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9日,2025年省委農村工作會議暨深入實施“百縣千鎮(zhèn)萬村高質量發(fā)展工程”推進會召開,會上通報了有關縣(市、區(qū))“百千萬工程”三年初見成效的工作進展情況,我市唯一一個入列全省“百千萬工程”首批典型縣的東源縣,榮膺“表現較好的縣(市、區(qū))”。
東源以2023年11月6日入選全省首批典型縣(市、區(qū))名單為動力,緊扣縣域這個戰(zhàn)略支點,以推動強縣促鎮(zhèn)帶村為重要抓手,引導鎮(zhèn)村走特色發(fā)展與錯位發(fā)展之路,推動城鄉(xiāng)區(qū)域協調發(fā)展,匯聚起建設強富綠美新縣域、當好河源綠色崛起邁向新高度主力軍的磅礴力量,“百千萬工程”建設亮點紛呈、富有成色,成績可圈可點。
為全方位、深層次、多維度展示東源推進省典型縣建設的創(chuàng)新路徑與亮點成效,即日起推出“粵來粵好百千萬——東源這三年”系列報道,敬請關注!
盛夏的東源縣柳城鎮(zhèn)下壩村,萬畝稻田如鋪金疊翠的綠毯,無人駕駛插秧機沿著衛(wèi)星定位軌跡精準作業(yè),無人機群帶著水霧掠過稻浪,智能終端實時傳回土壤墑情數據……
7月15日,柳城萬綠智慧無人農場航天絲苗米迎來夏季豐收。 記者 楊堅 攝
在這片全省規(guī)模最大的智慧無人農場核心區(qū),稻菽千重浪的豐收圖景正生動鋪展,下壩村黨群服務中心始終是最堅實的“后盾”。以“服務”為筆,以“民心”為墨,這里的黨員干部們用一個個扎實舉措,讓智慧農業(yè)的紅利浸潤田間地頭,讓水稻產業(yè)成為富民強村的“鐵桿莊稼”。
土地“流”出規(guī)模效應
黨群牽線架起增收橋
“2000多畝連片稻田,從育秧到收割全流程智能化,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站在自家流轉的稻田邊,下壩村村民楊勇望著遠處的無人農機,算起了明白賬:“土地流轉每年能拿租金,我還在農場當管理員,每月工資5000元左右,比自己零散種地強多了!”
這串幸福的數字,源于下壩村黨群服務中心的“鐵腳板”。智慧無人農場要落地,規(guī)?;N植是前提,可分散的土地像“碎玻璃”,怎么拼出“大棋盤”?該村黨員干部主動扛起擔子,化身專業(yè)“土地經紀人”:清晨帶著政策手冊入戶,傍晚在曬谷場開宣講會,深夜為有顧慮的村民算“經濟賬”“長遠賬”。下壩村黨支部書記楊錦輝連續(xù)一周“泡”在水稻種植大戶楊叔的家里,不僅幫他算了土地流轉后“租金+周邊務工”的雙收入賬,還承諾農場優(yōu)先租用他家的農用設備,徹底打消了他的顧慮。
最終,800多戶村民的2000多畝土地順利完成規(guī)范流轉,年均可帶來租金收益近200萬元。更妙的是,該村黨群服務中心沒有止步于“流轉”,而是盯著“增值”做文章。他們發(fā)現智慧農場冬季休耕期的土地資源能再利用,便聯合農業(yè)部門試種太空紫云英,打造出千畝花海,生態(tài)研學團、婚紗攝影隊接踵而至,花期每周接待游客4000多人次。
土地流轉穩(wěn)了“基本盤”,農文旅融合激活“附加值”,下壩村的2000多畝土地長出了“金疙瘩”。
技能“育”出新農人
服務鋪就就業(yè)致富路
智慧農場的興起,對勞動者提出了新要求——會使用智能終端、能操作無人設備成了“新農活”。
下壩村黨組織立刻行動,一面對接萬綠公司、永根科技站等企業(yè),摸清農場需要無人機操作員、智能灌溉系統(tǒng)維護員等崗位;一面挨家挨戶登記村民技能和就業(yè)意向,建起農村勞動力的“就業(yè)臺賬”。
“針對不同崗位需求,我們搞‘訂單式’培訓?!睏铄\輝介紹,該村黨群服務中心聯合東源縣農業(yè)農村局、培訓機構,在該村服務中心的培訓室里開起了“田間課堂”:農機專家“手把手”教智能插秧機操作,科技站技術員講解如何使用土壤墑情監(jiān)測系統(tǒng),無人機廠商派來的講師帶村民在稻田旁練習飛行,全面提升村民就業(yè)競爭力。
