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臺灣自古以來就是屬于中國的一部分,這是不容爭辯的事實。然而因為一些歷史問題的遺留,導致臺灣現(xiàn)在的棘手問題。從1949年蔣介石退守臺灣算起的話,至今已有76年的時間了。這幾年大陸內部讓臺灣回歸的聲音越來越強烈,這也預示著兩岸統(tǒng)一之勢也是迫在眉睫。有不少網友稱,如果再不趕緊把臺灣收回來,他們很可能就快要被?“新加坡化”了,這又是什么意思呢?很多人不明白,以解放軍現(xiàn)在的實力,解放臺灣根本就是小菜一碟,為什么遲遲沒有動手完成統(tǒng)一大業(yè)呢?背后真正的阻礙又是什么。
1991年,李登輝推動廢除“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表面上是為了緩和兩岸的敵對關系,但其實是為了給“臺獨”鋪路。從那時候開始,臺灣就從統(tǒng)一的路線上逐步脫軌,一步步把島內的認同從“中華民族”引向“臺灣民族”。1999年,蔡英文等人參與起草了“兩國論”,這些“臺獨分子”不承認中國人的身份,把兩岸關系說成是國與國之間的關系。然而這還不是最讓人擔憂的,最讓人擔心的是,在這樣的價值觀背景下,越來越多的臺灣年輕人不承認自己是中國人,這才是最危險的信號。
據臺灣民意調查結果顯示,臺灣在18到29歲的年輕人中,只有六分之一的人還承認自己是中國人,其余的都直接表態(tài)稱自己是“臺灣人”。要知道,這種文化的認同絕非是這幾年的時間造成的,而是經過漫長的幾十年教育和媒體引導的結果。從上個世紀九十年代開始,臺灣的教科書就開始悄悄改動了。臺灣和大陸文化的斷裂,這才是最值得警惕的。因為一旦時間久了,臺灣年輕人對祖國大陸是他們的“母親”這樣的認同感就會在悄無聲息中一點點消失。這種情況讓人看到了當年的新加坡也是如此,因為境內華人數(shù)量太多,最終被馬來西亞聯(lián)邦“拋棄”。
最初華人社會仍然帶有著濃重的中國色彩,可經過幾十年的變遷,新加坡的華人已經同中國大陸之間,產生了巨大的隔閡。隨著老一輩的離去,這種對祖國文化的認同感悄然逝去。如今新加坡的華人,口中說的雖然是漢語,但卻并不認同中華文化傳統(tǒng),也把中華民族文化的傳承拋之腦后。臺灣此時的狀態(tài),正和新加坡當年如出一轍。所以有專家擔心,如果再等下去,后果將不堪設想。因為要想實現(xiàn)真正意義上的統(tǒng)一,不僅要“收復失土”,還要加上“文明的再教育”。等的時間越久,我們所需要付出的代價就會越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