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美之間,韓方哪邊都不想“得罪”,再三考慮后,李在明還是做出了一個“折中”的選擇。
據觀察者網報道,韓國方面宣布,韓國國會議長禹元植收到中方邀請,將出席9月3號在北京舉行的抗戰(zhàn)勝利80周年紀念活動。與此同時,韓國總統(tǒng)李在明也確定了將在8月下旬先后出訪日本、美國。兩個消息結合起來看,基本可以確認李在明“婉拒”了中方的邀請,不會來參加九三閱兵了。
【李在明上臺后表現出了明顯的“務實”風格】
三號人物訪華,韓國嘗試平衡中美
“總統(tǒng)訪美,三號人物訪華”,這個決定,其實是韓方在復雜地緣局勢下,反復權衡的結果。
首先,從外交規(guī)格看,韓國國會議長雖非國家元首,但在韓國政治序列中僅次于總統(tǒng)和總理,同樣屬于“重量級人物”。
做出這樣的安排,韓方顯然打過一番算盤:既不能完全“冷落”中方——畢竟中國是韓國最大貿易伙伴,抗戰(zhàn)歷史問題也需要展現基本態(tài)度;又不能引發(fā)國內保守勢力的反彈——畢竟尹錫悅時期“親美日”的路線仍有市場,剛上任不久的李在明,若高調參與中方主導的紀念活動,很可能被扣上“對華軟弱”的帽子。
此外,還有一點值得注意:韓國會韓中議員聯盟所屬的朝野議員,也可能隨行訪華,這一安排看似是“民間交流”的延伸,實則是韓國在官方與民間之間劃出的“安全線”:議員作為民意代表,其表態(tài)更具靈活性。
【韓方的決定是權衡后的結果】
說白了,韓國想通過這種方式傳遞“重視歷史、愿與中國溝通”的信號,同時又把可能引發(fā)爭議的責任分散,避免陷入“被動”。
這種做法其實也符合韓方一貫的“走鋼絲”式外交,既想在中美之間保持“戰(zhàn)略模糊”,又怕被任何一方視為“站隊”;既需要中國的經濟支持,又不敢得罪美國的安全承諾。
只不過,韓方想要“維持現狀”,國際局勢卻已經發(fā)生劇變,繼續(xù)“走鋼絲”看似兩邊都不得罪,卻可能為韓國埋下更大的“隱患”。
【對美國的軍事依賴是韓國最大的軟肋】
“討好”美國救不了韓國,李在明的“經濟困局”
李在明政府如此謹慎,一方面是從國家利益的角度出發(fā),另一方面是擔心稍有不慎就會引起美國的不滿,尤其是特朗普領導下的美國,其政策風格往往反復無常,對待“盟友”更是隨時會翻臉。
為了“討好”美國,李在明政府近期向美國拋出的“造船業(yè)禮包”——承諾提供數百億美元融資擔保,甚至喊出“助美重振造船霸權”的口號——看似是應對關稅威脅的應急之舉,實則暴露了韓國經濟的深層危機。
這種“割肉飼虎”的操作,本質上延續(xù)了韓國歷任政府的路徑依賴,當美國揮舞關稅大棒時,韓方的第一個反應不是爭取多邊協商,而是急著用真金白銀換“暫時喘息”。
但造船業(yè)的資金注入,解決不了韓國經濟的核心痛點,更危險的是,這種“單向輸血”正在掏空韓國的戰(zhàn)略自主性——本土資本流向美國,國內產業(yè)升級的動力被削弱,長此以往,韓國經濟的“造血功能”只會越來越弱。
與此同時,李在明政府比誰都清楚,韓國經濟離不開中國,僅2023年,中韓雙邊貿易額就已突破3600億美元,這背后是半導體、新能源汽車、精密化工等關鍵產業(yè)的深度綁定:連韓國的中小企業(yè)都依賴中國供應鏈的穩(wěn)定,這些數據就是無數韓國企業(yè)的生存線。
不過,這個道理雖然淺顯易懂,但現實的殘酷在于,和美國的深度幫扶,讓李在明不敢輕易做出最符合國家利益的決定,有時往往還要反其道而行之。
尤其是,特朗普上臺后,美國對盟友的施壓變本加厲,從技術封鎖到關稅威脅,手段越來越直接。
韓國若在這個節(jié)骨眼上與中國走得太近,很可能被美國視為“不聽話的盟友”,屆時面臨的可能是更嚴厲的制裁。
【特朗普對盟友不留情面】
“務實外交”的脆弱性,李在明的“搖擺”能撐多久
相比于前任尹錫悅,李在明表現出了明顯的“務實”風格,派國會議長訪華,某種程度是他對當前局勢的“妥協式應對”。
他既明白修復中韓關系的緊迫性——中國市場、產業(yè)鏈、區(qū)域影響力都是韓國經濟復蘇的剛需;又害怕因過度“親近”中國導致位置不穩(wěn),這種矛盾心態(tài),在他對美對中的具體政策中暴露無遺。
但“務實外交”的問題在于,它需要足夠的戰(zhàn)略定力來支撐,李在明當前的“不選邊”策略,本質上是想在中美間“兩頭占便宜”:既享受中國市場的經濟紅利,又保留與美國的軍事安全合作,可現實是,這種“騎墻”很可能會兩邊不討好。
對我們來說,當然歡迎韓國的務實態(tài)度,但不會接受“只談經濟、不談政治”的投機行為,臺灣問題、南海權益、地區(qū)安全等核心利益,容不得半點含糊,韓國若一邊賺著中國的錢,一邊在敏感議題上配合美國,最終只會失去中方的信任。
對美國來說,它更不會允許韓國“戰(zhàn)略自主”,美國在亞太地區(qū)的布局,需要韓國這樣的“關鍵盟友”明確站隊,從軍事基地共享到技術標準綁定,從聯合軍演到輿論施壓,美國正用各種手段強化對韓國的控制,李在明就算想“保持距離”,美國的壓力也會讓他難以招架。
【美國不會允許韓國“置身事外”】
更關鍵的是韓國國內政治的脆弱性,民意的分裂、經濟的困境,這些都讓李在明的政策缺乏連貫性,今天他能頂住美國壓力緩和對華關系,明天就可能就因國內保守派反彈而改弦更張。
這種“搖擺不定”的外交立場,最終只會讓韓國失去各方的信任——既得不到中國的合作,也換不來美國的真正尊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