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周(一):歷史沿革
后周(951年—960年),中國五代時期中原最后一個王朝,定都東京開封府,共歷三帝,享國十年。
1.郭威建國
郭威年輕時不愿從事生產(chǎn),只喜歡舞槍弄棒,十八歲應募從軍。曾經(jīng)負氣殺人,被關入監(jiān)獄。潞州留后李繼韜因他有勇力,遂秘密縱他逃走,待事情平息后又召置麾下。郭威少年時曾在其頸上黥有一飛雀,故人稱郭雀兒。李繼韜被唐莊宗殺死后,其軍隊被編入從馬直,郭威因能書會算而被任為軍吏。劉知遠任侍衛(wèi)親軍都虞候時,特別器重郭威;后調(diào)任河東節(jié)度使,也將郭威帶到任上。劉知遠稱帝建立后漢后,任命他為樞密副使,隱帝時升任樞密使。郭威多次統(tǒng)兵征伐,皆有功勛。他在軍中穿幅巾短衣,與軍士無異,皇帝所賜錢財,多分與諸將與軍士,因此在軍中威信很高,士卒樂為其用。
劉知遠稱帝僅一年便病死,其子劉承祐繼位,史稱后漢隱帝。漢隱帝時,蘇逢吉為宰相,樞密使楊邠管機政,郭威掌征伐,侍衛(wèi)親軍都指揮使史弘肇統(tǒng)率禁兵,三司使王章專掌財政。這些掌權者大部分都是武斷專橫,各行其是,使朝政混亂。
這群武夫中,只有郭威留心搜羅有才能的文士,得到文官們的好感。乾祐元年(948年),李守貞據(jù)河中,趙思綰據(jù)長安,王景崇據(jù)鳳翔,同時反叛。漢隱帝令郭威督諸軍討伐三叛鎮(zhèn)。次年,郭威滅河中、永興(長安)兩鎮(zhèn),殺李守貞、趙思綰,別將趙暉滅鳳翔鎮(zhèn),殺王景崇。郭威得勝還朝,不肯獨受重賞,推功給在朝諸大臣和將士,漢隱帝因此遍賞諸大臣及諸藩鎮(zhèn)。
乾祐三年(950年),遼軍橫行河北,諸藩鎮(zhèn)各守本境,不相援救。朝議任郭威為天雄節(jié)度使,出鎮(zhèn)魏州,仍兼樞密使,節(jié)制河北諸鎮(zhèn),得便宜行事。他被授與這樣大的權力,就是因為取得了內(nèi)外諸大臣的好感。不久后,一向厭惡掌權諸重臣的漢隱帝找借口殺死了楊邠、史弘肇與王章,又遣使者到魏州殺郭威。郭威被迫起兵。他留義子柴榮守魏州,自率大軍出發(fā),沿路無阻,只走七天,就到開封城外。漢隱帝被部下潰兵殺死。郭威入開封城,縱諸軍大掠,到第三天午后方才停止。
當時,漢高祖弟河東節(jié)度使劉崇在太原,以備遼為名,擁有強兵;忠武節(jié)度使劉信在許州,劉崇子劉赟為武寧節(jié)度使,在徐州。郭威鑒于三鎮(zhèn)威脅,先聲稱迎劉赟為漢帝,使劉崇滿意,等到劉赟離徐已遠,去京稍近,然后連劉信一起消除,劉崇一鎮(zhèn)就無能為力。定計以后,郭威請?zhí)罄钍希▍⒁娫~條李三娘)下令立劉贊為帝,使太師馮道等大臣到徐州奉迎。乾祐四年(951年),遼兵入寇,攻破內(nèi)邱、饒陽兩城。李太后令郭威率大軍渡河擊遼兵,又令國事暫委王峻等人,軍事暫委王殷。自然,二王是郭威的心腹。郭威到澶州,將士數(shù)千人忽大噪,對郭威說,皇帝該你自己做,將士搶掠京城,與劉家結了仇,不能再讓劉家人做皇帝。裂黃旗披郭威身上,擁立為帝。郭威擁眾回來。澶州兵變時,劉赟已到宋州,王峻、王殷派人帶兵去宋、許二州,劉赟被拘,以李太后名義,廢為湘陰公。劉信自殺。隨后,郭威正式登上帝位,改元廣順,國號周,史稱后周,郭威即后周太祖。
