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閱讀歷史書籍或觀看古裝劇時,經(jīng)常會遇到各種皇帝稱號——漢武帝、唐太宗、康熙皇帝、乾隆皇帝等等。
這些稱號看似復(fù)雜,其實背后有著嚴(yán)格的規(guī)制和含義。
今天,就帶大家一次性搞懂廟號、謚號和年號的區(qū)別。
先來看一個經(jīng)典例子:
大家熟悉的“康熙皇帝”,康熙其實是年號,他的廟號是圣祖,謚號是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長達25字!)。
不過我們通常稱他為康熙帝,這是以年號代稱的通俗叫法。
什么是謚號?
謚號是中國古代對逝去的帝王、大臣、后妃等人一生功過是非的概括性評價,形成于西周時期。比如“文”、“武”、“明”、“煬”等字眼,都具有特定含義。
“文帝”通常表示經(jīng)天緯地、道德博聞,如漢文帝;“武帝”象征剛強直理、克定禍亂,如漢武帝;“煬帝”則是惡謚,表示好內(nèi)遠禮、去禮遠眾,如隋煬帝。
什么是廟號?
廟號是皇帝在宗廟中被供奉時的稱呼,起源于商朝。通常格式為“某祖”或“某宗”,如唐太宗、宋太祖等。
開國皇帝一般稱“祖”,如唐高祖李淵、明太祖朱元璋;后續(xù)皇帝多稱“宗”,如唐太宗李世民、宋仁宗趙禎。
不過也有例外,比如明朝的朱棣雖然非開國皇帝,但因功績卓著也被稱為明成祖。
什么是年號?
年號是皇帝用來紀(jì)年的名號,始于漢武帝。新帝登基通常會改元,創(chuàng)立新年號,象征著新時代的開始。
明清兩朝前,一個皇帝可能使用多個年號,如武則天在位21年使用了18個年號!
明清時期則形成了一帝一號制,因此我們常以年號代稱皇帝,如萬歷皇帝、乾隆皇帝。
三者的主要區(qū)別:
1、時間:謚號和廟號是皇帝去世后才有,年號則是皇帝登基時就確定。
2、用途:謚號評價一生功過;廟號確定宗廟地位;年號用于紀(jì)年。
3、形式:謚號多為一字或數(shù)字;廟號為“某祖、某宗”;年號多為二字。
現(xiàn)代人如何快速區(qū)分?
記住這個竅門:
看到“某帝”(如漢武帝)一般是謚號;看到“某祖、某宗”(如唐太宗)是廟號;而明清時期的皇帝稱號(如乾隆皇帝)多是年號。
通過這些稱號,我們能夠窺見古代統(tǒng)治者希望被后人銘記的方式,也反映了中國傳統(tǒng)政治文化中對歷史評價的重視。
下次再看歷史劇或讀史書時,不妨留意一下這些稱號,相信你會對歷史人物有更深的理解。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