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此前被拍到腳踝腫脹嚴重。
本期話題:最近,“特朗普去世”這一話題沖上了美國熱搜,很快美聯(lián)社就發(fā)布了特朗普陪同孫女打高爾夫球的視頻,讓這個謠言不攻自破,那么問題來了,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樣的虛假消息呢?
這一切還得從上個月說起,特朗普在新澤西州觀看世俱杯決賽下半場時,被拍到他腳踝明顯腫脹,緊接著白宮承認總統(tǒng)患有慢性靜脈功能不全,但這是老年人中常見的疾病。隨后特朗普又被拍到手背出現(xiàn)淤青,尤其是在他和韓國總統(tǒng)李在明會面時,淤青更為明顯了。
直到近期,白宮公布了一張空白的行程表,再加上特朗普已經(jīng)好幾天沒有在公開場合露面了,因此美國社交媒體上就出現(xiàn)了大量對特朗普身體健康的猜測。而真正將這一話題推上高潮的人是美國副總統(tǒng)萬斯,他在8月27日的采訪里被問到“萬一發(fā)生悲劇,你是否準備好接班”。萬斯的回答很直白:已經(jīng)做足準備,如果不測發(fā)生,他隨時會頂上,同時也強調“總統(tǒng)狀態(tài)很好,會把任期干完”。
此前有媒體透露馬斯克準備押寶萬斯。
實際上,萬斯這段話的本意是穩(wěn)定預期,一方面證明特朗普身體沒事,一方面又想表達自己的能力沒問題,結果卻被截成短視頻廣泛傳播,再配合上“空白日程”和“淤青照片”,輿論自然往最壞處聯(lián)想,可以說信息時代就是這樣,一句話的語境被拿走后,傳播方向很容易跑偏。
那么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一情況呢?結合美國的過往經(jīng)驗和這次情況來看,我更傾向于四個原因在疊加。第一是美國黨爭撕裂已經(jīng)成了常態(tài),任何關于總統(tǒng)的負面?zhèn)髀劧紩灰徊糠秩酥鲃臃糯螅踔猎敢庀嘈拧凹俚囊部赡苁钦娴摹薄?/p>
第二就是平臺治理的老問題,馬斯克接手之后,X更強調“言論自由”,算法更看互動量。一條真假不明但夠吸睛的內容,更容易往上頂。平臺來不及核驗,也不愿過度干預,就給了謠言窗口期。
拜登在總統(tǒng)任期結束后,承認患有前列腺癌。
第三是美國民眾對政府公信力和主流媒體都“先懷疑再說”,拜登患有前列腺癌癥就是個例子。
第四是美國政治的每次震蕩,都會溢出到全球社交平臺。海外媒體、各語種賬號、二次剪輯,把一條內部輿情做成世界級話題,回流到美國本土,再次放大。
這四點原因疊在一起,就解釋了為什么“特朗普去世明明是假消息,卻能形成全球輿論風暴”。自從特朗普上臺以來,幾乎每天都會因為各種各樣的新聞熱點上熱搜,這一點在我們的社交媒體上體現(xiàn)得也很明顯,原因就是他這個人愛制造噱頭,愛表達愛出風頭,內外政策“火力全開”,在貿易上擴大關稅體系,在安全上強硬表態(tài),在外交上逼盟友“選邊站隊”,國內治理上推行政令加速決策,這就導致特朗普在不斷地給自己樹敵。
而且,美國國內的安保措施確實存在漏洞,總統(tǒng)遭襲的案例不勝枚舉,特別是2024年賓州集會的那起針對特朗普的槍擊,至今仍是美國特勤局的恥辱時刻。參議院去年底到今年夏天做了完整的調查,給出的用詞很重:本可避免的漏洞、程序混亂、溝通失靈。
特朗普在遭遇槍擊事件后,支持率明顯上升。
同時在機構層面也做出了人事調整,但明顯是“問責偏輕”,公開信息顯示,特勤局對6名涉事人員做了10至42天不等的停薪留職,且沒有解聘。參議院還點名,至少兩人的最終處分比原建議“打了折”。這些細節(jié)足夠讓公眾懷疑,面對高烈度政治暴力,體系真的補上了短板嗎?那么特朗普真的安全嗎,會不會再次遭遇暗殺呢?
從理論上來說有這個可能性,畢竟美國現(xiàn)在政治極化嚴重,社會撕裂嚴重,而且槍支泛濫,各種暴力事件層出不窮。也別忘了,美國歷史上已經(jīng)有四個總統(tǒng)被暗殺,林肯、加菲爾德、麥金利、肯尼迪,全部死于槍擊。最近的一次是里根,雖然活下來,但那次事件讓他的人氣反而上升,更別提特朗普去年中槍之后,也是一樣,拳頭高舉的畫面成了競選標志。可問題在于,一旦風險再來一次,后果就沒人敢保證。
那么,如果特朗普真的遇害會發(fā)生什么?制度設計上,美國的權力交接是明確的,副總統(tǒng)立即接任,總統(tǒng)權力不會斷檔。接下來兩條線會同時展開。一條是政治線:萬斯迅速宣誓,內閣重組,國會也會立刻介入,審查新總統(tǒng)的合法性和能力。另一條是安全線:核指揮鏈條重新確認,軍方和情報部門進入最高戒備狀態(tài),對盟友進行安撫,對對手釋放警告,短期內美國不會出現(xiàn)“真空期”,但政治和社會的動蕩肯定無法避免。
這種極端情況下市場一定最先受沖擊,美元、國債、黃金都會大幅波動,企業(yè)推遲投資,盟友觀望政策走向,對手測試底線。中期,美國會經(jīng)歷一次政治再洗牌。特朗普的支持者會用“烈士”形象集結人氣,反對者會質疑繼任者的能力和合法性,長遠來看,美國制度的韌性能不能撐住,才是決定性因素。
萬斯是特朗普的忠實擁躉,兩人的政策方向一致。
還有一個問題,就是萬斯如果真的接班,路線會不會變?從他過往的公開立場看,他和特朗普一樣強調“產(chǎn)業(yè)民族主義”,在對華經(jīng)貿問題上態(tài)度強硬。但不同的是,他更年輕,更注重“工具理性”,可能會讓政策更“技術化”。換句話說,方向不變,方式更專業(yè)化,這對外部國家來說,不是寬松信號,而是需要更細的準備。
所以,美國現(xiàn)在的風險,不只是“特朗普還能不能干完任期”,而是“萬一發(fā)生極端情況,接下來的一系列連鎖反應怎么消化”。對于外部觀察者來說,唯一的辦法就是期待最好,但同時做好最壞準備。
總是“特朗普去世”這一虛假話題登上熱搜的背后,是美國制度的緊張,美國已經(jīng)沒有“絕對穩(wěn)定”的總統(tǒng)角色了。今天是特朗普,明天也可能是別人。丘吉爾的那句話依然適用:美國人總會在嘗試所有錯誤方案之后,才找到正確的辦法。這話雖然刻薄,但提醒大家一點,遇事不要幻想奇跡,做好最壞打算,才是最穩(wěn)的策略。
好,關注小徹,我們下期再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