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秀柱觀禮九三閱兵后,回臺就公開喊話賴清德,全臺灣都該聽聽
人文社
文| 人文社
撰| 人文社
?——【引言】——?
有時候,一句看似平常的話,背后能沉甸甸地壓著一百多年的歷史。
洪秀柱,從北京九三閱兵的觀禮臺回到臺北,沒有長篇演說,也沒有華麗辭藻,就扔出一句簡短的話,卻讓很多人心里發(fā)緊。
那一刻,她的臉上既帶著一種老成的平靜,又多了一絲不容回避的堅定。
這句話,既是對人說的,更像是寫在歷史賬本上留給后人的批注。
問題是,這句話為什么能擊中要害?
它背后的故事,到底有多深?
閱兵現(xiàn)場的沖擊力,是照片傳不出來的
電視機前看軍隊列陣,和站在現(xiàn)場感受到的震動,是兩碼事。
長安街的秋日陽光下,鋼鐵的履帶碾過柏油路,像是一段段歷史翻過嶄新的一頁。
洪秀柱眼前的,不只是整齊到極致的步伐,還有那股子由內(nèi)而外的精氣神。
沉默的方陣從身邊掠過,腳步聲像聲聲戰(zhàn)鼓,把人心里的灰塵都震掉一層。
很多人只看到裝備的新潮,卻忽略了那一張張年輕的面孔。
洪秀柱仔細盯著這些面孔,有的稚氣未脫,有的眉宇間透著鋼火的味,那是站在和平背后的人。
她不是第一次見解放軍的隊伍,但這樣集中、大規(guī)模、帶著紀念意義的亮相,讓她對“國家安全”四個字有了重新的體會。
這份體會,和政治立場無關,放在任何一位中國人面前,心里都該咯噔一下。
歷史一翻開,就是泛黃的傷痕
洪秀柱心里很清楚,臺灣今天的安穩(wěn),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
回到臺北的路上,那些歷史鏡頭一段段冒出來:1895年簽下《馬關條約》,臺灣、澎湖被迫飄離母親的懷抱,幾十年里,島上百姓被迫接受異族的文化和統(tǒng)治,按著外人的教科書和規(guī)則過日子。
直到1945年,世界的格局在一場慘烈的戰(zhàn)爭中被改寫。
二戰(zhàn)結束,抗日戰(zhàn)爭通過無數(shù)人流血拼出來的勝利,把臺灣和澎湖重新迎回祖國的懷抱。
這件事,對洪秀柱這樣對史實爛熟于心的人來說,從來不是一串冷數(shù)字,而是一張張具體的臉,是戰(zhàn)場泥濘里一個個倒下的身影。
抗戰(zhàn)的勝利,不是某一方的恩賜,而是全體中華兒女拼命換來的生路。
她很在意這一點,因為在她看來,不分大陸還是臺灣,那一代人,是用同一種血性做出的犧牲。
老兵的身影,跨越海峽的敬意
在閱兵的觀禮臺上,有一位名叫宋其祥的老兵引起了洪秀柱的注意。
據(jù)媒體報道,1942年,他從湖北宜都入伍,參加過衡陽保衛(wèi)戰(zhàn)、常德會戰(zhàn)、長沙保衛(wèi)戰(zhàn),那時候他不過二十出頭,多次沖在尖刀排,用雙腿一步步逼近敵人的火力點。
戰(zhàn)爭結束后,他留在大陸修渠建水庫,把熱血換成了汗水。
洪秀柱想到臺灣的榮民伯伯們,他們當年穿越戰(zhàn)火,后來在臺灣種地、修路、守邊防。
不同的地理坐標,相同的堅韌脊梁。
這些人即便老到腰都直不起來,提起當年的事,眼里還是會亮,聲音會抖。
那是一種超過政治標簽的尊嚴感。
洪秀柱對此格外珍惜,因為她知道,真正的歷史認同,得扎在這樣的記憶里才牢靠。
賴清德與歷史的距離
她從不諱言,臺灣當前的政治風向和大陸的政策基礎有著深深隔閡。
賴清德的政治軌跡里“臺獨”的影子并不少,公開場合話里話外對大陸充滿防備甚至敵意。
洪秀柱不一次在各種場合提醒,否定歷史,只會讓未來的路變窄。
她這次從北京回來投下的那句話,矛頭并不隱晦。
雖然沒點名細數(shù),但熟悉臺港媒體節(jié)奏的人一看就明白,話是沖著哪一類人去的。
她不是在吵架,更像是在用一個現(xiàn)實擺事實:歷史寫得明明白白,你裝看不見,也不能改變它。
那句話的份量
回到臺灣,她傳出去那句話“歷史是事實,不能因為你不面對,它就不存在,更不能隨意去改變?!?/p>
這句話沒有任何渲染,卻像一塊石頭投進水面,激起層層漣漪。