2.太祖改革
郭威即位之后,能夠躬行節(jié)儉,下詔禁止各地進貢珍巧纖奇、山珍海味,又將宮中原有的金銀玉器、鏤寶床幾、飲食之具,砸碎于殿廷,表示自己厲行節(jié)儉的決心。面對晉漢以來殘破的社會經(jīng)濟,他又下詔獎勵耕殖,招撫流亡,平均賦役,恢復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發(fā)展經(jīng)濟,使得北方的社會經(jīng)濟在其統(tǒng)治的數(shù)年中有了一定程度的恢復和發(fā)展。
此外,他還針對當時輕視發(fā)展文化,輕視文士的現(xiàn)象,采取了一些較積極的措施,力圖改變當時的不良風氣。比如郭威曾親至曲阜拜祭孔子,以表示對儒學的重視;他還重用文士,重視科舉選士,表現(xiàn)出了與五代其他各帝不同的一些風范。
面對當時的驕兵悍將和敗壞的吏風,郭威首先從中央做起。樞密使王峻專橫跋扈,居功驕矜,排斥異己,就連柴榮請求入覲,由于擔心會被留下而予以拒絕。王峻要求兼任青州節(jié)度使,得逞后又要求罷免宰相李谷、范質(zhì),另行起用自己推薦的人選,郭威婉言推卻,王峻馬上出言不遜。郭威忍無可忍,遂下令拘押王峻,將他貶死。對于敢于反叛的藩鎮(zhèn)則采取堅決鎮(zhèn)壓的措施,限制藩鎮(zhèn)對州縣的權力,實行民政、軍事分工管理。為了改變吏風,郭威對貪濁的官吏實行嚴厲懲治的政策,處死了一批貪贓枉法、殘酷暴虐的地方官員,在一定程度上扭轉(zhuǎn)了當時的吏風。
3.世宗時期
顯德元年(954年)正月,在位四年的郭威逝世。郭威諸子早在其起兵鄴都時,就被后漢殺害于汴梁,所以只能由養(yǎng)子柴榮繼位,即后周世宗。柴榮是郭威妻柴氏之兄柴守禮的兒子,幼年隨其姑母成長于郭威家,與郭威夫妻關系融洽,遂被收為養(yǎng)子。
柴榮即位后,遇到的頭等大事,便是如何抵御北漢的進攻。北漢皇帝劉旻利用郭威新喪,柴榮剛剛即位,人心不穩(wěn)之際,聯(lián)合遼朝發(fā)兵南下潞州、澤州(今山西晉城)二州,妄圖一舉滅亡后周。當時朝中許多人反對用兵,只有宰相王溥一人支持世宗,世宗力排各種干擾,決定親率禁軍出征。雙方在澤州高平縣南(今山西晉城市高平南)相遇,劉旻見周軍兵少,遂不等契丹軍到便發(fā)動了進攻。兩軍交鋒,后周禁軍大將樊愛能、何徽率右軍潰退,一路殺掠百姓,并造謠言說:“官軍大敗,馀眾已降。”這一情況的突然出現(xiàn),使得周軍的形勢變得非常嚴峻,柴榮屹然不動,率領親兵,臨陣督戰(zhàn)。禁軍主將張永德等率偏將趙匡胤沖鋒陷陣,拼死奮戰(zhàn),雙方血戰(zhàn)至傍晚,北漢軍支持不住,開始后退,一萬馀人被趕至山澗邊,死傷慘重,死尸棄甲,填滿山澗。劉旻僅率親騎百馀狼狽逃走。此戰(zhàn)史稱高平之戰(zhàn),此后,北漢再不敢輕言伐周。
