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震結構與傳統(tǒng)抗震結構相比,其抗震性能顯著提升,在國內外多次強震觀測中得以驗證。隨著《建設工程抗震管理條例》的頒布與實施,結構隔震技術在我國得到越來越多的應用。
我國地震活動強烈、大震頻發(fā),近些年發(fā)生了多次強震,如2008 年汶川8.0 級地震、2010 年玉樹7.1 級地震、2013 年蘆山7.0 級地震、2017 年九寨溝7.0 級地震、2021 年瑪多7.4 級地震、2022年蘆山6.1級地震、2022 年瀘定6.8 級地震、2023 年積石山6.2 級地震、2025 年定日6.8 級地震等。這些地震都造成了較大的財產(chǎn)損失和人員傷亡。震害調查表明,隔震技術在減輕地震破壞、減少人員傷亡等方面具有顯著優(yōu)勢,是減震防災的有效手段之一。
蘆山人民醫(yī)院門診綜合樓(a);蘆山人民醫(yī)院住院樓(b)
(2013年蘆山7.0級地震)
近年來,隔震技術廣泛應用于民用建筑、工業(yè)建筑、橋梁結構等建設工程領域。根據(jù)中國勘察設計協(xié)會抗震防災分會的統(tǒng)計,截至2024 年底,中國在建和已建成的隔震建筑超過20000 幢。2021年4 月27 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部發(fā)布《建筑隔震設計標準》(GB/T 51408—2021),并于2021 年9月1 日起施行。該標準確定了隔震建筑的基本設防目標,為隔震建筑設計及既有建筑的隔震加固設計提供了技術支持。2021 年5 月12 日,國務院第135次常務會議通過《建設工程抗震管理條例》,并于2021 年9 月1 日起施行。該條例從立法層面完善相關制度,為高烈度區(qū)隔震技術的應用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支撐。
隔震結構示意圖
在韌性城鄉(xiāng)建設的背景下,為適應國家減震防災新需求,更好地培養(yǎng)土木工程隔震技術專業(yè)人才,西南交通大學潘毅、北京工業(yè)大學唐貞云、華中科技大學葉昆、福州大學吳應雄,結合多年對隔震技術的科研探索、研究生教學、震害調查和工程實踐經(jīng)驗,聯(lián)合編著了《 》一書。
隔震結構設計——原理、方法與工程應用
潘毅 唐貞云 葉昆 吳應雄 編著
北京:科學出版社,2025. 7
ISBN 978-7-03-082659-6
本書系統(tǒng)論述隔震結構設計的原理、方法及工程應用,詳細介紹從實際震害、分析方法、設計方法、施工安裝到后期管理維護等內容,并結合典型工程案例進行講解。全書共分7章,包括隔震結構的概念與原理(第1 章),隔震裝置的性能與參數(shù)(第2 章),隔震結構的分析方法(第3 章),隔震結構的設計方法(第4 章),隔震結構的構造措施(第5 章),隔震工程的施工、驗收與維護(第6 章),隔震結構的工程應用(第7 章)。本書獲西南交通大學研究生教材(專著)建設項目資助。
本書涵蓋了隔震結構從產(chǎn)品、設計到運維的全過程,不僅理論性強,而且工程指導價值高,適合結構工程、防災減災工程,特別是抗震設計領域的設計、施工、監(jiān)理技術人員參考,并可作為普通高等院校土木工程及相關專業(yè)的教學參考用書。
本書的部分內容來自以下項目的研究成果: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51778149、51878174、51978016、52078234)、四川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022NSFSC0423)、北京市教委科技計劃項目(KM201610005013)、福建省建設科技研究開發(fā)項目(2019-K-2)等。
本文摘編自《隔震結構設計——原理、方法與工程應用》(潘毅等編著. 北京:科學出版社, 2025. 7)一書“前言”,有刪減修改,標題為編者所加。
ISBN 978-7-03-082659-6
責任編輯:朱小剛
(本文編輯:劉四旦)
專業(yè)品質 學術價值
原創(chuàng)好讀 科學品位
一起閱讀科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