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曾經(jīng)的民進黨發(fā)言人,如今卻成為堅持“兩岸一中”最堅定的聲音;一場原本應該是黨內團結的主席選舉,卻演變成了身份認同的公開辯論。
國民黨主席爭奪戰(zhàn)出現(xiàn)戲劇性轉折,前“立委”鄭麗文獲得馬英九陣營重磅支持,成為這場“七雄爭霸”中的一匹黑馬。
前言
國民黨主席朱立倫決心交棒并勸進臺中市長盧秀燕接棒,然而盧秀燕無意參選,也讓黨魁之爭出現(xiàn)“戰(zhàn)國時代”、群雄并起的局面,加入戰(zhàn)局的人選已高達7人,包括張亞中、卓伯源、孫健萍、鄭麗文、羅智強、謝典林,此外前臺北市長郝龍斌已經(jīng)在“鴨子劃水”隨時宣布參選,而馬英九陣營則重磅發(fā)聲,堅持“九二共識”,隱晦支持鄭麗文.
如今對岸的國民黨今時不同往日,聲勢遠不如前,但畢竟在島內的“基本盤”還不小,主席選舉情況還是值得好好分析一番的。目前馬英九陣營的大佬已經(jīng)明示,會支持曾為綠營一分子的候選人鄭麗文,主要原因便是她認同“兩岸一中”理念!
曾被視為“最不被看好”的她,憑借清晰的政治方向、鮮明的統(tǒng)一立場以及對民進黨內部機制的深刻理解,迅速成為“統(tǒng)派”核心代表人物。
鄭麗文曾是民進黨成員,后來轉入國民黨,這樣的經(jīng)歷讓她自信自己了解對手的軟肋和慣用手法,知道在政壇的攻防戰(zhàn)中從哪里切入。
更重要的是,在藍營內部時常爭論兩岸路線的時候,她堅定的支持“九二共識”,承認自己是中國人,絕不隨民進黨的對抗路線搖擺。
鄭麗文的直言不諱
鄭麗文自己倒是不諱言過去,“我在綠營待過八年,比誰都清楚他們怕什么?!北热缱罱_商電子投票事件,她就公開諷刺這是怕票流向國民黨。
在一次電臺節(jié)目中,有位退休教師打電話進來,說他1987年第一次去廈門探親,就是靠朋友偷偷幫忙才辦下來,“現(xiàn)在反而更難”,話音里透著無奈。
這類聲音,讓鄭麗文更篤定自己的方向——恢復正常交流,而不是越走越窄的小道。
你要是了解她的背景,就知道這話從她嘴里說出來,一點都不奇怪。
她爸是抗戰(zhàn)老兵,參加過打日本人的戰(zhàn)役,身上有傷疤,從小她就在眷村聽著那些故事長大。
她自己在節(jié)目里說過,她爸總說:“我們是中國人,守住國家是本分?!边@種話,現(xiàn)在年輕人可能聽得少,但在他們那一代,是刻在骨子里的。
她不是今天才突然冒出來講這番話,而是從小被這種家國觀念養(yǎng)大的。
她搞了個“在野大聯(lián)盟”,把郭正亮、館長陳之漢這些人拉在一起,搞街頭運動,逼朱立倫出來表態(tài)。
這招挺狠的,等于是在黨內制造壓力,逼那些想躺平的人站起來。這種操作,一般溫和派根本不敢干,也只有她這種有膽有識的人才敢這么玩。
那個最懂民進黨的人來了
鄭麗文之所以能掀起如此大的波瀾,其核心競爭力源于一段極為特殊的經(jīng)歷。她不是傳統(tǒng)的藍營政治人物,她的政治生涯,恰恰是從民進黨的核心圈開始的。
她毫不避諱地向外界展示自己的過去:曾是民進黨重點栽培的新星,1996年就高票當選國大代表,還擔任過青年部副主任和發(fā)言人。
這段履歷,讓她得以塑造一個極具吸引力的競選人設——“最懂民進黨的人”。她反復強調,自己深諳對手的運作模式和致命軟肋,這讓她在對抗民進黨時,擁有其他藍營候選人無法比擬的優(yōu)勢。
