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圍觀群眾
“招行離冬天還有多遠?”
2019年,招行一位基層員工對行內積弊已久的大公司病忍無可忍,在內部交流平臺“蛋殼”上發(fā)文痛斥。
類似的發(fā)言并不少見,比如有員工將加碼ETC業(yè)務稱為“史詩級失誤”,表示這一動作“慢人N拍”,甚至直問管理層:“ETC這事(為何)最后遭殃又是基層員工?”
正是這一系列直截了當的批評,催生了時任招行行長的那句經典回應:
“若批評不自由,則贊美無意義。”
“零售之王”不憚于自我否定的形象,給了市場極大信心。2021年,招行股價飆升至58.92元的歷史高點。
2022年5月,在招行工作了27年的王良登上行長大位,在2024年交出14年來最差半年報之后,8月30日交出的2025年中報里,這位老將似乎仍不能讓市場滿意:
以中間業(yè)務見長的招行,手續(xù)費和傭金收入連續(xù)四年中報同比下滑;
當興業(yè)、中信等銀行凈息差降幅之際,最具負債成本優(yōu)勢的招行,凈息差降幅二季度竟然擴大了。
數字之外的變化,是“蛋殼”上的活躍度顯著降低,有員工直言,“(蛋殼)已經成了擺設”。前行長那句經典名言,在當下的招行更是鮮少被提起了。
不可否認,招行仍是中國銀行業(yè)最優(yōu)秀的,獨一檔的存在,只是這耀眼的光環(huán),有多少是從過去的功勞簿上折射過來的?
行業(yè)轉型關鍵期,讓招行保持清醒的批評,遠比一邊倒的贊美關鍵。
行業(yè)應該還記得,王良幾個月前在2024年股東大會上的講話。
2025年一季度,銀行業(yè)持續(xù)降低的凈息差,已經低于不良率,兩者之間首度出現倒掛,作為“吹哨人”的王良表示,這可能意味著銀行難以覆蓋信用、運營和資本三項成本,挑戰(zhàn)空前。
彼時招行以1.91%的凈息差水平穩(wěn)居12家股份行首位,上半年仍以1.88%傲視群雄。王良的發(fā)言,在警醒之余,也被不少市場人士視為“凡爾賽”。
但在行業(yè)背景下,一騎絕塵的招行,并非毫無隱憂。
金融監(jiān)管總局數據顯示,2025年第二季度,商業(yè)銀行平均凈息差為1.42%,較一季度的1.43%降低1個基點。廣發(fā)證券研報同樣指出,2025年上半年息差降幅總體同步收窄。
行業(yè)走出周期,往往以頭部企業(yè)率先轉好作為標志,但按季度來看,招行第二季度凈息差出現了自去年以來環(huán)比最大降幅。
凈息差逆勢變動,說明銀行本身存在一定的成本壓力,而當這一壓力出現在以負債成本低聞名的招行身上,也許意味著更加嚴峻的問題。
由于零售業(yè)務上的優(yōu)勢,通過對客群的深度開發(fā)和經營,招行始終是業(yè)內負債成本最低的兩家銀行之一(另一家是建行),事實上從2024年開始,招行計息負債的平均成本同樣處于下降態(tài)勢。
因而凈息差的走低,更多是生息資產收益率下滑的結果——你能很直觀地看到,生息資產收益率的降幅遠高于計息負債成本的降幅。
收益率為何下降如此顯著?
若將生息資產拆分,你能發(fā)現二季度降幅最明顯的,是貸款和墊款的收益率,環(huán)比高達15個百分點。
事實上早在2024年第一季度,招行貸款和墊款的收益率尚有4.07%。
降幅如此之快,只能說明這是招行有意調整的結果——它在舍棄部分貸款收益,換取更為安全的信用風險邊界。
利息收入的變動同樣能說明這一點——2025年上半年出現顯著下行。
而本身的低負債成本優(yōu)勢,為資產收益率的主動下調提供了空間,這是招行當前凈息差表現優(yōu)異的原因。
這種做法究竟是好是壞,見仁見智。
穩(wěn)健派會認為,在尚有空間的情況下,犧牲部分收益換取更優(yōu)質的資產質量十分劃算。
進取派會認為,在諸多經濟刺激政策出臺,宏觀經濟走勢轉好的背景下,主動加大風險敞口暴露以換取更高收益,以此鞏固甚至強化自己的行業(yè)競爭力,才沒有浪費難得的機會窗口。
筆者認為,在優(yōu)質資產愈發(fā)稀缺的背景下,主動躲避風險,不去錘煉風險定價和對沖能力的招行,本質上是在退步。
而數據變動呈現的趨勢,是招行在傳統(tǒng)息差業(yè)務上的風格,似乎正在變得保守。
對處于“輕量化”轉型的銀行業(yè)而言,傳統(tǒng)業(yè)務上的保守并非壞事,只要在轉型中保持進取即可。
輕量化轉型本應是招行的優(yōu)勢。上半年超過16萬億的AUM,領先第二名的興業(yè)10萬多億元,換算下來,相當于每個中國人在招行存了1.14萬元的金融資產——這其中蘊含著十分廣闊的中間業(yè)務機會。
但現實是,上半年絕大多數股份行手續(xù)費及傭金收入都一改頹勢,出現了增長,即便下降,降幅也沒有招行這么明顯。
何故?
