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個窗口辦業(yè)務,正式工月薪8000,我拿5000,連公積金都沒有。"在銀行干了三年的派遣制柜員小林,最近總盯著工牌上的"勞務外派"四個字發(fā)呆。
全國像小林這樣的派遣工到底有多少?沒人說得清具體數(shù)字,但35萬家勞務派遣公司的存在,已經(jīng)說明了一切——這個行業(yè)就像雨后春筍,短短十年間從街頭小中介,長成了盤踞勞動力市場的龐然大物。
企業(yè)用派遣工,藏著"一本省錢賬"
上海電子廠的張主管算過筆明白賬:招個正式工,月薪6000得額外繳2000社保公積金,旺季加班還得給三倍工資;換派遣工,每月給中介6000塊全包,淡季一個電話就能退回去,連句"對不起"都不用多說。
更妙的是"甩鍋"方便。去年廣州物流公司裁20個分揀員,因為都是派遣工,老板直接跟中介說"下周不用來了"。HR私下說:"要是正式工,光賠償金就得掏小百萬,現(xiàn)在一分不用花。"
國企和事業(yè)單位更精。某公立醫(yī)院的護士長透露:"科室15個護士里10個是派遣的,編制就3個。她們干著同樣的活兒,年終獎卻只有正式工的三分之一。"
找工作的人,沒得選只能"先上車"
河南小伙小王的經(jīng)歷很典型。高中畢業(yè)后在勞務市場晃了仨月,最后跟中介簽了合同去蘇州電子廠:"雖然是派遣工,但好歹包吃住,每月能存4000。"他知道正式工福利好,可"沒學歷沒技術(shù),正規(guī)大廠根本不直接招人"。
這種供需錯位,讓勞務派遣成了"剛需"。超市旺季缺促銷員,農(nóng)場收麥缺短工,快遞公司雙十一只恨人手少——這些活兒不可能招正式工,派遣公司就像"勞動力超市",隨叫隨到。
"我們這行就賺個差價。"某中介老板不避諱,"給工人開5000,向企業(yè)要6000,招100個人每月就賺10萬。"再加上有些地方給靈活就業(yè)補貼,開派遣公司成了"低風險高回報"的生意。
法律規(guī)定成了"稻草人",漏洞隨便鉆
明明法律寫著:派遣工只能干"臨時、輔助、替代"的活兒,數(shù)量不能超企業(yè)總?cè)藬?shù)10%??涩F(xiàn)實呢?
醫(yī)院的護士站里,派遣工占了大半;學校的教室里,代課老師多是派遣身份;連銀行柜臺,都有近半數(shù)是"勞務外派"。某銀行更絕,把柜員崗改叫"客戶服務輔助崗",硬是把主營業(yè)務說成了"輔助性工作"。
監(jiān)管人員也頭疼:"企業(yè)和中介把合同做得天衣無縫,工人自己都分不清是派遣還是正式。去年查處的20家違規(guī)企業(yè),全是'表面合規(guī)'。"
最吃虧的,永遠是埋頭干活的人
小林在銀行干了三年,點鈔速度比正式工還快,卻連申請信用卡都被拒——因為"工作不穩(wěn)定"。更氣人的是,同批進單位的正式工都漲了兩次工資,他的時薪還跟剛?cè)肼殨r一樣。
這種"同工不同酬"的委屈,成了派遣工的通病。某外賣平臺的配送站,正式工有意外險和帶薪年假,派遣來的騎手卻只有"出了事自己先墊錢"的口頭承諾。
好在這兩年風向在變。深圳剛出臺新規(guī),要求企業(yè)公示派遣工比例;江蘇查處了30家違規(guī)使用派遣工的企業(yè),罰沒款超2000萬。也許再過幾年,小林工牌上的"勞務外派"會被擦掉,他也能像正式工一樣,踏實說出"我在銀行上班"。
你身邊有派遣工朋友嗎?他們的故事里,藏著多少說不出的委屈?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