攤開一張地圖,城市的道路、橋梁、景點、公園,便微觀而生動地躍然紙上。74歲的市民王寶林熱衷于收藏老物件,其中包括多個年代的太原地圖。從1959年的《太原市區(qū)圖》、1966年的《太原公共交通路線圖》,到1992年的《太原城區(qū)導游圖》、2016年的《太原城區(qū)地圖》,再到2025年的最新版地圖,城市飛速發(fā)展的軌跡清晰可見。
城市變大
王寶林住在興華小區(qū),退休后喜愛搜集與太原有關的老物件,諸如老票證、舊報紙、舊書籍等,至今已集齊38張不同時期的太原地圖。
老人常將這些地圖依次鋪開,城市的成長與變遷便在眼前徐徐展開。最直觀的變化,是以道路為界的城區(qū)外沿不斷擴展。在1959年的《太原市區(qū)圖》中,貫通城區(qū)的主干道非常少,最北端是尖草坪街,西面是和平北路、和平南路,東邊是建設北路、建設南路,南端是雙塔寺街。而在這些主干道之外,大多還是趙莊村、古城村、王村、北寇莊村等村莊。
到了1992年的《太原市城區(qū)導游圖》,西邊出現(xiàn)了汾西公路,東邊新增了太行路。2002年的《太原市城區(qū)圖》中,東山過境高速公路已經建成,并標注“直通太舊高速公路”。2018年的地圖上,外圍多了一圈醒目的黃色線條——太原繞城高速。而在今年的地圖上,又新增了太原西北二環(huán)高速。顯而易見,太原的城市框架不斷拉伸,規(guī)模日益擴大。
另一個顯著變化是:原先分布在城市外圍的許多城中村,已從地圖上逐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嶄新的現(xiàn)代化社區(qū)。從中可以看出,這些年來城市化進程快速推進,越來越多的農村轉變?yōu)槌鞘猩鐓^(qū),城市面貌實現(xiàn)了“脫胎換骨”的飛躍。
路網縱橫
從一張張地圖中,王寶林還注意到一個明顯的趨勢:市區(qū)的道路和橋梁數(shù)量顯著增加。2002年的《太原市城區(qū)圖》中,主干道主要包括臥虎山路、勝利街、新建路、迎澤大街、并州路、南內環(huán)街、北大街等。
到了2018年的《太原市城區(qū)圖》,新增了北中環(huán)街、東中環(huán)路、西中環(huán)路、南中環(huán)街、濱河西路、濱河東路、龍城大街等道路,其中不少為快速路。同時,市區(qū)的一些“斷頭路”陸續(xù)被打通,部分道路也在原有基礎上進一步延伸。逐漸地,四通八達的路網縱橫交錯,貫通全市城鄉(xiāng)。
橫跨汾河的橋梁數(shù)量也逐年遞增。1983年的地圖上,僅標注有迎澤大橋、勝利橋等寥寥數(shù)座橋梁。到了2018年,地圖上已清晰標示出柴村橋、攝樂橋、北中環(huán)橋、漪汾橋、南內環(huán)橋、長風橋、南中環(huán)橋、祥云橋等,橋梁數(shù)量成倍增長。
如今,沿汾河漫步,由南向北20余座造型各異的大橋,宛如一場橋梁的博覽會。此外,主次干道上的過街天橋也從無到有、從少到多,極大便利了市民的出行。
后來,地圖上開始出現(xiàn)高架橋、下穿隧道等現(xiàn)代交通設施,折射出城市交通的飛速發(fā)展。
公交加密
經常翻看這些地圖,王寶林可以總結出許多變化。例如,市區(qū)的公交線路明顯加密。
他收藏有一張1966年手繪版的《太原市公共交通路線圖》,上面標注的公共汽車線路僅11條。其中,從北文化宮開往向陽店的公交車,首班車為早晨6時,末班車為晚上8時15分,發(fā)車間隔為36分鐘;電車線路只有4條,其中從勝利街到五一廣場的電車,發(fā)車間隔為10分鐘。老人感慨道:“那個年代,公交線路寥寥無幾,出行非常不便?!?/p>
1974年的《太原市區(qū)交通圖》中,電車與汽車線路明顯增多,覆蓋區(qū)域也更廣。1983年的《太原市交通圖》顯示,太原火車站、北宮等地均設有公交調度站,線路網絡更加豐富。王寶林回憶說:“我那時常坐5路電車,從西宮始發(fā),途經興華街、北大街、解放路、后鐵匠巷、起鳳街、五一東街,最后到達太原火車站?!?/p>
之后幾年的地圖因非專門的交通圖,未再標注公交線路,但近幾年的地圖出現(xiàn)了“地鐵”一詞,且線路從1條增至2條。市民出行不僅更加便捷,方式也日趨多樣化。
環(huán)境更美
“看這張老地圖,我以前住的城中村已經拆掉,建起了高層住宅樓?!薄斑@里以前是片空地,現(xiàn)在變成了公園?!?月6日,在荔竹社區(qū)網格員嚴培東組織的“我家的老物件”展示活動中,不少居民圍著王寶林帶來的老地圖,暢談身邊環(huán)境的變遷。
“真是一目了然,公園綠地增加了這么多?!本用窈钆繉χ粡?002年的地圖端詳良久——當時只有北宮花園、臥虎山公園、動物園、太原森林公園、迎澤公園、兒童公園等,公園數(shù)量屈指可數(shù)。而如今,狄仁杰文化公園、東籬公園、攝樂公園、晉陽湖公園、和平公園、太原植物園等紛紛涌現(xiàn),不僅數(shù)量大增,類型也日益完善,布局更加均衡。如今幾乎無論身在何處,“抬腿”就能進公園,盡情享受自然之美。她補充說,一些老公園或遷址、或改建擴容,再加上遍布街頭的綠地和口袋公園,地圖上的綠色正在與日俱增。
81歲的趙大爺戴著老花鏡,在地圖上比畫著:“近幾年發(fā)展確實快,看看這些成倍增加的學校、酒店、景點,太原就像青春期的孩子,不知不覺就變了模樣?!?/p>
一大批重點項目相繼落成,一條條快速路建成通車,一棟棟高樓拔地而起……這些變遷在一張張保存完整的地圖上清晰呈現(xiàn),可謂“一圖勝千言”。王寶林說,回顧家鄉(xiāng)幾十年的發(fā)展軌跡,心中滿懷喜悅,更對未來的太原充滿期待。記者 李濤 文/攝
來源:太原晚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