鄔書林:以內容為核心,以技術為引擎,攜手打造出版合作“新絲路”
黨建閱讀
盛夏南國,書香致遠。在2025年南國書香節(jié)舉辦之際,我們齊聚一堂,共同迎來第六屆“一帶一路”出版合作經驗交流會?!耙粠б宦贰背霭婧献饕褟淖畛醯奶剿髌鸩剑砷L為連接不同文明的重要紐帶。今天我們回望攜手走過的合作歷程,總結深耕合作的成果的同時,更要擘畫未來發(fā)展的藍圖。在此,請允許我代表中國出版協(xié)會,向遠道而來的的海內外出版界同仁,致以熱烈的歡迎和由衷的感謝。
10余年前,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以下簡稱“一帶一路”)的重大倡議,為國際貿易和投資搭建了新平臺,為迷茫中的世界注入了新的確定性力量,更在文明交流史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新篇章。這一倡議不僅是一條貫通古今的經貿之路,更是一條連接不同文明、促進理解互信的人文之路、文明之路、合作之路。2013年至今,在習近平總書記擘畫、引領、推動下,150多個國家、30多個國際組織簽署共建“一帶一路”的合作文件,開展的數千個務實合作項目深根開花,為“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的人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福祉。
回望過往歲月,“一帶一路”倡議不僅重塑了全球的合作格局,更為出版業(yè)打開了前所未有的發(fā)展空間。出版作為文明傳承的“基因庫”、思想交流的“立交橋”,始終與“一帶一路”的精神內核同頻共振。從漢代張騫出使西域帶回的典籍抄本,到明代鄭和下西洋傳播的儒家經典,歷史上的絲綢之路早已見證了出版作為文明使者的重要功能。
今天,竹簡帛書變成數字代碼,活字印刷升級為智能排版,出版形態(tài)在變,但記錄時代、傳播思想、聯(lián)結心靈的初心從未改變,這是我們做好“一帶一路”工作和出版交流工作重要的歷史經驗。
10多年來,中國出版界以高度的文化自覺,投身這一偉大事業(yè)。我們翻譯了3000余種中國經典著作,讓《論語》的智慧、《本草綱目》的經驗走進沿線國家,與50多個國家的出版社共建選題庫,推出“‘一帶一路’建設案例集”等1200余種合作圖書,搭建了國際交流交易平臺,促成1.8萬項版權貿易……這些數字的背后是不同文明的碰撞、不同思想的交流,更是“和而不同、美美與共”的文明觀的生動詮釋。
10多年來,“一帶一路”出版合作取得豐碩成果。這值得我們慶賀,同時積累的寶貴經驗更值得我們深入總結。這些經驗不僅為未來的出版合作提供了清晰的思路和路徑,更為深化文明交流互鑒、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注入了持久動力。
總體來講,以下3點經驗值得我們進一步繼承發(fā)揚。
第一,在內容傳播方面,堅持“走出去”與“引進來”并重,讓文明對話“有料”。內容是出版的根基,也是文明交流的核心。我們始終認為,真正的文明對話不是單向輸出,不是大國對小國的文化入侵,而是雙向奔赴、美美與共。一方面,我們精心策劃中國主題出版項目,《習近平談“一帶一路”》多語種版已經在37個國家出版發(fā)行,累計銷售突破50萬冊。另一方面,我們積極引進“一帶一路”國家的優(yōu)秀作品,如阿拉伯民間故事精選、非洲現代詩歌集等作品的中文版,讓中國讀者感受到異域文化的魅力。
第二,在平臺搭建方面,我們著力打造多層次交流基地,讓合作之路“有橋”。單打獨斗的時代早已過去,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需要互聯(lián)互通的平臺,才能讓合作走得更遠、更實。在區(qū)域層面方面,我們加強與中東、東盟等地區(qū)的出版交流。今年7月舉辦的2025中國—東盟圖書文化周更是一次生動實踐,以“書啟新章,閱見未來”為主題,在南寧設主會場,同步在柬埔寨金邊、老撾萬象、馬來西亞吉隆坡、越南河內舉辦海外聯(lián)展,展出3000余種圖書和500余件文創(chuàng)產品,并發(fā)布《2025中國—東盟圖書影響力報告》,全方位展示中國與東盟優(yōu)秀圖書和文創(chuàng)產品,彰顯文化交流活力。本屆2025南國書香節(jié)上,越南擔任主賓國,東南亞國家館、歐洲國家館、國際品牌出版館等特色展館,集中展示來自23個國家和地區(qū)的出版成果,2萬種來自國際頂尖出版機構的國外原版圖書,成為搭建國際交流合作平臺的優(yōu)秀實踐。
第三,在人才培養(yǎng)方面,構建國際化的成長體系,讓合作星火“有人傳承”。出版合作的本質是“人”的合作,人才是文明對話的基礎。我們始終把人才培育作為合作交流的基礎工程,已連續(xù)5年開展“一帶一路”出版合作典型案例征集與國際化人才遴選活動,本屆交流會期間公布2025年度遴選活動結果,樹立了標桿,推動了合作,為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作出了積極貢獻。通過出版合作和人才培養(yǎng),我們讓更多中國讀者了解“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的風土人情,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