高平之戰(zhàn)中,柴榮雖然取得了勝利,但也暴露出驕兵悍將難以駕御的狀況。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柴榮決意改變五代諸朝對驕兵悍將縱容姑息的政策,他召集諸將,當眾宣布樊愛能等將校七十多人罪狀,并立即斬首。此舉使驕兵悍將有所畏懼,初步整頓了敗壞的軍紀。柴榮深知僅靠殺若干個人是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的,要想改變五代軍隊長期遺留下來的積習,提高戰(zhàn)斗力,必須從整頓禁軍入手。返回汴梁后,柴榮任用年輕將領,裁汰禁軍中的老弱病殘,召募天下豪杰,精選驍勇,將藩鎮(zhèn)軍隊中的善戰(zhàn)之士,選入禁軍。柴榮甚至親自試閱武藝,選拔人才。經(jīng)過此次整頓后,舊史記載說:“諸軍士伍無不精當,由是兵甲之盛,近代無比,且減冗食之費焉?!庇辛艘恢ЬJ的軍隊,只能說為日后的統(tǒng)一戰(zhàn)爭奠定了一定的基礎,并不等于完全具備了統(tǒng)一的條件。于是柴榮又從平均賦稅,發(fā)展生產(chǎn),整頓吏風等方面入手,進行了比較徹底的改革。
4.討伐唐蜀 (1)西擊后蜀
顯德二年(955年),柴榮遣鳳翔節(jié)度使王景、宣徽南院使向訓(參見詞條向拱)為將,率軍伐后蜀。僅動用偏師,小試鋒芒,便收復了秦(今甘肅秦安北)、鳳(今陜西鳳縣東北)、階(今甘肅武都東南)、成(今甘肅成縣)四州之地,然后答應后蜀的求和請求,罷兵歸朝。此戰(zhàn)并不在于滅亡后蜀,而是奪取戰(zhàn)略要地,將后蜀封鎖在兩川的范圍內(nèi),使其不敢騷擾后周的西部邊境。
(2)三伐南唐
接著,柴榮又策劃了征伐南唐的戰(zhàn)爭,目的在于奪取淮南富庶之地。從顯德二年(955年)冬開始,至顯德五年(958年),柴榮前后三次親征,終于擊敗南唐。南唐元宗李璟遣使求和,進獻貢品,被迫獻上四州之地,畫江為界,每年進獻貢物十萬,以求罷兵。至此,淮南之戰(zhàn)結束。柴榮悉平江北的淮南之地,得州十四、縣六十,得以飲馬長江;李璟去帝號,只稱“江南國主”。此戰(zhàn)鞏固了后周的南部邊境,擴大了疆土,達到了削弱南唐,使其俯首稱臣,不敢輕易向北用兵的目的。
經(jīng)過這一系列戰(zhàn)爭,后周形勢更加穩(wěn)固,可以無后顧之憂地北伐。
5.明君早逝
顯德六年(959年)正月,柴榮正式對占據(jù)燕云之地的遼朝用兵,他親率大軍自汴梁出發(fā),直抵滄州,然后統(tǒng)步騎數(shù)萬直入契丹境內(nèi),大軍一路順利,契丹軍非逃即降,后周軍勢如破竹,兵不血刃,連下莫州、瀛州、易州及淤口關、益津關、瓦橋關等三關之地。隨后,柴榮準備向幽州進軍,但遭到諸將反對,他執(zhí)意進軍,卻由于身染重病,只得班師回朝。這年六月三十日,柴榮病逝于汴梁,終年三十九歲。
6.民族關系 (1)契丹
遼(契丹)在后周建立后,大力扶持北漢,企圖推翻后周統(tǒng)治。但在與后周的作戰(zhàn)中,遼漢敗多勝少,周世宗北伐后,收復莫、瀛、易三州及益津、瓦橋、淤口三關之地。
(2)西北
西域地區(qū)則有西州回鶻、高昌回鶻、龜茲回鶻、于闐與喀喇汗國等。其中于闐和喀喇汗國是西域大國,其范圍涵蓋整個西域地區(qū)。廣順元年(951年)二月,西州回鶻遣都督來朝貢。
