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官二代”,大家多半會想到奢華的生活、用不完的特權,可馬英九的兩個女兒,卻完全打破了這種印象。
她們沒有穿名牌、坐豪車,反而擠公交、打零工,靠自己的本事讀名校、闖職場。
也因此,這對兒“姐妹花”,成了全臺灣男人想娶的對象,其中一人還被日本媒體評為“全球第四美千金”。
更讓人意外的是,這對姐妹的成長起點,其實和“奢華”一點不沾邊。
1980年,馬唯中在紐約出生時,馬英九還在哈佛讀法學博士,家里沒什么穩(wěn)定收入,母親周美青生完孩子沒多久,就得打兩份工貼補家用。
后來全家回臺灣,姐妹倆讀的都是公立學校,從小學到高中,從沒因為“馬英九女兒”的身份搞特殊。
馬元中甚至在畢業(yè)典禮上,直接說“爸爸臉上太油”,拒絕了馬英九的親吻,直率得一點不像是“政壇千金”。
姐妹倆的性格和選擇,其實早有家風打底。
馬英九的父親馬鶴凌,生前一直堅持“化獨漸統(tǒng)”,連骨灰盒上都刻著這四個字。
這種踏實、正直的態(tài)度,潛移默化影響了整個家庭。
馬英九和周美青當年在紐約留學時相識,也是一起熬過苦日子的。
他們知道生活不易,所以對女兒的教育,從不說“你是馬家的人,該怎么樣”,反而全力支持她們自己選的路。
馬唯中拒絕臺灣大學的保送,要去哈佛讀生命科學,馬英九沒反對。
馬元中想走藝術路,去布朗大學讀藝術系,家里也全力支持,還特意說“不讓女兒上助選臺”,把她們和政治炒作隔離開。
馬唯中在學業(yè)上的“拼”,是出了名的。
高中時她成績拔尖,拿到了臺灣大學動物學系的保送資格,可因為一直向往哈佛的生命科學專業(yè),硬是放棄了保送,自己申請哈佛。
哈佛學費貴得嚇人,她沒向家里要過錢,一邊拿獎學金,一邊在咖啡店端盤子賺零花錢,住的也是普通學生宿舍,和其他同學沒兩樣。
后來她又去紐約大學,讀博物館研究碩士,全程靠自己,沒沾一點父親的光。
畢業(yè)后進職場,馬唯中也沒選“輕松路”。
2006年,她加入蔡國強的紐約工作室,從總監(jiān)助理做起,不是去“掛個名”,而是真刀真槍干活。
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那組驚艷的“空中大腳印”藝術煙花,她就參與了協(xié)調工作,跟著團隊忙前忙后。
2013年,她去香港M+博物館,從創(chuàng)館團隊開始干,一待就是八年半,專門負責現(xiàn)當代水墨的展覽和收藏。
為了把工作做好,她還特意找?guī)煾祵W水墨知識,搭建展覽的核心體系,把專業(yè)做得很扎實。
2022年,她更是入職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成了館里第一個“MingChuHsu與DanielXu亞洲藝術副策展人”,也是首位拿到這個專項職位的亞洲人。
生活里的馬唯中,更是把“接地氣”刻進了骨子里。
出門從不坐豪車,要么擠公交,要么乘經(jīng)濟艙,穿的衣服多是黑白灰的休閑裝,連個像樣的品牌都沒有。
她的感情生活也很低調,在哈佛認識學長蔡沛然,相戀十年后,才在2012年初于美國登記結婚。
2013年回臺北補請親友宴,也只辦了八桌,當時馬英九因公沒到場,她也沒借機炒作。
2020年生孩子后,她很快就回香港工作,全程避開媒體,不想讓家里的事變成公眾話題。
妹妹馬元中,走的也是“靠自己”的路,但性格里多了份“活泛”。