這其中暴露的,事實上是招行零售長期以來存在的問題——大而不強。
這一方面體現在信用卡層面。過去十年里,招行信用卡客戶數在經歷了早期的快速增長后,于2021年左右見頂。
增量難尋之際,在存量客戶中尋求增長就顯得尤其重要。但信用卡有效卡量在2022年之后出現顯著減少,似乎能在一定程度上說明客戶流失。
數據背后是市場對招行信用卡態(tài)度的轉變,曾幾何時,招行信用卡是“年輕人的第一張信用卡”,而如今社交媒體上流傳的。是“經典白不再經典,招行再無好卡。”
所謂經典白,指的是招行經典白金信用卡。近日招行對此卡的政策進行了調整,此前,持卡人只需要1萬永久積分就能抵消3600元年費,如今則變?yōu)?萬積分+18萬元消費才能抵免,讓不少客戶有被“背刺”之感。
這是招行信用卡近年的尷尬縮影。相較同行推出的山姆聯(lián)名、開市客聯(lián)名信用卡等各式新卡,吸引力減弱的招行信用卡,只能以此方式從存量客戶中榨出價值,也因此難免被吐槽“吃相難看”。
招牌受損之外,效果也并不顯著。上半年銀行卡手續(xù)費收入同比下降超16%,副行長彭家文將之歸因于消費市場的冷淡。
問題是同處一個市場,平安的手續(xù)費收入僅僅下降0.1%,招行感受的寒意為何格外明顯?
另一方面,資管業(yè)務手續(xù)費收入下降近7%,資管規(guī)模同比2024年中降低了0.01萬億。
招行在資管產品上頻頻踩雷的“黑歷史”,或是造成客戶流失的主要原因。
2024年8月,《時代周報》的一篇報道指出,杭州一位徐姓女士2017年5月通過招行App購買了100萬元招商財富管理的資管計劃,直到產品到期清算為止,只收回11591.69元,加上1%的手續(xù)費,徐女士凈虧998407.31元,虧損率接近99%。
此后調查發(fā)現,該資管計劃的底層資產,嵌套著一個由影視投資公司管理的私募基金,由于資金無法收回,導致違約,無法清算。
影視行業(yè)近幾年遭遇嚴峻寒冬,已經是公認的高風險行業(yè)。而對這一行業(yè)的冒進介入,只是招行及招商財富近年暴雷的縮影。
據不完全統(tǒng)計,自2018年“資管新規(guī)”實施以來,招行所售理財產品已踩雷7次,涉及底層資產包括地產、影視等高風險行業(yè)。市場很難不懷疑,招行是否對其銷售產品建立有效的風險篩查和準入機制。
而早在2021年,招行前任行長就已表示,招行在零售財富管理上“大而不強”,僅僅是強在銷售,而非產品設計層面。
由此導致的結果,是針對招行電銷“騷擾”的抱怨時常見諸報端。
在銷售端,而非產品端打造的護城河,又有多少含金量呢?
不管是傳統(tǒng)息差業(yè)務,還是中間業(yè)務,中報傳遞出的感覺,是這家位于深圳的中國金融先鋒,似乎正在變得保守。
一定程度上,這與舵手有關。
王良常被市場稱為“儒將”,這位從招行北京分行一路走來,具備深厚財務背景的負責人,在2021年就已闡釋過自己對銀行經營的見解。其參與著作的《商業(yè)銀行資產負債管理實踐》一書中寫道——
“國內商業(yè)銀行在長期快速增長的背景下形成根深蒂固的規(guī)模導向,對發(fā)展質量不夠重視......對長期的價值導向不夠重視......甚至忽視風險?!?/p>
你能從中看到他的經營風格,若將銀行行長按風格及貢獻分為進取和穩(wěn)健兩類,王良顯然傾向于后者。
但矛盾的是,這種穩(wěn)健并未傳導至招商的毛細血管。2025年前兩個月里,招行收到3張百萬級罰單,案由甚至包括“貸款資金存入定期存款賬戶”這種“以貸充存”的嚴重行為。一支行員工甚至因為行為管理失當,被判處10年禁業(yè)。
據不完全統(tǒng)計,2025年上半年,招行已累計被罰600萬元,在銀行中屬于較高水平。
重視穩(wěn)健,在一線的落實情況卻并不理想,王良似乎頗為“佛系”,這種佛系有諸多原因。
也許在高管貪腐大案后上任的王良,走的是休養(yǎng)生息的路子;也許1965年12月出生的他,傾向于選擇保守穩(wěn)健的經營策略以求平穩(wěn)落地;抑或是作為招行老兵,他有“身在局中不知局”之感。
但時代轉向,從不會因為一個人而止步。而管理者的“佛系”,又勢必會對整家銀行施加影響。
關于這一點,招行“蛋殼”的“蛋友”們,也許最能感同身受。
而就在最近,位于深圳灣超級總部基地核心區(qū)域的招行新總部,建設也進入收尾階段。這座高388米,僅次于摩根大通大廈的超級銀行總部,被認為是招行“面子”和“里子”的體現。
時至今日,招行依然是中國最優(yōu)秀的股份制商業(yè)銀行之一。如果將平安、興業(yè)的輕資產轉型,民生內部上線“破繭”平臺視作對招行的追趕,以及“全世界都在學招行”的,并不那么夸張的事實,那么似乎能把“之一”二字去掉。
正因如此,市場對招行的期望,從來不止于“守成”,人們希望在銀行業(yè)轉型的陣痛里,在招行身上看到希望的光亮和指引。
家底雄厚,基因依然優(yōu)秀的招行,不應該讓市場失望。
本文中所有涉及上市公司的內容,系依據上市公司根據其法定義務及監(jiān)管要求公開披露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官方網站、官方社媒、定期或臨時披露的官方公告等)做出的分析與判斷,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或其他商業(yè)建議。
本文中所有涉及商業(yè)人物的內容,系依據合法渠道公開披露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媒體采訪、人物傳記等)做出的分析與判斷,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或其他建議。
因采納本文,或受本文影響而采取的行為及其導致的相應后果,智谷商業(yè)評論不承擔任何責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