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不是流量明星,卻是無數(shù)人心中“最該追的星”,2015年九三閱兵,他擎起五星紅旗,震撼世界。
來自河南農(nóng)村的小伙張威,用七年血汗,將30斤國旗與自己融為一體。
這份榮耀,究竟是怎樣煉成的?這份光榮背后,是怎樣的身體極限與精神磨煉?
本文陳述所有內(nèi)容皆有可靠信息來源贅述在文章內(nèi)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當來自河南駐馬店的張威,在萬眾矚目的天安門廣場擎起那面長5米、寬3.3米的五星紅旗時,他臂膀上承載的,又何止是旗桿加旗幟那沉甸甸的30斤,他擔負著新一代青年的責任和堅毅。
想要成為擎旗手,首先得用身體征服國旗最直接的物理重量,這個過程,沒有捷徑,只有用超乎想象的訓練,把30斤的外部負荷,一寸寸刻進肌肉,一道道化為傷疤,將自己的身體與國旗融為一體。
他的右臂,被戰(zhàn)友們戲稱為“麒麟臂”,比左臂明顯粗壯一圈,這絕非天賦異稟,而是每天超過300次揮舞啞鈴,用最枯燥的重復雕刻出的肌肉勛章,為了在風雨中也能穩(wěn)如磐石,他在旗桿一端掛上兩個水壺練習。
當別人結(jié)束一天的訓練時,他卻默默扛起30斤的旗桿,繼續(xù)一個人的征程,他不懼辛苦,日復一日的訓練著,這條路,是用傷痛鋪就的,手上反復磨出的血泡早已是家常便飯,他曾一口氣給家里寄回13雙磨破的手套,長期的訓練,甚至讓他的手變得麻木,連拿筷子都感覺不到。
這是一種極致的身體對抗,是對極限的不斷挑戰(zhàn),然而,當他談及這一切,眼神里卻滿是光,他說,當自己成功將國旗展開的那一刻,感覺所有艱辛和付出,全都值了,他的堅韌和對祖國的赤誠打動每一個人。
萬里挑一的孤勇者
如果說30斤是身體的考驗,那么精神上的“千鈞”之重,則源于這個崗位的獨一無二在整個儀仗方隊中,升旗手,有且僅有一名。
想成為這“唯一”,門檻高得驚人,身高必須在1.8米到1.92米之間,五官端正、身材協(xié)調(diào)、動作標準,這些硬性條件就已篩選掉絕大多數(shù)人。
張威從2018年9月入伍,直到2021年,才因表現(xiàn)突出獲得了練習升旗的資格,這條路,他走了近三年,從河南駐馬店一個普通農(nóng)村家庭走出的孩子,最終站上了這個萬眾矚目的位置,他將不可能變成了可能。
這份重量,還來自于歷史的傳承,在紀念抗日戰(zhàn)爭勝利的閱兵式上,他從人民英雄紀念碑行進至升旗臺,每一步都仿佛踏在歷史的回響之上,他曾說,希望國旗高高飄揚,讓先輩們看到今日中國的繁榮昌盛,這個樸素的愿望,支撐著他扛起了這份使命。
這份信仰的種子,早在2015年就已埋下,當時17歲的他,在學校參加了一次國旗護衛(wèi)隊的愛國主義教育后,便立下了從軍的志向,如今,他自己也成了那抹最耀眼的中國紅,被無數(shù)網(wǎng)友贊譽為“我們該追的星”。
屏幕那頭的淚光
對張威的家人而言,這面國旗的重量,是一種更為復雜和深沉的情感,它既是整個家族的無上榮光,也是對兒子聚少離多、承受苦累的無盡心疼。
閱兵那天,他的父母守在駐馬店老家的電視機前,當兒子的身影出現(xiàn)在屏幕上時,兩位老人的眼淚瞬間奪眶而出,激動得說不出話。
母親的第一反應,滿是天下父母共有的心疼,她喃喃地說著兒子“瘦了、黑了”,而一向內(nèi)斂的父親,雖強忍著情緒,但泛紅的眼眶早已出賣了他,他只對兒子說了一句:“再接再厲,繼續(xù)報效祖國?!?/strong>
這份牽掛,還曾跨越千里,化作一次秘密的守望,有一次,張威的父母和妹妹在他完全不知情的情況下,悄悄來到北京,只為親眼看他升一次旗,他們從凌晨等到日出,在人群中默默注視著兒子完成任務。
直到任務結(jié)束,張威才得知家人就在不遠處,他臉上的表情,是從未有過的、孩子般的驚喜,在崗位旁,一家人短暫的擁抱,勝過千言萬語,承載了無數(shù)個夜晚對家鄉(xiāng)對父母親人的思念。
有國才有家,張威用對國家的奉獻,詮釋了對家庭最深沉的愛,他擎起的,早已不是一面普通的旗幟,而是更多的責任和擔當,每一面高高飄揚的五星紅旗背后,都站立著無數(shù)個像張威一樣的人,他們用青春和汗水,為這抹“中國紅”,注入了最堅實、最深刻,也最溫暖的分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