她復刻了姐姐的留學經(jīng)歷,從臺灣的高中畢業(yè)后,去美國布朗大學讀藝術系,后來還去哥倫比亞大學深造,學費和生活費都是自己搞定。
畢業(yè)后經(jīng)姐姐推薦,也進了蔡國強的工作室,同事都說她想法跳脫,經(jīng)常能出些有意思的創(chuàng)意,是團隊里的“靈感來源”。
馬元中最讓人記住的,還是她的直率。
畢業(yè)典禮上拒吻父親的事,至今還是臺灣民眾津津樂道的話題,她一點不覺得“不給父親面子”,反而覺得“不舒服就該說出來”。
后來她從藝術圈轉向科技領域,2024年初加入硅谷一家科技公司,做“科技賦能傳統(tǒng)藝術”的項目,用數(shù)字技術還原臺灣的漆藝、陶藝,讓年輕人更容易了解傳統(tǒng)文化,還去參加青年交流會分享經(jīng)驗,沒一點“精英架子”。
這對姐妹能圈粉,從來不是因為外貌。
2009到2011年,臺灣有個“最想娶的政壇千金”調查,馬唯中高票拿了第一。
網(wǎng)友評論里,沒人提“她長得好看”,反而都說“她靠獎學金讀哈佛,不靠父親,這樣的女生誰不喜歡”。
2012年,日本媒體做“世界領導人千金比美”,馬唯中被評為“全球第四”,評語里也特意說“她在藝術圈的專業(yè)成就,比身份和外貌更亮眼”。
就連爺爺馬鶴凌,對兩個孫女的評價也很中肯,說馬唯中“正”、馬元中“奇”。
“正”是說馬唯中做事正直、言行一致。
比如她當年在臺北讀大學時,拿了“市長獎”,給她頒獎的,偏偏是馬英九的政敵陳水扁。
后來陳水扁選舉人氣下滑,馬英九當選,有人說她是“神助攻”,可她從沒提過這件事,該干嘛干嘛。
“奇”是說馬元中個性鮮活,不按常理出牌,比如她明明能靠家里找輕松工作,卻偏要去硅谷闖,還跨界做藝術和科技結合的事,活得很自在。
最近幾年,姐妹倆的事業(yè)也有新突破。
2023年,馬唯中在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辦了“亞洲當代水墨新境”特展,第一次把兩岸青年水墨藝術家的作品,放在一起展出。
很多作品融合了傳統(tǒng)和現(xiàn)代,在業(yè)內反響很大。
同年她還跟著馬英九,去香港參加公益文化活動,發(fā)言時說“兩岸藝術同根同源,多交流才能讓傳統(tǒng)活起來”,格局很大。
馬元中2024年在硅谷的工作也沒閑著,她主導的“科技賦能傳統(tǒng)藝術”項目,已經(jīng)做出了幾個小成果。
比如用VR技術讓用戶“走進”傳統(tǒng)漆藝工坊,親手體驗漆藝制作的步驟,很受年輕人歡迎。
她還去臺灣的青年創(chuàng)業(yè)者交流會分享經(jīng)驗,告訴藝術生“不用局限在自己的領域,跨界也能找到新機會”,成了不少年輕人的榜樣。
現(xiàn)在回頭看,馬唯中和馬元中能走出這樣的路,說到底是家風給的底氣。
馬英九夫婦沒把“馬家”的標簽,貼在女兒身上,反而教她們“靠自己”。
馬鶴凌的“化獨漸統(tǒng)”里,藏著的踏實和正直,也成了姐妹倆的行事準則。
她們沒有活在父親的光環(huán)里,反而靠自己的努力,把“馬英九女兒”這個身份,變成了“馬唯中”、“馬元中”自己的名字。
“全球第四美千金”、“臺灣男人的夢中情人”,這些標簽終究只是別人給的。
對馬唯中和馬元中來說,真正重要的,是她們靠自己的本事,在藝術圈、科技圈站穩(wěn)了腳跟,活得踏實、自在。
這樣獨立、低調又上進的女生,才是真的讓人佩服,也難怪能得到這么多人的喜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