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非洲肯尼亞首都內羅畢的街頭,你會發(fā)現一個奇特的景象:當地居民手中拎著的不是傳統(tǒng)草編包,而是印著各種中文字體的外賣袋。
在尼日利亞拉各斯的露天市集,賣蔬菜的大媽用“曼玲粥鋪”的袋子裝零錢;
肯尼亞內羅畢的上班族,背著印著“腦白金”的外賣袋擠小巴;
甚至在坦桑尼亞的鄉(xiāng)村,孩子們提著中國奶茶店的袋子去河邊打水……
這些在國內被隨手丟棄的外賣包裝,到了非洲卻身價倍增成了“緊俏貨”,甚至有小販專門收購這類袋子,當作“高端包裝”來使用。
這些在國內被隨手丟棄在垃圾桶的外賣袋,為何會在遙遠的非洲成為眾人追捧的搶手貨?
在非洲市集上,中國外賣袋早已經是隨處可見,一手一個是標配,不少居民更是左右手拎滿穿梭在街頭。
更有趣的是,這些漂洋過海的手提袋還有著嚴格的等級劃分。
在非洲市場,顏色越鮮艷的袋子越受歡迎,比如大黃大紅的喜慶款式,當然它們也賣得最貴,一個一塊多人民幣,而普通款式的價格在5毛到8毛之間,是當地居民也消費得起的“平價好物”。
國內很多電商商家會借助平臺的國際站半托管服務,以0.1元到0.3元的低價批量外銷外賣袋。
他們直接對接非洲買家,貨物一落地就會有當地批發(fā)商接應,再分銷給遍布街頭的攤販,最終賣給當地居民。
有專門從事國際運輸的公司將這些袋子運往非洲,單個袋子就能抽取1元左右的利潤,實在算高利了。
別小看這一個個袋子,它們背后卻是個實打實的千億市場。
截至2023年,全球包裝袋市場的規(guī)模已接近1900億美元,目前雖然非洲市場的占比還不足1/20,但增速卻已經大幅領先于全球平均水平。
而中國外賣袋之所以這么受歡迎,主要是因為非洲本土的塑料加工業(yè)本身不成熟。
全球只有南非、尼日利亞等少數國家有成型的塑料袋工廠,而且技術都比較落后,生產的塑料袋質量差,裝兩斤土豆就破。
所以本土的不管是草編包或是花布袋,就連家樂福推出的購物袋,對普通民眾來說價格都貴得令人咋舌。
反觀中國,外賣行業(yè)爆發(fā)帶來的包裝袋產能過剩,恰好填補了非洲市場空白。
這些外賣袋通過廣州、義烏的外貿商,以每斤8-12元的“按斤稱”批發(fā)價發(fā)往非洲。
有在尼日利亞做外貿的老板透露:“最火的時候,一個集裝箱,約50萬個外賣袋從廣州發(fā)過去,除去運費和關稅,凈利潤能有20萬?!?/strong>
正是這種價格與質量的雙重優(yōu)勢,讓中國外賣袋牢牢站穩(wěn)非洲市場。
中國外賣袋之所以盛行,最關鍵的推手是非洲多國出臺的一紙“禁塑令”。
2017年8月,肯尼亞突然頒布禁令,不準使用厚度不到30微米的塑料袋,違反者最高將面臨4年監(jiān)禁或3.8萬美元罰款。
要知道,當時肯尼亞人均年收入才1800美元,這罰款相當于21年的工資,堪稱“全球最嚴的禁塑令”。
還不止肯尼亞一個國家。
早在2008年,盧旺達就最先禁用了非生物降解塑料袋,成為非洲首個“無塑國”;2019年坦桑尼亞跟進,違者罰款300美元;2021年,南非規(guī)定塑料袋必須收費……
截至2023年,全球80多個限塑國家中,就有28個來自非洲。
而之所以對塑料袋 “下狠手”,其實也是一種無奈之舉。
2015 年,加納阿克拉因為塑料袋過多堵塞了下水道引發(fā)洪災,超過150人不幸遇難;2017年,埃塞俄比亞的垃圾填埋場發(fā)生滑坡,110人因此喪生。
危害還遠不止這些。
在肯尼亞的馬賽馬拉保護區(qū),每年會有超過100頭長頸鹿因為誤吃彩色塑料袋而被活活餓死。
數據顯示,非洲每年約有500萬噸的塑料垃圾會流入大海,以當前趨勢,到2050年,海中的塑料垃圾數量都比魚多了。
可禁了塑料袋,替代品卻成了難題。
國際巨頭嫌非洲市場小、利潤薄,不愿投資建廠;本土企業(yè)又沒技術,造不出便宜耐用的產品。