周太祖時,應河西節(jié)度留后折逋嘉施之請,派申師厚為河西節(jié)度使。申師厚能力有限,不能撫有涼州。至周世宗時,申師厚留下自己的兒子逃歸后周內(nèi)地,中原王朝喪失了涼州,河西為六谷部據(jù)有。
7.對外交往 (1)高麗
后周立國后,與統(tǒng)治朝鮮半島的高麗仍保持傳統(tǒng)的冊封朝貢關系。廣順二年(952年)正月,當時還是“權監(jiān)高麗國事”的王昭派遣以廣評侍郎徐逢為首的97人朝貢后周。二月,郭威承認王昭的統(tǒng)治地位,決定封其為高麗國王。但所派的兩位使者中,衛(wèi)尉卿劉皞在途中飲酒過度而死,通事舍人顧彥浦遭遇海難被淹死。九月,郭威另以太仆少卿王演假衛(wèi)尉卿、右衛(wèi)率府呂繼赟假將作少監(jiān),出使高麗完成冊封,時為廣順三年(953年)三月。在此期間,王昭下令遵奉后周年號,改光德四年(952年)為廣順二年。顯德二年(955年)十月,王昭派廣評侍郎荀質(zhì)來祝賀柴榮登極,被后周加封為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太尉。顯德六年(959年)正月,王昭遣使進貢紫白水晶兩千顆。同年,柴宗訓加授王昭檢校太師,增加食邑三千戶。
(2)占城
顯德五年(958年)九月,占城國王釋利因德漫(即因陀羅跋摩三世)遣使貢方物。
8.短命而終
柴榮駕崩后,繼位的周恭帝柴宗訓年僅七歲。趙匡胤此時任殿前都點檢(禁軍的最高長官)兼宋州歸德軍節(jié)度使。
顯德七年正月(960年)春正月初二日,鎮(zhèn)州(今河北正定)和定州(今河北定縣)報稱北漢和遼國的軍隊聯(lián)合南下,攻打后周,聲勢浩大,請求派兵援助。后周符太后和宰相范質(zhì)、王溥等執(zhí)政大臣不查之下,慌忙令澶州節(jié)度使慕容延釗率兵抵御。又命趙匡胤率兵北上御敵,賜于他金帶、銀器、鞍馬、鎧甲、器仗數(shù)十萬。初三日(2月03日),趙匡胤領軍出汴梁愛景門,傍晚時,軍隊行至陳橋驛(今河南封丘東南陳橋鎮(zhèn)),趙匡胤在其弟趙光義,以及趙普、石守信、王審琦等策劃下,鼓動士兵發(fā)動兵變,授意為他黃袍加身,擁其為皇帝。而后,趙匡胤率兵回師開封,約束將士,嚴禁燒殺搶掠,“宋太祖陳橋之變,與眾誓約不得驚動都人;入城之日,市不改肆”。趙匡胤陳橋兵變還京,只有京城巡檢使韓通倉皇抵抗,但隨即就被王彥升所殺。宰相范質(zhì)率王溥、魏仁浦等人責問趙匡胤,殿前司散指揮都虞侯羅彥瓌拔劍厲聲:“三軍無主,眾將議立檢點為天子,再有異言者斬?!蓖蹁呙嫒缤辽?,降階下拜,范質(zhì)亦拜,趙匡胤親自扶起,以優(yōu)禮待之。正月初四日,柴宗訓禪位,趙匡胤即帝位,建立北宋。后周王朝至此滅亡。
9.君主列表
廟號
謚號
姓名
在位時間
年號及使用時間
太祖
圣神恭肅文武孝皇帝
郭威
951-954
廣順 951-954
顯德 954
世宗
睿武孝文皇帝
柴榮
954-959
顯德 954-959
恭皇帝
柴宗訓
959-960
顯德 959-960
【更多精彩文章,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地球生物與人類文明”】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