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內(nèi)容均引用權(quán)威資料結(jié)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末已標(biāo)注文獻來源,請知悉。
前言:
清代異姓封爵制度里,想拿到一等公得憑實打?qū)嵉能姽蛱厥舛鲗櫋?/p>
可近三百年間,有八個人的爵位突破了一等公的上限,有意思的是這些看似風(fēng)光的稀缺爵位,大多沒能傳到后代手里。
即便有承襲也層層降級,最終難逃停襲的命運。
乾隆六十年,湖南苗匪作亂的戰(zhàn)報傳到紫禁城,乾隆帝第一時間想到的人是時任兩廣總督??蛋?。
他下旨讓??蛋矑鞄洺稣?,還特意加了句朱批:若能速平匪患,朕必予特恩。
??蛋补黄蕉缃?,乾隆兌現(xiàn)承諾下旨晉封貝子爵銜——異姓能獲此爵,整個清代只??蛋惨蝗恕?/p>
??蛋彩歉岛愕牡谌?,自小在宮中長大,乾隆幾乎把他當(dāng)親兒子養(yǎng)。
入仕后他從三等嘉勇男起步,靠軍功一路升遷,每一場硬仗都沖在前面,這份軍功足以讓他超越常規(guī)封爵。
可即便寵信至此,乾隆也沒給??蛋彩酪u罔替的待遇。
嘉慶元年??蛋膊∈牛∽焚浰ね蹙?,還允許子孫降級承襲,到咸豐五年以后,福康安一脈的爵位就固定在不入八分鎮(zhèn)國公。
看似能傳,實則每代降一級,早已沒了當(dāng)初郡王的風(fēng)光。
并且降級承襲并非世襲,一旦后代無才或犯錯隨時可能停襲,本質(zhì)上還是皇權(quán)掌控下的臨時恩賞。
比??蛋苍缫话俣嗄辏宄醯奈逦粷h異姓王才是清代最早獲得超一等公爵位的人。
不過他們的爵位更多是皇太極、順治帝為拉攏降將的權(quán)宜之計,穩(wěn)定性比??蛋策€差。
最早的三位是三順王,可這三位的爵位很快就出了問題。
孔有德鎮(zhèn)守廣西時遭南明李定國部突襲,兒子孔廷訓(xùn)也被俘虜處死,沒了后代定南王爵自然無襲。
耿仲明兒子耿繼茂承襲靖南王,可到了孫子耿精忠手里因三藩之亂反叛,康熙二十一年被處死,靖南王爵徹底被革。
尚可喜的情況稍復(fù)雜些,他堅守廣東牽制了吳三桂十萬叛軍被晉為平南親王,算是異姓王里唯一生前獲親王爵的。
可他的兒子尚之信是個野心家,投靠吳三桂反叛,次年又歸順清廷,承襲平南親王,后來因謀反罪被賜死,平南親王爵也隨之廢除。
第四位漢異姓王是吳三桂,他開關(guān)迎多爾袞入關(guān),權(quán)力比其他三王還大。
可撤藩令下,吳三桂起兵反叛,八年后戰(zhàn)敗身亡,康熙下令削其爵、誅其族,平西王爵成了清代最短命的異姓親王爵。
第五位是孫可望,他的爵位來得最特殊,孫可望在大西政權(quán)內(nèi)訌中敗給李定國,帶著殘部歸降清廷。
順治帝封他為義王——這個爵位看似高,實則是清廷為招攬降將做的樣子。
孫可望去世后不久,清廷就以無軍功為由將爵降為慕義公,還規(guī)定不世襲。
算到這里,可能有人會問:才六人而已,其實另外兩人,是耿仲明的兒子耿繼茂、尚可喜的兒子尚之信——
他們雖承襲了父親的王爵,也算獲得過稀缺爵位,卻因父親的陰影和自身的過錯,成了爵位傳承中的過渡者。
耿繼茂承襲靖南王后,其實沒少立軍功,可他的名聲一直不好,兒子耿精忠襲爵,沒幾年就反叛。
耿繼茂的功績也被徹底掩蓋,后世很少有人記得他也曾是靖南王。
尚之信的情況更尷尬,清廷雖暫時讓他襲爵,卻一直提防他,他的爵位成了清代異姓王中最具爭議的一個——
既不算軍功所得,也不算恩寵所賜,更像一場權(quán)力斗爭的犧牲品。
這八個人的爵位故事,看似各有不同,實則都遵循著清代皇權(quán)的同一邏輯,異姓可以獲高爵,但絕不能讓爵位成為世襲罔替的家族資本。
清初封漢異姓王,是因為清廷需要借助漢將的力量統(tǒng)一全國,可一旦天下安定,這些手握兵權(quán)的異姓王就成了威脅。
更關(guān)鍵的是,清代對異姓高爵的承襲設(shè)置了諸多限制:要么無嗣可承,要么因罪革爵,要么降級到無。
給你風(fēng)光卻不讓你扎根的做法,讓異姓貴族始終處于皇權(quán)的掌控之下,不會出現(xiàn)像明代徐達、常遇春那樣世襲國公的世家大族。
清代近三百年,再也沒人能像清初五王、??蛋材菢荧@得超一等公的爵位,更沒人能讓爵位穩(wěn)定世襲——
這或許就是清代皇權(quán)對異姓貴族最成功的控制:用稀缺爵位換你的忠誠,卻永遠不讓你有機會超越皇權(quán)。
參考資料:
1. [清] 趙爾巽等:《清史稿·諸臣封爵世表一》,中華書局1977年版
2. 《清實錄·順治朝實錄》(卷四十六、卷五十八),中華書局1985年版
3. 《清實錄·乾隆朝實錄》(卷一千四百八十七、卷一千五百零一),中華書局1986年版
4. 孟森:《清代史》,中華書局2006年版
5. 蕭一山:《清代通史》(第二卷),中華書局1986年版
6.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清代異姓封爵檔案匯編》,檔案出版社1991年版
7. 杜家驥:《清代政治制度史》,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2006年版
8. 孫文良:《清初“三順王”研究》,《歷史研究》1981年第5期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