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在1955年曾經(jīng)說過這樣一句話:“男兒有淚不輕彈,只是未到授銜時”,雖是戲謔之語,不過也能看出當年有些不平靜。
有些干部并不是特別在意軍銜本身的高低,只是如果資歷、貢獻跟自己差不多的人,軍銜卻比自己高,心里就會產(chǎn)生不平衡。
這其實也不難理解,畢竟人都有自己的思想,出發(fā)點也各不相同。有大度謙讓的,自然就會有計較吵鬧的,其中有一個人就較為過分,惹得好脾氣的羅榮桓震怒不已,最終1955年他都沒參與授銜,還是次年補授的,此人就是聶鶴亭。
當年到底發(fā)生了什么呢?
聶鶴亭的起點整體來說算高的,他是知識分子出身,早年就讀于安慶皖江師范專科學校,曾與許繼慎領導過學生運動。
在這場運動中,地方官員派人打傷50多名游行的學生,其中兩人因傷勢過重而去世。結(jié)果下令殘害學生的兩名主要官員沒有受到任何影響,其中一人甚至升了官,這讓聶鶴亭意識到想要改變國家的局勢,必須要走另一條路。
于是在1924年他考入了江西陸軍講武堂,畢業(yè)后留在贛軍任職。然而贛軍之中也是舊軍閥氣息濃厚,聶鶴亭擔心在這里待久了,會丟掉投筆從戎的初心,所以就離開軍隊回到安慶。
后來經(jīng)好友張子珍推薦,聶鶴亭進入了葉挺獨立團,由此開始了他的革命之路。
聶鶴亭是軍校出身,又為人機靈,很快就得到葉挺的賞識,成為獨立團二營六連一排排長。
在這支部隊里,他驚喜地發(fā)現(xiàn)了一位老熟人——許繼慎,此時許繼慎已是獨立團二營營長,故人相見自然萬分高興。不久許繼慎就做了介紹人,聶鶴亭光榮入黨。
后來蔣介石背叛革命,聶鶴亭毅然站在共產(chǎn)黨這一邊,參與了八一南昌起義,起義時他是排長,而粟裕只是班長。在起義軍南下的過程中,聶鶴亭升任為連長,此時林總也只是連長。
三河壩阻擊后,聶鶴亭跟隨朱老總轉(zhuǎn)戰(zhàn)贛南。朱老總出于實際需要,將剩下的人整編成三個大隊,林總是第二大隊大隊長,聶鶴亭是第二大隊副大隊長。從這段經(jīng)歷來看,聶鶴亭的起點是很高的,但很快他就因為自己的脾氣做了錯誤選擇。
由于反動派的圍追堵截,南昌起義余部過得非常艱辛,朱老總為了能生存下去,決定帶著大家去投奔老朋友范石生。
對于這個做法,聶鶴亭很不理解,他認為既然已經(jīng)決裂,范石生是國民黨中人,我們是共產(chǎn)黨部隊,為什么還要投奔地方陣營?
他是個認死理的人,說什么都不愿意再跟著隊伍走。朱老總苦勸無果,只好讓聶鶴亭去尋找中央。這對聶鶴亭來說是很關鍵的一步,如果他能一直追隨朱老總,那他將來的地位一定會更高,奈何......
到達上海后,聶鶴亭又被組織安排去往廣州參與起義。可惜此次起義還是失敗,聶鶴亭就輾轉(zhuǎn)東江、皖北從事地下工作。
1929年秋,聶鶴亭被派往井岡山,擔任紅四軍軍部參謀,由于國軍的封鎖嚴重以及部隊的多次轉(zhuǎn)移,他是在1930年3月才抵達江西。
毛主席聽說中央給紅四軍派來一個軍事干部非常高興,還特意招呼食堂做了四個菜,聶鶴亭在這里跟朱老總、陳毅再次相遇,想起兩年前的分別,他有些不好意思,連連向朱老總道歉。
對此朱老總沒有在意,寬慰著說:沒關系,我們是殊途同歸,這不,又在一起了嘛。而粟裕聽說當初的老排長聶鶴亭到了以后,特意登門拜訪,兩人激動擁抱,互訴衷腸。
往后幾年,聶鶴亭充分展現(xiàn)出了自己的軍事能力,多次率部打敗敵人,因而職務也多有提升,當過紅4軍11師32團團長、紅4軍11師參謀長、紅一軍團代參謀長。
長征到達陜北后,毛主席親點聶鶴亭擔任紅一方面軍參謀長,這是一種極大的認可。
等全面戰(zhàn)爭爆發(fā),毛主席再次點將讓聶鶴亭擔任中央軍委參謀部部長,可是,聶鶴亭卻不喜歡這樣的任命,比起參謀工作,他更希望能上前線指揮殺敵,所以沒多久又做出一件率性而為的事。
新四軍成立后,葉挺向中央提出要聶鶴亭過去工作,毛主席雖然不舍,但還是答應了。只不過主席叮囑聶鶴亭,去新四軍報到前再見一面,有話要說。
然而聶鶴亭擔心事情有變,怕毛主席到時不放人,那自己就沒上前線的機會,所以他沒跟主席打招呼,悄悄地走了。
這就有點匪夷所思,毛主席并非朝令夕改的人,也不是為了自己喜好而去耽誤別人前程的人,身邊的警衛(wèi)員陪伴一段時間后都會派出去工作,怎么會扣留聶鶴亭呢?讓他見一面,主要還是器重,想溝通一下感情,結(jié)果卻得到了不辭而別,可想而知主席當時的心情。
聶鶴亭爽約,但也沒能去成新四軍,他在武漢八路軍辦事處滯留五個多月又奉命回延安,1938年冬才被派往晉察冀抗日根據(jù)地。
那幾年他沒有特別亮眼的表現(xiàn),日本投降后他又被派去東北,松江軍區(qū)司令員、東北民主聯(lián)軍參謀長、四野副參謀長等職,為解放東北大業(yè)做出卓越貢獻。
只是他的直性子,在東北也犯過錯。比如遼沈戰(zhàn)役后期,他奉命率7個師去解放沈陽,國民黨新一軍暫編53師師長許賡揚知道大勢已去,便派人出城找聶鶴亭商討起義事宜。聶鶴亭在未向東北野戰(zhàn)軍首長請示的情況下同意了暫53師的請求。
林總得知后極為憤怒,訓斥道:起義?都打到城下了還叫起義嗎?這不叫起義,最多叫投誠。羅榮桓也認為聶鶴亭不請示上級就獨斷,有違組織紀律,因此批評了聶鶴亭。
1955年,新中國首次實行軍銜制,當名單出來時,聶鶴亭看到許多資歷相近的人都被授上將,而自己只是中將,心里很不平衡,特意去找了羅帥訴苦。羅帥罕見地發(fā)了脾氣,在《羅榮桓傳》中就有記載:
“有位曾參加過南昌起義的老干部,歷任重要職務,但在處理個人生活問題上屢有失當,進城以后,又犯有不服從組織分配的錯誤。
羅榮桓曾親自找他談話,嚴肅地警告他,如果不改,就要給他以嚴厲處分。但在評定軍銜時,羅榮桓全面分析了這位干部的功過,一年后補授他中將軍銜。”
羅帥還是夠厚道,當時有人說聶鶴亭歷史上跟朱老總、毛主席都有過不愉快,授少將都不錯了。而羅帥生氣歸生氣,依然給予了公正的對待。
難怪毛主席評價羅帥“是個老實人,而又有很強的原則性,能顧全大局,一向?qū)簢?,待人寬,做政治工作就需要這樣的干部”。
只可惜,羅帥去世得太早了,哎......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