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聊古代金銀器打造的學問,得從最開始的熔金說起,這步看著是燒金子,其實里面門道多著呢。
古人不像現(xiàn)在有恒溫爐,全靠柴火控溫,他們專挑松木炭當燃料,這東西燒起來火力穩(wěn),溫度能飆到1000℃以上,剛好夠得著黃金1064℃的熔點,還不會像別的柴火那樣掉渣污染金子。
熔金用的鍋也特殊,是耐火的陶坩堝,這玩意兒耐高溫還不跟金銀起反應,能最大限度保住金銀的純度。
熔金前得先給金銀“洗澡除雜”,古代的金銀原料里難免混著銅、鉛這些雜質,不清理干凈,做出來的器物容易發(fā)黑還不結實。
古人有個土辦法,把金銀塊和硼砂一起丟進坩堝里燒,硼砂就像洗潔精,會把雜質裹成渣子浮在熔化的金銀水表面,到時候用小勺子一撇,剩下的就是干干凈凈的金銀液了。
而且他們還懂“調(diào)成色”,想做不容易變形的首飾,就往純金里摻點銀或銅,讓金銀變硬挺;要是做擺件想顯華貴,就用高純度的金銀,看著更亮堂。
熔好的金銀水得先做成粗坯,倒進提前做好的模具里冷卻,比如要做個金簪,就先鑄成細金條。
接下來是鍛打,這一步特別費力氣還得有手感。工匠會把粗坯擱在鐵砧上,拿小錘子一點點敲塑形。
剛從火里拿出來的金銀軟,好敲,但敲著敲著就涼了變硬,這時候就得再放進火里燒軟,行話叫“退火”,不然硬敲準得裂。
古人能把金子敲到比蟬翼還薄,秘訣就是每次敲之前都退火,還會把金子裹在羊皮里,防止粘在錘子上,而且每一下力度都得勻,不然金箔厚薄不一,貼在器物上就坑坑洼洼。
等鍛打出大概樣子,就該上鏨刻和鑲嵌這兩個“細活”,這才是讓金銀器變精致的關鍵。
鏨刻前,工匠先在紙上畫好花紋,像龍鳳、纏枝蓮這些常見圖案,然后把紙貼在金銀器表面,用細針沿著花紋扎小孔,圖案就印上去了。
接著拿鏨子,鏨子頭有尖的、圓的、帶紋路的,工匠用小錘子輕輕敲鏨子,順著印好的圖案鑿。
這力度必須得拿捏準,重了能把金銀器鑿穿,輕了花紋又模糊,還得順著金銀的紋理鑿,不然器物容易變形。
比如古代銀盤子上的浮雕花紋,就是工匠在背面鑿凹陷,正面就鼓起來形成立體圖案,看著特別有層次感。
鑲嵌更講究,常見的鑲寶石、珍珠,還有錯金銀,鑲寶石不用膠水,全靠“爪鑲”或“包邊鑲”。
爪鑲就是在金銀器上做幾個小爪子,把寶石扣住,圓形寶石一般用四爪或六爪,方形的用八爪,這樣既牢固又能讓寶石多露出來,顯得更閃。
包邊鑲是用薄金銀條把寶石邊緣包住,適合翡翠、瑪瑙這種扁平寶石,包的時候得把金銀條敲得特別薄,還得緊緊貼住寶石邊,不然一磕碰就掉。
錯金銀是另一門手藝,先在銅器表面刻凹槽,再把金銀絲敲進槽里,用銼刀磨平,最后用布擦亮,金銀絲就和銅器融在一起,花紋又細又精致。
做這個的時候,凹槽深度得跟金銀絲粗細剛好配,太深填不滿,太淺凸出來,敲絲的時候還得輕,一點一點往里敲,急了就斷。
古代沒溫度計、卡尺這些工具,全靠工匠的經(jīng)驗。
熔金時看火焰顏色判斷溫度,火發(fā)紅就是溫度不夠,發(fā)藍就快到熔點了;鍛打時摸器物溫度決定啥時候退火,手摸著有點燙但能忍,就該再燒了;鏨刻時憑手感控力度,敲下去聽聲音就知道深淺夠不夠。
這些學問都是一輩輩傳下來的,沒有捷徑。
也正因為這么較真,古代的金銀器不管是皇宮里的大擺件,還是老百姓戴的小首飾,都匠氣十足,哪怕過了幾百年依舊流光溢彩。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