就在這時,中國外賣袋就成了“及時雨”。
中國外賣袋的原料是無紡布,由聚丙烯纖維熱熔而成,成本低、強度高,而且自然降解只需要3-6個月,比要花幾百年的塑料袋強多了。
更關鍵的是,中國的無紡布產業(yè)早已卷成了“紅?!?。
為了搶外賣訂單,廠商們把袋子的功能做到了極致,有“雙層鎖扣”防止液體外漏,有真空設計隔熱保冷,還有“防水油墨”防污漬雨淋耐淋等。
這些國內的“內卷標配”,到非洲成了“黑科技”。
湖北仙桃的老張做了10年無紡布生意,工廠專做非洲訂單。
他坦言:“禁塑令后訂單直接翻三倍,非洲客戶不挑牌子,只要亮色,我們連國內淘汰的舊模具都用上了,照樣暢銷?!?/p>
湖北仙桃雖然只是一個縣級市,卻占據著中國無紡布的“半壁江山”,這里聚集了2700多家相關企業(yè),年產量突破100萬噸,占全國總產量的12%。
2023年中國無紡布總產量856.1萬噸,其中約1/6出口非洲,而外賣袋就占了三成。
這些數據背后,是中國制造業(yè)帶來的“降維打擊”。
非洲本土造一個無紡布袋子成本要2元,中國出廠價只要0.3元,就算加上運費、關稅,到非洲市場也才0.8元。
而中國制造業(yè)厲害的還不只有外賣袋。
清涼油在非洲被視作“液體黃金”,幾乎是家家必備。
在國內售價僅七八毛的小商品,到了非洲市場售價可達1美元一盒,價格足足翻了7倍。
在非洲還流傳著一個不成文的“生存法則”:遇到警察刁難送清涼油;小販不打折送清涼油;甚至在買肉時,給攤主遞上兩盒風油精,就能獲得優(yōu)先挑肉的特權……
中國清涼油就成了非洲人眼中實打實的“硬通貨”。
還有傳音手機,這個在國內都沒人聽過的牌子,在非洲的市場份額卻高達47%,相當于每兩部手機就有一部是傳音,還被稱作是非洲的“手機之王”。
而它受歡迎的秘訣就在于,精準拿捏當地人的需求。
針對非洲人偏愛多卡使用的習慣,傳音手機推出四卡四待功能;
考慮到非洲電費貴,它就配備了6000毫安的大容量電池,支持超長時間待機;
而非洲人喜歡夜晚拍照,傳音還特地研發(fā)出即使在暗光環(huán)境下也能拍出清晰畫面的功能。
2023年,傳音將目光又投向了非洲的摩托車市場。
在尼日利亞,一輛燃油摩托每月油費要300元,而傳統(tǒng)的電動摩托Revoo,充電只要50元,一個月省下250元,一年就能省下3000元。
傳音電動摩托推出不到一年賣出5萬輛,不少騎手更是恨不得把車的logo貼得更大,像在炫耀“我用的是中國車”。
其實這股“中國風”早已吹遍非洲各行各業(yè)。
中國每年丟棄的2600萬-2800萬噸的衣物,有40%流向非洲;
中國的“老干媽”辣醬,在非洲一瓶可以賣到120元,被當地人視作奢侈品;
甚至連非洲人結婚的“三金”,都開始出現中國黃金的字樣……
說到底,是因為中國企業(yè)摸透了非洲人真正的需求,他們既要便宜也要實用。
而中國的產業(yè)鏈優(yōu)勢,剛好能把“便宜”和“實用”捏在一起。
外賣袋能裝耐磨、清涼油驅蚊提神、傳音手機續(xù)航超強,都是“解決真問題”的產品。
更重要的是,中國企業(yè)懂“變通”。
比如二手衣服,會按非洲人的體型改大尺碼;傳音手機會內置本地語言輸入法;電動摩托會針對非洲糟糕的路況加固減震……
這種“本地化改造”,比歐美品牌的“傲慢”更得人心。
其實中國制造與非洲之間,就像是一場供需對接,非洲需要能改善生活的產品,而中國剛好有能力生產,雙方各取所需,彼此受益。
也許將來有一天,當你在非洲街頭看到隨處的中國產品時,就會明白,真正的商業(yè)道理,往往就藏在那些不起眼的日常里。
參考資料:
1.正解局《中國外賣袋,悄悄占領非洲》
2.不相及研究所《中國手提袋快要占領非洲了》
3.好機友《太猛了,這國產手機又成全球第一》
作者:林檸七
編輯: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