洪秀柱說的“歷史”,不僅是書本上的記載,更是兩岸曾有的同仇敵愾與血緣相連。
這份歷史,一旦被人為淡化甚至切割,就像家譜被撕掉一頁,后輩會無所適從。
她擔心的,不只是政治的對立,更是文化和認同感的斷層。
一旦這一層斷了,海峽就會被人為拉得越來越寬。
九三閱兵的實際意義
有人把閱兵看成是軍事炫耀,洪秀柱的感受卻完全不同。
那是一個國家向內(nèi)部和外部同時釋放的信號:我們有能力保家,也有決心守護和平。
這種自信,建立在經(jīng)濟實力、科技水平,還有全民凝聚力上。
閱兵場上展示的是武器,背后是幾代人的研發(fā)、工業(yè)體系的完善,以及國家對國防的持續(xù)投入。
這種安全感,對于兩岸關系的影響,比表面看到的更深。
它是在提醒臺灣社會,安全和發(fā)展不是孤立存在的,拒絕和平只會讓自己陷入被動。
兩岸的和平,是需要勇氣的事
洪秀柱一直推崇制度化的和平安排。
她在2016年提出過在“憲法”基礎上深化“九二共識”,并探討簽署兩岸和平協(xié)議的可能性。
這聽上去像政治家的口號,其實背后是很現(xiàn)實的邏輯:雙方握在手里的,不該是戒尺,而是可以長期穩(wěn)定關系的規(guī)則。
為了這個目標,她清楚需要多少政治勇氣,尤其是在臺灣社會如今的氛圍里,這幾乎等于是逆流而上。
但她覺得,這一代人如果不承擔,下一代只能背著更加沉重的敵對情緒生活。
歷史與未來之間的橋
說到橋,洪秀柱自然想起的是那些流著汗修起來的水泥橋、鐵橋。
橋的作用,就是把隔開的地方連起來。
歷史就是那座橋的基礎,沒有歷史的支撐,任何對未來的構想都只是空中樓閣。
把抗戰(zhàn)的全貌呈現(xiàn)出來,讓年輕人認清和平的來之不易,是她一直的堅持。
不去計較誰的貢獻多,而是讓大家明白,那段記憶屬于所有中國人。
她認為,這才是建立互信的開始。
東亞變局下的臺灣處境
當今的國際局勢變化快。
美國、日本、以及其他一些外部勢力在臺海問題上頻頻動作,制造緊張氣氛。
洪秀柱深知,這些動作從來不是出于真心保護臺灣,而是在大國博弈中拿臺灣做棋子。
棋子是不會被尊重的,需要的是自己做決定的能力。
把臺灣的安全寄托在外援身上,是風險極大的賭博。
相較之下,建立在民族情感和共同利益上的和平,才是更穩(wěn)的出路。
社會氛圍與身份認同的轉變
近幾年,不少臺灣年輕人通過交流、創(chuàng)業(yè)、學習等方式,逐漸改變對大陸的刻板印象。
這種變化,洪秀柱看在眼里,認定是好趨勢。
身份認同問題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的是更多真實的接觸和溝通。
她一向主張大規(guī)模的民間交流,不只是文化活動,還有教育、科技、經(jīng)濟上的具體合作。
讓人們看到對岸的真實生活,而不是通過被過濾的新聞來判斷。
那句話留給誰聽
那句話不只是給賴清德的提醒,也是留給全體臺灣民眾的。
洪秀柱借著閱兵的契機,把心里積攢多年的擔憂一次甩了出來。
這也是給政策制定者的一個警鐘,當你拒絕承認歷史時,你其實是在把未來的路堵死。
她這一句話,之所以有分量,是因為它不空,而是有血有肉的支撐:她見過在大陸默默耕耘的老兵,也走訪過臺灣暮年的榮民,她站過天安門城樓,看著三軍的旗幟整齊飄過,也看過兩岸因為政治操弄陷入對峙的冷漠。
結尾:未來的選項
一個社會往哪走,是一代人又一代人的選擇共同疊加出來的結果。
洪秀柱回到臺灣,帶回的不止是閱兵的震撼,還有那份希望,希望在政治喧囂之外,大家還能保有對民族共同記憶的尊重。
歷史不能選,但未來可以一起寫。
“歷史是事實,不能因為你不面對,它就不存在,更不能隨意去改變。” 這句話不復雜,卻是兩岸走向的試金石。
認清自己的來路,才不會在亂流里迷失方向。
參考資料:中國新聞網(wǎng)——洪秀柱:觀禮九三閱兵,感到身為中國人的驕傲
澎湃新聞——洪秀柱出席九三閱兵:銘記歷史,團結民族傳遞真相致敬英烈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