據統(tǒng)計,下壩村黨群服務中心年均幫助村民實現就近就業(yè)400人次(含臨時工),有效解決了村民“家門口”就業(yè)問題。從“靠天吃飯”的傳統(tǒng)農民,到“人機協同”的新農人,村民們的致富路越走越寬。
服務“沉”到田埂上
貼心保障暖了群眾心
“楊大爺,您的醫(yī)保費我?guī)湍U好了,這是繳費憑證?!痹谙聣未妩h群服務中心,黨員志愿者小林拿著手機,幫70多歲的楊大爺完成了醫(yī)保繳費。老人腿腳不便,不會用智能手機,“紅雁代辦”服務隊成了他的“貼心人”。
隨著社會的加速發(fā)展,該村黨群服務中心始終惦記著那些“跟不上趟”的群眾。針對年邁老人、殘疾人等群體在辦理線上業(yè)務、使用智能設備方面存在的困難,下壩村組織黨員骨干組建“紅雁代辦”服務隊,從社保繳費、涉農補貼申領到證件辦理,年均幫辦代辦事項800余件,有效打通服務群眾“最后一米”,實現了“黨員多跑腿、群眾少煩心”。
“以前辦個證要跑鎮(zhèn)上幾趟,現在就在家門口辦,省事多了!”村民們的稱贊,道出了下壩村的服務溫度。
稻田深處的“20支”便民驛站,更是成了田間勞作的“能量站”。正午時分,農機手們在這里歇腳喝水,用充電樁給設備充電;游客在花海拍照累了,進來取把雨傘、借個充電寶;遇到農機小故障,還能從驛站的工具箱里找到維修工具。這個由該村黨群服務中心聯合煙草部門打造的便民驛站,年均服務群眾約2000人次,真正將黨群服務向末端延伸,成為田間地頭的“溫馨港灣”。
治理“聚”起向心力
和諧鄉(xiāng)村托舉豐收夢
“稻田灌溉用水咋分配?”“花海停車場擴建占了我家菜地咋辦?”在村頭的大榕樹下,“嘮家?!笔降淖h事定期進行。這是下壩村傳承多年的“大樹下議事”傳統(tǒng),如今在黨群服務中心的組織下,成了破解發(fā)展難題的“金鑰匙”。
去年以來,該村通過這樣的議事會,解決發(fā)展過程中遇到的難題。同時,遇到鄰里糾紛、土地邊界爭議,由老黨員、老干部等組成的“五老”調解隊就會上門,用鄉(xiāng)情鄉(xiāng)理化解矛盾。至今,他們已成功調解糾紛10余起,“有矛盾找‘五老’,說理又暖心”成了村民共識。每年春節(jié),村里還會邀請在外鄉(xiāng)親開展座談,為家鄉(xiāng)發(fā)展出謀劃策。
穩(wěn)定的發(fā)展環(huán)境,離不開對“一老一小”的關愛。該村黨群服務中心組織網格員每月走訪孤寡老人,幫他們打掃房屋、代購藥品;藏有600余冊圖書的兒童活動空間,成了孩子們的暑假樂園;司法、婦聯等部門還會來開展防溺水、防詐騙講座。
環(huán)境美了,心情順了,發(fā)展更有勁了。該村黨群服務中心組織黨員、婦女、青年志愿者常態(tài)化開展環(huán)境整治,清理河道垃圾、打造“美麗庭院”,39戶家庭獲評縣、鎮(zhèn)兩級“美麗庭院”。如今的下壩村,稻田與花海相映,民居與驛站相連,一幅“田美、村凈、人和”的畫卷徐徐展開。
站在新的起點上,下壩村黨群服務中心正規(guī)劃著更長遠的藍圖:借助南網E站建設項目,改造服務大廳,增設農產品展示區(qū),讓下壩大米、太空紫云英花蜜等特產走向更廣闊的市場;開發(fā)“智慧農場研學游”“稻田音樂節(jié)”等項目,讓產業(yè)鏈條更長、村民錢包更鼓。
從土地流轉到技能培訓,從貼心服務到和諧治理,下壩村黨群服務中心始終把“為民服務”刻在心上、抓在手上。在這片智慧涌動的稻田里,黨群同心繪就的,不僅是稻菽千重浪的豐收圖景,更是產業(yè)興旺、村民富裕的鄉(xiāng)村振興新畫卷。
來源:河源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