她的“戰(zhàn)神”形象,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經(jīng)過一場場硬仗打出來的。2002年,她因著名的“舔耳事件”與民進黨公開決裂,痛批其偏離了創(chuàng)黨初衷。
2005年,在連戰(zhàn)的邀請下,她正式加入國民黨。多年后,經(jīng)由馬英九的推薦,她以不分區(qū)“立委”的身份重返立法機構。
在這里,她找到了最適合自己的舞臺。面對蘇貞昌等民進黨高官,她言辭犀利,火力全開,激烈交鋒的場面讓她“女戰(zhàn)神”的名號不脛而走。這種潑辣敢言的作風,恰恰滿足了許多藍營支持者對“強力領袖”的渴望。
這位“女戰(zhàn)神”的魅力,還在于她身上那種奇特的“反差感”。她出身云林眷村,父親來自云南,身上流淌著濃厚的大陸印記。她畢業(yè)于臺大法律系,手握美國名校的法學碩士學位,是不折不扣的精英。
但她卻刻意展現(xiàn)出極為親民的一面,常常背著一個帆布包就深入基層,幫農(nóng)民賣水果,為原住民部落送去電腦,關心漁民的生計。
這種精英背景與草根作風的結合,再加上她曾經(jīng)當過模特的傳奇經(jīng)歷,共同構成了一個立體而又充滿話題性的政治形象。
綠營高壓鍋下的藍營內斗
國民黨的這場主席之爭,并非在真空中進行。賴清德當局的外部高壓,以及其自身的執(zhí)政困境,共同編織了一張復雜的壓力網(wǎng),這不僅激化了國民黨的內斗,也為不同路線的候選人提供了表演的舞臺。
賴清德上臺后,兩岸關系持續(xù)緊張。他拋出“新兩國論”,不斷升高對抗態(tài)勢。民進黨當局更是毫不掩飾地進行“去中國化”操作,對內制造“綠色恐怖”。
他們對前往大陸交流的國民黨人士發(fā)出嚴厲警告,威脅要法辦、罰款,甚至剝奪退休金。
對于島內的統(tǒng)派組織和人士,更是毫不手軟,重判“統(tǒng)一聯(lián)盟黨”干部就是最鮮明的例子。
這種高壓手段,反而成了鄭麗文等統(tǒng)派的“助燃劑”。當民進黨把所有與大陸的連接都定義為“通敵”時,鄭麗文那種旗幟鮮明的統(tǒng)一立場,便被賦予了“反抗暴政”的正當性。
對手的打壓,反而讓她顯得更加悲壯和堅定。
與此同時,賴清德當局的執(zhí)政表現(xiàn)也為國民黨提供了理論上的機會窗口。他的民調支持度持續(xù)下滑,滿意度僅剩三成一,不滿意度卻突破了六成大關。
由于是以“雙少數(shù)”的身份上臺,他的權力基礎本就薄弱。近期,他提名的七名“大法官”人選更是在立法機構被全數(shù)否決,威信遭受重創(chuàng)。
民進黨的內外交困,使得鄭麗文立下的“贏得2028選舉、實現(xiàn)‘立委’席次單獨過半、支持率超過民進黨”這三大軍令狀,顯得并非天方夜譚。
這無疑增強了她那條變革路線的說服力,讓許多渴望勝利的藍營支持者看到了希望。
可悲的是,面對外部的壓力和潛在的機遇,國民黨非但沒能形成統(tǒng)一戰(zhàn)線,反而更加深陷于內耗的泥潭。
這邊廂,各派系為了主席寶座互相掣肘。那邊廂,黨中央還在為修改選舉規(guī)則之類的技術問題爭論不休。
結語
這番混亂景象,恰恰印證了鄭麗文對黨中央“路線不清、軟弱無力”的批評,也讓外界更加看清了這場路線之爭的緊迫性與必要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