路車輛 電氣/電子部件對傳導和耦合引起的電騷擾試驗方法》,涵蓋兩大板塊——
輻射騷擾測試(EMI):汽車自己發(fā)出的電磁干擾不能超標,避免影響周圍設備,比如導航、手機信號、甚至急救系統(tǒng)。
抗擾度測試(EMS):汽車要能承受外部電磁干擾,比如你開車經(jīng)過廣播電臺大功率發(fā)射塔,車子不能因此死機或者誤觸發(fā)安全氣囊。
這里,單是EMI(自身發(fā)出的電磁干擾)就包含了輻射干擾、傳導干擾、諧波電流干擾測試、電壓波動與閃爍測試等,比俄羅斯這套簡易檢測要嚴謹太多。
更讓我大跌眼鏡的是,專業(yè)媒體竟然沒有調(diào)研,建設一個標準的EMC實驗室有多貴?
他們的測試設備只要1800盧布,折合人民幣161元。我在某寶上也看到了類似設備,價格100-600元區(qū)間。
你說這種“檢測神器”,能不能準確測?
一個“十米法”半電波暗室,造價在幾千萬人民幣。光是屏蔽材料和吸波材料的投入,就足夠買下一棟寫字樓。配套的天線、接收機、轉(zhuǎn)臺、人工電源網(wǎng)絡,全是百萬級起步。要是幾百塊錢的設備真能取代千萬級的標準實驗室,那全球做EMC測試的工程師們早就下崗了。
所以,正規(guī)車企做的測試,嚴謹程度遠遠不是俄羅斯專家那種“拿著低端設備測一測”能比的。
測試中的“貓膩”:數(shù)據(jù)為什么能被玩壞?
話說回來,測試這東西,確實存在貓膩。我以前就遇到過這種情況,測某一臺車的車內(nèi)噪聲時,把傳感器的位置偏離中控規(guī)定點位15cm時,測試分貝可以降下來1-2dB(A)。
其實EMC測試也是一樣,比如以下這些“手段”就可以使數(shù)據(jù)偏離——
測試位置不同:在電機附近測,數(shù)值會比車內(nèi)駕駛位高好幾倍。要是只挑最極端的位置公布,就容易誤導。
頻段選擇不同:電磁輻射分很多頻率區(qū)間,國際標準也是分段規(guī)定的。只挑一個最嚴苛的標準去套,就能讓任何車“超標”。
狀態(tài)選擇不同:加速、急剎、充電,這些都是電磁活動最強烈的瞬間。如果只測這種極端工況,當然會比平穩(wěn)行駛時數(shù)據(jù)高。
實際上,測試距離不同,輻射值往往能相差上百倍。還是拿上面提到的電力科學院測試來說,他們在距離電視屏幕3cm處,電場強度達到490V/m;當坐在沙發(fā)上,距離電視2米時,電場強度只有6V/m左右,為之前的1%。
事實上,我們不會貼著臉看電視,只要稍微遠一點,這種影響幾乎可以忽略。汽車也是同樣的道理,測試的合理性對測試結(jié)果干擾很大。這也警示我們,為什么一些國外報道喜歡渲染“超標”?其實只要想黑一輛車,就能找到辦法。
我們要警惕國外利用“測試”攻擊中國車
過去幾年,中國車企出海遭遇的直接攻擊是關稅戰(zhàn)+信息戰(zhàn),多個國家在極力渲染中國車企傾銷、產(chǎn)能過剩等問題。并在中國新能源車企的智能化優(yōu)勢項目上,大力攻擊我們有信息安全漏洞。
這種明面上的做法我們尚有應對之法。但使陰招就不好說了。其實這次俄羅斯學者的做法并不新鮮。過去幾年,類似的案例也有。
比如挪威機構(gòu)測試中國電動車在冬季續(xù)航衰減大,媒體報道“中國電動車不適合寒冷地區(qū)”。但其實結(jié)果是,所有電動車在寒冷環(huán)境都會衰減,不止中國車。而且五款續(xù)航打折最少的車型,其中有4款都是中國車企制造。
還有歐洲媒體在報道比亞迪進入歐洲市場時,不斷強調(diào)尚未經(jīng)過歐洲獨立測試。事實上,中國自2021年起就有與國際接軌的C-IASI、CATARC 等測試體系,且多家車型已經(jīng)通過歐盟認證。媒體故意忽略中國已有國際化測試體系,形成中國車缺乏權(quán)威驗證的輿論印象,這也是一種測試話語權(quán)上的雙標。
總結(jié):中國混動車輻射真的嚴重超標嗎?
我認為正規(guī)車企都會經(jīng)過專業(yè)的EMC測試,實驗室造價千萬,不可能放過這種明顯安全隱患。俄羅斯專家的測試方法不專業(yè),設備廉價,標準混用,結(jié)論不可靠。大家不必因為一篇論文就擔心健康風險。
國外利用數(shù)據(jù)抹黑中國車是新套路,大家要警惕。用名義上的測試挑中國車毛病,顯得自己很專業(yè);用技術民族主義+市場保護主義,這種做法終究長久不了。中國新能源車在全球銷量持續(xù)高速增長,這就是最好的證明。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