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是稍縱即逝的人置身于稍縱即逝的風景之中,而制度性失信卻似循環(huán)播放的壞磁帶,在時代的唱機上反復刮擦出刺耳的噪音。
作者 | 磊叔
編輯 | 磊叔
題圖 | 姜志國
9月5日,吉林日報報道《吉林:對“帶病提拔”干部選用過程進行復盤倒查》。針對“帶病提拔”干部選用過程的倒查機制,是干部監(jiān)督領域的一次系統(tǒng)性糾偏行動,其核心是通過回溯責任鏈條與制度漏洞,重塑選人用人的公信力。
吉林省的倒查機制與盲人企業(yè)家姜志國的八年維權困境,看似分屬不同領域,實則共享同一內(nèi)核:系統(tǒng)性的制度空轉。當官方宣稱對“帶病提拔”干部實行“誰提名誰負責、誰考察誰負責、誰簽字誰負責”的終身追責機制時,姜志國卻手握法院調解書而無法執(zhí)行,政府承諾如風中殘燭般明滅不定。
非政治意義上的自由的真諦不在于叛逆,而在于“不在乎”。然而,當權力任性的陰影籠罩時,普通人又如何能夠真正做到“不在乎”?
01
制度美容與承諾幻覺
吉林的倒查機制著力于技術性防控,建立“選拔過程電子檔案”,實現(xiàn)環(huán)節(jié)可追溯。這仿佛一場精密的外科手術,試圖切除組織中的病灶。然而電子檔案記錄不了酒桌下的默契,也留存不了眼神間的交換。
同樣,長嶺縣政府對姜志國的多次承諾——墊資后辦妥手續(xù)、抵押房源即可回款、政府接盤項目——都成了紙上的宮殿,美輪美奐卻無人居住。官員們用口頭承諾搭建了一座海市蜃樓,而企業(yè)家卻誤以為那是可以安身立命的堅固建筑。
(圖/大象新聞截圖)
世界上最恐怖的事情,就是在一個缺乏常識的環(huán)境下,一些缺乏常識的人既對自己的能力自信滿滿,又對自己的價值體系堅信不疑,還對自己的道德激情深感自豪。
02
語言魔術與信任蒸發(fā)
倒查機制要求對“帶病提拔”中用人失察責任人同步追責,打破“帶病提拔無人擔責”的積弊。這意圖美好如晨露,但現(xiàn)實中常見的是責任在集體決策名義下的悄然蒸發(fā)。
姜志國遭遇的正是這種魔術般的責任蒸發(fā)術。政府官員更迭后,“新官不理舊賬”成為推諉的萬能鑰匙,那些曾經(jīng)信誓旦旦的承諾隨著人事變動而飄散。
(圖/民法典)
律師指出,以“拒付款項”逼簽承諾書違反《民法典》第150條,屬可撤銷脅迫行為。但這法律常識在權力面前仿佛失去了重量。“一個可以問‘憑什么’的社會就是正義的”,而當姜志國問“憑什么”時,面對的卻是縣政府緊閉的大門和無人接聽的縣長電話。
03
程序正義與實質失信
吉林省近3年已通過檔案核查、個人事項報告比對等技術手段,發(fā)現(xiàn)300余例漏報瞞報行為。數(shù)字彰顯力度,但數(shù)字背后是否觸及了權力任性的根基?
