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的這幾件事湊到一塊兒,簡直就像張寫滿了小心思的明牌——
日本海上保安廳剛把美國造的MQ-9B“海上守衛(wèi)者”無人機挪到釣魚島周邊,說是要搞“空中警備”;咱中國海警呢,早就在釣魚島海域扎下了根,2024年一整年,355天都守在那兒,這天數(shù)可是2012年日本搞所謂“國有化”以來頭一回這么多;更有意思的是,離九三抗戰(zhàn)勝利80周年紀念閱兵就剩幾天了,日本又被曝出正偷偷通過外交渠道打招呼,勸亞洲、歐洲不少國家別來中國參加紀念活動。
這三件事擺一塊兒看,是不是像張纏滿暗線的態(tài)勢圖?天上有“守衛(wèi)者”盯著,海上有咱海警“常在線”,旁邊還飄著句“別去”的外交喊話——這劇情可夠密的。
我把這波動向稱作“大魚”上鉤,原因很簡單——這不是單點新聞,而是把技術、執(zhí)法、外交三條線擰成了繩。那些年我們聊東海,大多落在輿論交鋒或當場的小摩擦上,這一次,日方把一架能飛很久的無人機推進爭議空域,想靠低成本、高頻次的方式改變在場的格局;中方拿出一串按天算的巡航記錄,把“誰在場、在場多久、在場做什么”這三件最實在的事擺上臺面;再加上對九三閱兵的阻攔動作,等于把歷史上的說法也拉進了戰(zhàn)術層面。技術的影子、執(zhí)法的底線、歷史的記憶,這三者疊在一起,才是今天東海局勢升溫的真正原因。
先說無人機。MQ-9B的優(yōu)點很直白:能飛、能看、能傳消息。它能在一萬米以上長時間飛,航程標著大概4300公里,掛著一套套光電、紅外和雷達傳感器,連起來就是24小時不歇的“眼睛”。日本把它放釣魚島周邊,圖的就是能一直待在那兒、不斷攢信息——有人機一天飛幾個架次、艦艇一周往這兒靠幾次,成本都高。換成無人機,天上就能一直有“眼睛”,后臺還能不斷疊加畫面。信息攢得越密,他們覺得自己對局勢的把控就越穩(wěn),這就是他們的打算。
我不否認這種裝備在海上爭議里確實有用,但有個繞不開的硬傷:無人機存在感再強,也只是“看得見”,算不上“管得了”。監(jiān)視不是管轄,更不是主權。日本再怎么升級“天上的眼睛”,也改不了“海上誰在”的事實,而這恰恰是中方過去幾年最下功夫的地方。355天這個數(shù)不好看嗎?對手當然覺得刺眼,因為這不是一次性的動作,是按規(guī)矩來的執(zhí)法,是記在本子上的日子,是能查來源的證據(jù)鏈。你可以懷疑為啥這么做,但很難否認“一直待在這兒就是事實”的累積效果。讀到這兒,不少人會問:那無人機對中方有沒有威懾?說實話,心理上多少有點暗示,但只要雙方守著空海安全的基本規(guī)矩,它更多是在輿論和情報上添點東西,算不上在法理上往前推。
再看日本的外交動作。呼吁別的國家不參加九三閱兵,這種“勸人別去”的外交操作挺少見的。按常理說,誰參加誰不參加,得看兩國關系、紀念的主題還有人家國內(nèi)的政治安排。日本偏要插一腳,背后的道理不復雜:想給紀念活動扣上“太盯著歷史”的帽子,把“反軍國主義”說成“反日”,趁機把爭議的場地從東海挪到國際上,想在輿論上讓咱們矮一截。我不反對任何國家對歷史有自己的說法,但把自己擴軍的國內(nèi)計劃包裝成“去參加人家紀念活動有風險”,這操作難免讓人覺得別扭。更何況,歷史事實不會因為無人機飛得高、新聞稿寫得硬就變了,一個國家的紀念儀式,也輪不到旁人來“審批”。
繞回釣魚島。從2012年到現(xiàn)在,最關鍵的變化不是喊了句口號,而是執(zhí)法“按規(guī)矩來”。海警船按時出現(xiàn)、執(zhí)法行為有章法、航行軌跡和影像慢慢公開,這些就構成了所謂的“事實在場”。對手換上無人機,意思就是:我用信息的量,來對上你在場的次數(shù)。誰更占理?就看誰能用更小的風險,攢出更扎實的證據(jù)鏈。這是一場“比證據(jù)的對峙”。無人機能拍,但怕被干擾、怕信號斷、怕搞錯情況;海上執(zhí)法能靠得近,但怕不小心擦槍走火、怕爭執(zhí)時說不清楚;雙方都知道邊界在哪兒,所以“控制風險的技術細節(jié)”,成了這盤棋的關鍵。
那條底線在哪兒呢?我把它拆成兩層。一層是空間上的:要是對方無人機進了咱們認定的領空,或者干擾咱們的執(zhí)法船,那就不是“看看”“拍兩張照片”的事了,是直接威脅到執(zhí)法安全,反制的辦法從軟到硬都有準備,但過了那條線,誰都得承擔局勢升級的代價。另一層是說法上的:誰在國際上故意把“軍國主義”和“整個國家”混為一談,誰就是在賭輿論會反過來針對自己。紀念活動是為了不讓悲劇重演,不是拿歷史的鐵證給現(xiàn)在的政治當盔甲。分不清楚這一點,最后吃虧的肯定不是歷史記憶本身,而是政策站不站得住腳。