面向未來,我們當以更加廣闊的視野、更加堅實的舉措、更加有力的步伐,推動“一帶一路”的出版合作向更深層次、更高水平邁進,讓文明互鑒的紐帶更加牢固。通過“一帶一路”出版合作,我們要實實在在地推進各國人民在心靈層面的溝通,為當下世界各國經濟、科技發(fā)展起到助推作用,使沿線國家切實感受到出版在促進著人類文明進步方面發(fā)揮的重要作用。
為更好推動“一帶一路”出版合作,我有以下幾點建議。
第一,要以精品內容為核心,深化文化價值,讓傳播更具穿透力、影響力。出版的生命在于內容,而內容的靈魂在于對文明精華的挖掘。我們要認真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把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的重要指示,下功夫做好3類內容。
一是系統(tǒng)翻譯中國經典,組織頂尖學者,對包括《詩經》《史記》等中國典籍進行現代化的詮釋,推出“讀懂中國”相關系列叢書,讓傳統(tǒng)文化煥發(fā)當代活力。
二是是聚焦當代的中國實踐,策劃中國高鐵之路、數字中國建設等內容,將特高壓輸電、5G等技術領域的中國經驗,轉化為可借鑒的知識產品,切實造?!耙粠б宦贰惫步▏?。例如,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相比,中國棉花畝產量要高30%。如果我們將這一領域的中國經驗總結出版,并輸出到“一帶一路”共建國家,讓當地農民和農場主得到實惠,那我們出版就為社會進步作出了重要貢獻。又如,我國已成為世界第一制造業(yè)大國,如果我們在輸出基建產品和相關技術的同時,翻譯出版各類使用手冊、規(guī)范、標準和人員培訓圖書,進而大幅提高當地工人和基層工作人員的水準,讓他們通過閱讀中國圖書,促進本國經濟社會發(fā)展,那么這就是非常務實的出版實踐。因此,要針對當地實際,找準中國的優(yōu)勢領域,并將兩者結合起來?;叵脒^去四、五十年,當中國改革開放的大門打開之后,中國科技工作者、工人、農民、學生如饑似渴地學習國外先進的技術和經驗,為中國社會發(fā)展帶來了繁榮。今天,我們有能力將自己的成功經驗輸出到海外,在此方面,出版工作大有可為。
三是要加強聯(lián)合創(chuàng)作,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共同出版絲路文明對話、全球氣候治理等選題,用共同視角記錄時代、回望關切,通過合作出版精品內容,讓世界不僅看到中國當代發(fā)展成就,更能理解這些成就背后的文化基因與價值觀念。
第二,要以技術核心為引擎,拓寬數據空間,讓合作更具創(chuàng)造力。本屆“一帶一路”出版合作經驗交流會的主題是“智匯絲路·融通四海:創(chuàng)新驅動‘一帶一路’出版協(xié)同發(fā)展”,恰逢其時。當前,大數據、人工智能技術正重塑出版業(yè)生態(tài),為跨文明傳播帶來了新機遇。我們要主動擁抱新技術,打造數智時代“新絲路”。一方面,我們要加快數字出版國際化合作,建立“一帶一路”數字內容的共享庫,整合中國的學術期刊數據庫等優(yōu)質資源,通過智能推薦技術,實現“千人千面”的精準傳播,讓“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切實利用新技術推動出版繁榮。為此,我們出版業(yè)要懷揣緊迫感。在本屆南國書香節(jié)期間,我與許多國外朋友進行了深入交流,看到新技術正在各個國家深根開花結果,同時放眼世界,所有用好新技術、用好AI技術和大數據的國家出版業(yè)都呈現增長態(tài)勢。反觀一些國家,在新技術使用方面裹足不前、觀望等待,并不想在此領域大規(guī)模投入,它們的出版業(yè)不是在緩慢萎縮,就是遇到了嚴峻挑戰(zhàn)。因此,我們高度重視數智時代的出版變革,切實增強緊迫感,推動相關技術革新。唯有利用新技術將出版工作武裝起來,才能進一步推動“一帶一路”出版合作與發(fā)展邁向更高層次。
第三,要以務實合作為支撐,完善機制保障,讓共贏更有持久力。出版合作不是“一時熱情”,而需要長久的機制保障?!墩撜Z》中有講:“晏平仲善與人交,久而敬之?!蔽覀円c“一帶一路”共建國家保持長期合作意愿與關系,通過長期合作切實得到好處,這樣我們的工作才會迎來美好前景。我們要從“一對一”談判變?yōu)闃藴蕦樱蠓冉档秃献鞒杀?,鼓勵中國出版“走出去”,在東南亞、中東等地區(qū)建立本土化編輯中心,同時支持沿線國家出版社在華設立辦事機構,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保持“一帶一路”出版合作典型案例征集與國際化人才遴選等活動的常態(tài)化,定期發(fā)布“一帶一路”出版合作地區(qū)發(fā)展報告,為行業(yè)提供數據參考與趨勢指引,依托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等國際機構,建立版權糾紛的快速調解機制,讓創(chuàng)新合作成果得到充分保護,讓“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在知識產權得到保護的法律環(huán)境下共生共融,共同繁榮發(fā)展。
