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特朗普曾經的盟友坦言,美國政府已經沒救了,他發(fā)現(xiàn)了什么?
?——【·效率神話破滅·】——?
馬斯克曾帶著技術精英的自信踏入華盛頓,試圖用人工智能改造聯(lián)邦政府的官僚體系。2025年初,特朗普任命他組建政府效率部時,曾許諾這將是“徹底重塑華盛頓運作方式”的開始。
馬斯克雄心勃勃地推出裁員計劃,數(shù)千名聯(lián)邦雇員失去工作,多項政府合同被緊急叫停,他甚至為部門員工爭取到接觸敏感數(shù)據(jù)的權限,誓言要根除“浪費、欺詐和濫用職權”現(xiàn)象。
但現(xiàn)實很快給了他沉重一擊。在5月的采訪中,馬斯克沮喪地承認,政府效率部成了“所有問題的替罪羊”,無論發(fā)生什么壞事,哪怕與他們毫無關聯(lián),都會被歸咎于這個新部門。
最讓這位科技巨頭感到荒誕的是聯(lián)邦政府的技術落后狀況。他發(fā)現(xiàn),即便在情報領域,工作人員仍需將數(shù)據(jù)打印出來再手動輸入另一臺電腦,這種原始操作方式與硅谷的技術迭代速度形成滑稽對比。
當他試圖推動系統(tǒng)升級時,遭遇的阻力遠超預期——既有官僚體系的本能抵觸,也有國會對“數(shù)據(jù)安全”的質疑。更具諷刺意味的是,馬斯克推崇的“效率改革”最終變成了削減開支的代名詞,而這恰恰與他反對的《大而美法案》形成了惡性循環(huán)。
該法案通過的2萬億美元撥款加劇了國債負擔,馬斯克曾警告“僅利息支出就超過五角大樓預算”,但他的警告最終淹沒在兩黨的政治博弈中。
特斯拉工廠外焚燒的汽車殘骸成了這場改革失敗的隱喻。當馬斯克將政府效率部的困境歸咎于體制僵化時,憤怒的民眾卻將不滿發(fā)泄在他的企業(yè)身上。這種錯位的抗議折射出美國社會對政府失望的普遍情緒,也印證了馬斯克的判斷:在華盛頓推動任何實質性改革,都像是在流沙中建造高樓。
?——【·196票背后的分裂·】——?
7月17日的眾議院表決大廳氣氛緊張,三項加密貨幣法案的命運在議員們的投票中起伏。原本被共和黨視為“立法周”重頭戲的法案,最終卻因5名共和黨議員的倒戈而夭折。
這5位議員對法案中未徹底禁止央行數(shù)字貨幣(CBDC)感到不滿,即便特朗普深夜出面協(xié)調,承諾將CBDC條款補入后續(xù)法案,仍未能挽回敗局。這場196票對223票的表決結果,暴露的不僅是兩黨分歧,更是共和黨內部難以彌合的裂痕。
這種分裂在另一項關鍵法案的推進過程中表現(xiàn)得更為淋漓盡致。7月18日,特朗普簽署的削減支出法案歷經45天博弈才最終生效,這項旨在撤銷90億美元外交援助與公共廣播支出的法案,在眾議院初次投票中僅以214票贊成、212票反對驚險過關,參議院更是出現(xiàn)50票對50票的僵局,最終靠副總統(tǒng)萬斯的一票才打破平衡。
共和黨溫和派參議員柯林斯直言不諱地批評:“盲目削減將威脅地方媒體生存與全球衛(wèi)生項目?!边@種黨內分裂讓特朗普政府的立法議程舉步維艱,也讓“美國治理失效”成為國際社會的談資。
國會山的表決機器正在淪為黨派斗爭的工具。當加密貨幣法案表決失敗后,眾議院自由核心小組主席安迪?哈里斯在推特上抱怨的“立法程序被意識形態(tài)綁架”,道出了美國立法體系的困境。
曾經象征民主制度優(yōu)越性的制衡機制,如今變成了相互否決的政治游戲。196票反對票背后,是不同利益集團對國家發(fā)展方向的根本分歧,這種分歧正在將美國政府推向癱瘓的邊緣。
?——【·政策迷宮中的民生困局·】——?
華盛頓的政治博弈總能找到最脆弱的群體買單。4月,美國國際貿易法院受理了五家小企業(yè)聯(lián)合起訴特朗普政府關稅政策的案件,原告律師痛斥政府依據(jù)《國際緊急經濟權力法》加征關稅是“行政權力前所未有的非法擴張”。
這場訴訟揭示了特朗普“對等關稅”政策的法律爭議,更暴露了政策制定的隨意性對民生的直接傷害。盡管聯(lián)邦巡回上訴法院暫時擱置了國際貿易法院的裁決,但關稅政策已導致相關企業(yè)成本飆升,部分小企業(yè)瀕臨破產。
民生困境在經濟數(shù)據(jù)中得到殘酷印證。9月初的民調顯示,特朗普處理通脹的支持率僅為39%,超過半數(shù)受訪者認為生活成本問題正在惡化。
這種不滿情緒并非空穴來風——削減支出法案中被砍掉的5.35億美元公共廣播撥款,看似在6.5萬億美元聯(lián)邦預算中微不足道,卻直接威脅著全美1400家地方廣播站的生存,其中70%以上服務于農村和偏遠地區(qū)。
這些地區(qū)的居民依賴公共廣播獲取教育資源和緊急信息,預算削減意味著公共服務“最后一公里”的斷裂。政策搖擺帶來的社會撕裂正在街頭顯現(xiàn)。馬斯克提到的“有人在燒特斯拉汽車”并非孤立事件,而是民眾對政府失望情緒的極端表達。
當小企業(yè)主在關稅政策下掙扎求生,當農村居民面臨信息服務中斷,當工薪階層承受通脹壓力時,特朗普政府卻將精力投入到意識形態(tài)驅動的預算斗爭中。削減聯(lián)合國維和資金與綠色氣候基金的撥款,換取國內政治得分,這種短視的政策選擇正在加劇美國社會的深層矛盾。
大西洋彼岸的一場軍演微妙地暗示著美國聯(lián)盟體系的松動。3月,北約“堅定飛鏢-2025”軍演在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和希臘舉行,主導這場演習的不是盟主美國,而是英國派出的2000人部隊。
美國的缺席被解讀為聯(lián)盟信任危機的信號,尤其在特朗普政府持續(xù)施壓盟友提高國防開支之后。這種離心傾向在國際政策領域表現(xiàn)得更為明顯,當美國通過削減支出法案砍掉25%的聯(lián)合國維和預算撥款時,歐洲盟友的沉默勝過抗議。
?——【·結語·】——?
“繁榮衛(wèi)士”紅海護航行動中,歐洲國家的消極參與態(tài)度與美國的積極推動形成反差。英國雖然派遣“威爾士親王”號航母前往印太地區(qū),但明眼人都能看出這是借機擴大自身影響力,而非單純支持美國戰(zhàn)略。
這種聯(lián)盟內部的微妙博弈,與美國國內政策的混亂形成惡性循環(huán)——當國會在加密貨幣法案上陷入僵局時,當政府與企業(yè)就關稅政策對簿公堂時,美國的國際話語權正在悄然流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