不少朋友關心技術上的事兒,問“海上守衛(wèi)者”有啥優(yōu)點缺點。我就把資料里能說的攤開說:它擅長在高空長時間偵察,帶著不少能實時拍影像的設備,信號鏈是它的命根子;優(yōu)點是能覆蓋的范圍廣、待的時間長,缺點是對電磁環(huán)境敏感、特別依賴信號鏈,一旦離得近了起沖突,政治上的代價一下子就上去了。再反過來看看中方這邊的體系:海警天天巡航、空中有警戒、必要的時候軍艦來支援,再加上執(zhí)法取證越來越規(guī)范。這兩套系統(tǒng)在釣魚島上空和海面交疊著,就形成了咱們現(xiàn)在看到的對峙樣子。誰更占優(yōu)勢?嘴上爭不出結(jié)果,只有數(shù)據(jù)、航行軌跡、時間記錄和行為規(guī)矩能說明白。
我想多說說“九三”。有人把紀念和閱兵理解成“針對日本”,我更愿意當成是對過去的正視、對未來的提醒。歷史是鏡子,不是錘子。鏡子照出的是軍國主義的影子,錘子要砸的是軍國主義的幻想,這倆能分開,不用混在一起。日本國內(nèi)政治情況復雜,右翼的聲音不代表所有日本人,更不代表所有政策選擇。把軍國主義復活的苗頭按住,對誰都好。勸別人別來參加紀念,既顯得心虛,也容易把自己推到輿論的被告席上。
這兒必須把一句話說死:355天的巡航,是中方“亮底線”的方式。不是氣話,也不是擺樣子,是告訴所有相關的人——我在,我一直都在,我還會繼續(xù)在。這是能驗證、能復查、能公開的,說服力強得很。對比之下,無人機的“存在感”再強,也得靠規(guī)矩把風險鎖住,不然一次次出動就成了一次次試探著踩線。東海這盤棋,不在于誰喊得更兇,而在于誰能把“在場”和“守規(guī)矩”同時做扎實。
有人問,那日本為啥“膽子這么大”?這個問題,我不想帶著情緒回答。更愿意拆成幾個原因:國內(nèi)政治需要制造“危機感”,好方便推進擴軍、改憲法;和盟友在防務上的合作給了他們技術和輿論上的“底氣”;在釣魚島這邊,想靠信息上的優(yōu)勢來補上實際在場的劣勢。把這三點弄明白了,就知道無人機是工具,外交喊話是配套,根子還是政治上的打算。要應對,不一定非得硬碰硬,但必須讓對方明白,過了線就得付出代價,守規(guī)矩才有余地。
借著這次“事發(fā)前的信號”,我也給幾條實在的建議,供參考。其一,把證據(jù)鏈公開做得更扎實,把巡航軌跡、影像證據(jù)、通話記錄按時間整理好發(fā)布,用多種語言發(fā)出去,爭取讓第三方也引用,減少誤會。其二,把無人機相遇時的安全距離、通報流程定清楚,明確距離、呼叫、動作上的“紅、黃、綠”區(qū),給危機處理留個“快速通道”。其三,接著搞軟對抗的能力,針對信號、數(shù)據(jù)鏈、光電偵察做些遮擋、干擾的技術準備,用“看得見、碰不著”的方式降低風險。其四,說話的時候分清楚“軍國主義”和“當代日本民眾”,把紀念活動和和平的意義綁在一起,讓更多不是盟友的國家也能認同。其五,保持海警執(zhí)法按規(guī)矩來的優(yōu)勢,把“在場”變成習慣,讓對手明白,信息攢得再多,也趕不上實際一直在這兒的事實。
我懂網(wǎng)上大家的火氣,也不想給大家灌“和氣湯”。軍國主義的陰魂必須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現(xiàn)實里的挑釁也得有回應。但我更相信一種力量:能驗證的事實、能復制的規(guī)矩、能預料到的規(guī)則。這三樣,才是東海長期穩(wěn)定的壓艙石。九三紀念日快到了,紀念不是為了翻舊賬,是為了把賬本好好放桌上。誰想在東?!案阈幼鳌?,先掂量掂量那本賬,看看能不能扛住它的分量。
在東海,技術上的動靜可能挺大,歷史相關的風向也可能變,但決定走向的,還是那條看著枯燥的曲線——巡航的次數(shù)、執(zhí)法的規(guī)矩、證據(jù)的完整度。中方用355天把底線亮給了所有人看,這比任何一句狠話都有分量。接下來怎么走,大家心里都清楚:把在場的狀態(tài)保持下去,把規(guī)矩打磨好,把該說的道理說明白。風再大,海面上也得有航標。我們不靠喊,靠的是一條條能查的記錄和一支支訓練有素的隊伍。九三之后,東??赡苓€會熱鬧,但熱鬧歸熱鬧,底線已經(jīng)畫在海圖上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