圖書是無聲的使者,卻能傳遞最厚重的情誼;出版是平凡的事業(yè),卻能書寫最壯麗的篇章。讓我們以此次交流為起點,繼續(xù)在“一帶一路”的宏偉藍圖上書寫更加精彩的故事,讓不同膚色、不同語言的人民,在書香中讀懂中國、讀懂世界、讀懂彼此,在交流中凝聚起共識,共同邁向一個更加包容、更加美好的世界。
【 鄔書林:長安街讀書會主講人、中國出版協(xié)會理事長 】
注:授權發(fā)布,本文已擇優(yōu)收錄至“長安街讀書會”理論學習平臺(人民日報、人民政協(xié)報、北京日報、重慶日報、新華網、央視頻、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臺、視界、北京時間、澎湃政務、鳳凰新聞客戶端“長安街讀書會”專欄同步),轉載須統(tǒng)一注明“長安街讀書會”理論學習平臺出處和作者。
責編:邱詩懿;初審:李雨凡、許雪靖;復審:韓培濤、程子茜
更多精彩請點擊
長安街直播
長安街讀書會是在中央老同志的鼓勵支持下發(fā)起成立,旨在繼承總理遺志,踐行全民閱讀。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學習、養(yǎng)才、報國?,F有千余位成員主要來自長安街附近中央和國家機關各部委中青年干部、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學員、全國黨代表、全國兩會代表委員等喜文好書之士以及黨中央、國務院確定的國家高端智庫負責人,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主講專家和中央各主要出版機構的資深出版人學者等。新時代堅持用讀書講政治,積極傳承發(fā)展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
自2015年長安街讀書會微信公眾號發(fā)布至今,始終堅持“傳承紅色基因,用讀書講政治”的宗旨,關注粉絲涵蓋了全國34個省、自治區(qū)、直轄市、行政特區(qū)。累計閱讀量達到了近億次,其中通過朋友圈轉發(fā)量千余萬次,參與互動人數近千萬人,平臺產品質量高,針對性強,受關注度較好。并在中央相關宣傳網信部門的關心支持下,相繼入駐人民日報、人民政協(xié)報、北京日報、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臺、新華網、央視頻、視界、北京時間、澎湃政務等新聞客戶端,以及經報送遴選評薦《求是》《中國紀檢監(jiān)察》《黨建研究》《中國黨政干部論壇》《黨委中心組學習》《中央社會主義學院學報》《當代世界》《世界社會主義研究》《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中國財政》《中國民政》《中國金融》《中國出版》《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學報》《中國編輯》《中國科技論壇》《中國高校社會科學》《外交評論》《社會保障評論》《中國發(fā)展觀察》《中國鄉(xiāng)村振興》《農村工作通訊》《城鄉(xiāng)建設》 《百年潮》《新型工業(yè)化》《審計觀察》《環(huán)境保護》《國資報告》等百余本中央級核心期刊已正式入選長安街讀書會干部學習核心來源期刊,此外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發(fā)行長安街讀書會主編的《學思平治——名家談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學思平治——名家談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等理論讀物,形成了系列的長安街讀書會理論學習平臺。長安街讀書會理論學習平臺累計固定讀者百余萬,影響全國各級黨政機關、企事業(yè)單位、社會團體、大中院校等受眾數億人次。
為深入學習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現正面向中央和國家機關、中央企業(yè)、各省市縣(區(qū))等所在的黨校(行政學院)、干部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等單位部門聯(lián)合開展相關黨建閱讀學習活動。近日,經相關部門批準,已正式同意全國人大常委會機關、中央紀委國家監(jiān)委機關、中央組織部、中央和國家機關工委、國家發(fā)展改革委、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教育部、財政部、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部、中國證監(jiān)會、國家市場監(jiān)督管理總局、共青團中央等定點幫扶地的有關單位加入“長安街讀書會”黨建閱讀合作機制,并聯(lián)合承辦“長安街讀書會”系列讀書學習活動。
關注公眾號,回復:【申請入會】【學思平治】【“十五五”規(guī)劃】【黨建閱讀】【智庫】【好書推薦】【干部培訓】【免費贈書】【直播】【新書報送】【期刊報送】查看更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