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7月中國從美國進口的原油、液化天然氣和煤炭加起來還不到一噸,這已經不是“低位運行”,而是直接不買了。更早些的分項也很清楚,液化天然氣從3月開始就沒再買,原油6月歸零,煤炭從年初每月百來萬噸一路自由落體到“象征量”。如果說2019年那次清零更像一記情緒波動,這回的走法更像結構調整。
前不久,中國商務部國際貿易談判代表訪美,會見了財政部、商務部、USTR等對口,主題是落實現(xiàn)有元首共識與經貿議題溝通。就在這不久前,第三輪會談達成的“休戰(zhàn)90天”還在有效期內,雙方都承諾暫停24%的對等關稅與相關非關稅反制措施。按常理推,休戰(zhàn)窗口會拉出一點交易回流的空間??晌覀兛吹降氖橇硪粋€方向:能源清零的趨勢沒有回彈,反而鎖死。這背后兩股力量在疊加——一頭是美國“加稅—威脅—二級制裁”把政策風險推高,一頭是中國“多元—增產—長協(xié)—折價”把供應鏈的抗擾度做厚。
俄烏沖突后西方禁運壓價,俄羅斯原油的貼水帶來實實在在的經濟性,7月自俄進口同比增加。中東穩(wěn)量+俄油折價的“組合拳”,把運輸距離、到岸成本與政治噪音三項核心變量同時優(yōu)化。美國頁巖油外銷有自身節(jié)奏,但當買家把“長距離+高政治溢價”的組合納入風控,那張單子就不再是“優(yōu)先項”。煤炭更不用贅述,從百來萬噸到不足一噸的“懸崖”,清楚地告訴市場:這不是短期疏運,這是戰(zhàn)略替換。
中美還在談,特朗普又放風要訪華,為何還沒談妥?其實還是美國的態(tài)度經常變動,動不動就拿關稅來威脅、
中美的“硬脫鉤”沒那么容易,產業(yè)之間的黏性比推特熱搜頑固得多。但在安全敏感與大宗脆弱點上,“選擇性脫敏”會成為常態(tài)。能源、關鍵原材料、核心零部件,這些“危險清單”會被提前做足預案。反過來,在低政治敏感的消費品、服務業(yè)、金融性資產層面,流動還會繼續(xù)。
特朗普在與韓國總統(tǒng)李在明會面時,一邊表示經貿在好轉、年內可能會面,一邊又抬出“200%關稅”的威脅,要求中國保障稀土磁鐵供應。我們不必對口號做過多反應,聽產業(yè)界的腳步更靠譜。
稀土被稱為“工業(yè)維生素”,磁體在軍工、航天、新能源車、風電里無處不在。中國推進《稀土開采和稀土冶煉分離總量調控管理暫行辦法》,把流向記錄、合規(guī)出口、國家安全、國際防擴散一體納入,這不是封鎖,是“有條件的開放”。外交部的口徑很清楚:愿通過雙邊出口管制對話機制加強交流,促進合規(guī)貿易。問題在于,美國這一頭給的是“200%關稅”的高分貝,另一頭又伸手要對華的磁體供應安全,這邏輯相當于“先把橋拆了,再請你過河”。市場的回答很樸素:橋沒了,我就繞道。你再怎么喊,磁體的工藝曲線與規(guī)模曲線也不會為關稅屈服。
這場能源“脫鉤”,其實也是全球經濟格局重塑的縮影。中國不再為美油埋單,不只是雙方利益調整,更是大國戰(zhàn)略自主的宣誓。美國想靠高關稅逼中國低頭,結果自己成了最大輸家。全球能源流向、供應鏈結構已經改寫,誰能適應變化,誰才是真正贏家。
三輪談判沒談妥,特朗普鬧著要訪華,背后是美國終于體會到“失去中國市場”是什么味道。這場由能源“清零”引發(fā)的連鎖反應,不只是一組數據的變化,而是國家意志、全球格局、產業(yè)鏈話語權的落地。中國的底氣,正是來自對供應鏈的把控、對全球化趨勢的深度參與。美國再怎么折騰,誰能掌控全球市場,誰就有了定價權。能源這局棋,中國已經走在了前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