姜志國手持法院兩份調解書確認債權,政府卻拒絕執(zhí)行。這揭示了一個殘酷的現(xiàn)實:當程序正義遭遇實質失信,法律文書可能淪為精美的裝飾品。法院調解書本應是權利保障的最后屏障,在這里卻成了擺設。
(圖/大象新聞截圖)
生命的真正悲哀在于,從沒能在草木幽深的長夏,俯瞰著細小的河流與威嚴的群山,在碎云累積的空茫里飛行。
而對姜志國而言,生命的悲哀還在于:追求正義的過程,仿佛永遠困在行政迷宮中找不到出口。
04
信任困境與公信力焦慮
倒查機制旨在重塑選人用人的公信力,而姜志國事件卻折射出地方公信力面臨的深層危機。政府以緊急公共事務(農(nóng)民工欠薪、回遷安置)為由套取民間資金,事后推責為“企業(yè)債務糾紛”。
這種“畫餅融資”的頑疾不除,社會信任的根基將持續(xù)被侵蝕。姜志國那句“我?guī)驼饫s落到這般下場,以后誰還敢?guī)兔Γ俊钡馁|問,直指信任根基的核心。
(圖/Pixabay提供)
吉林省的倒查機制試圖讓規(guī)則發(fā)聲,讓責任顯形。然而在姜志國的故事中,我們看到的卻是規(guī)則沉默和弱者聲音被湮滅的悲劇。
簽署“棄債承諾”時禁止女兒陪同,揚言“不簽不給錢”;赴縣政府討債,保安當眾關閉大門。這些細節(jié)展現(xiàn)的不是法律的權威,而是權力的傲慢。
“大多數(shù)人沒有能力得到自由,因為他們?nèi)狈Α辉诤酢哪芰Α?。但當權力越過邊界時,普通人不僅難以“不在乎”,甚至連說不的能力都被剝奪。
05
規(guī)則沉默與聲音湮滅
八年前,姜志國為政府墊資時,可能也曾相信系統(tǒng)和承諾;八年后,企業(yè)破產(chǎn),親朋反目,手中只剩一紙無法執(zhí)行的法院調解書。
吉林的倒查機制意在防治“帶病提拔”,而姜志國的遭遇卻揭示了另一種病癥:制度性信任缺失癥。兩者看似不相關,實則同根同源——都源于權力運行中的機制失靈和責任虛化。
(圖/Pixabay提供)
“只是當時已惘然”,是一個人的故事,也是古往今來所有人的故事。但愿這惘然不會成為時代注腳,而是變革的起點。
因為“一個國家的常識不該是無可奈何的‘無非如此’,而該是我們愿意用內(nèi)心去深深認同的‘理當如此’”。
后記
新聞媒體和融媒體中心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概念,他們的存在的意義不同。新聞媒體可以干融媒體中心的活兒,但不能只會干這種活計。宣傳稿和新聞稿是兩回事,新聞是種能力,當一家傳統(tǒng)媒體完全“失能”,還有存在必要嗎?
一些跨界領導的媒體老總,不屑于深耕主業(yè),拼內(nèi)容制作,提升媒體影響力。把觸手延伸到多種經(jīng)營和工程建設上,結果呢?企業(yè)債臺高筑,主業(yè)受困,副業(yè)稀爛,自己還身陷囹圄。參見《》、《》。
吃喝玩樂方面,私域流量是大勢所趨,自媒體構筑的壁壘又高又厚。傳統(tǒng)媒體躬身入局,即使00后親自操刀,也只會淪為平臺的打工仔和流量的“小跟班”。警務號,政務號和文旅號“靠自己”出圈大火,粉絲量、播放量、點贊量都遙遙領先,更加凸顯媒體官號的尷尬。
曾經(jīng)被群嘲和扣HJ帽子的“南方系”,很多專業(yè)能力突出的記者、編輯,正是河南人。近二十年,“口碑逆襲”這場戰(zhàn)爭,河南人幾乎打了場完美的翻身仗,遺憾的是,許皮帶臨了拉了坨大的。
近期,幾個熱點事件,大象新聞要么做了獨家報道,要么觀點犀利,彰顯了新聞媒體的專業(yè)和擔當,調查報道和輿論監(jiān)督重現(xiàn)江湖,今夕是何年?有種“文藝復興”的錯覺。
向堅守新聞理想,勇于監(jiān)督報道,一直干正事兒的媒體和媒體人致敬。流量就像潮汐,終會褪去,誰在裸泳,一目了然。粉絲不會一直當韭菜,他們當中,總有人能進化成讀者,用戶和公民,屆時,他們會用腳投票。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