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的下午,從小碼頭街散步,經(jīng)過了原來的“江邊站房”。
大約2014年左右,小碼頭街拆遷時,在這個角度,一位網(wǎng)友朋友拍過一張照片。
當時這座建筑是一個叫“姐妹小吃”的小店,經(jīng)營餛飩和面條。
一晃十年過去了,這棟建筑沒變,經(jīng)營的內(nèi) 容已經(jīng)不一樣了,成了一個網(wǎng)紅打卡點。 站在新河路的路口,我試圖在今日整齊的石板路與復古的屋檐下尋找2014年的影子。十年光陰,這條連接小碼頭街的通道已不再是舊時模樣。
十年前拍攝的時候,西津渡的打造,就在那一刻開啟了。
01
順著新河路向西走,慢慢翻出十年前的舊照,一下子就像穿越到十年前。
超岸禪寺老建筑的屋頂還清晰可見。
記得這邊好像是個餛飩店,早上也賣油條的,那個下餛飩的老奶奶一直帶個白色的廚師帽子,那時候人的食品安全意識還是比較重的,也沒什么預制菜的顧慮。
2014年的生活圖景是粗糲的。
十年后,小碼頭街這一代已被時光精心打磨。深灰色磚石建筑依然矗立,卻增添了木質(zhì)桌椅和遮陽傘的休閑氛圍。舊輪胎改造的花盆、精心擺放的綠植盆栽,訴說著一份對生活的重新理解。紅色燈籠懸掛于中式風格的屋檐下,枝葉繁茂的大樹為黑色雙頭路燈投下綠蔭,人們坐在長椅上低頭閱讀,姿態(tài)放松。
改變不僅是外觀的,更是內(nèi)在氣質(zhì)的蛻變。那些斑駁的墻面已被修復,雜亂的電線埋入地下,坑洼的路面變成了整齊的石板街??照{(diào)外機被巧妙隱藏,破舊的木窗換成了保留傳統(tǒng)外觀的新材質(zhì)。曾經(jīng)堆滿雜物的巷道,如今成了游客漫步的歷史街區(qū)。
02
十年前的和平路。
2014年,這里還留著時光的銹跡。斑駁的土黃色居民樓墻上,晾曬的衣物在微風中搖曳,木質(zhì)陽臺欄桿已顯腐朽。窄巷深處,紅磚建筑表面水泥脫落,露出里面的磚塊,墻面上“3-7”的標記仿佛某種神秘編碼。電線如蛛網(wǎng)般縱橫交錯,空調(diào)外機的管線雜亂垂下,蘇L·01L10的紅色SUV停在坑洼不平的水泥地上,與周遭環(huán)境形成突兀對比。
屋檐下掛著不知名的物品,瓦片排列緊密卻顯陳舊,窗臺上堆放著紅褐色殘磚。一只白色小狗在破損的花紋瓷磚地上低頭嗅聞,八方進寶、四面來財?shù)恼信葡?,是停放的電動車和自行車。冬季的梧桐樹葉已凋零,街道上“超車道”、“行車道”的標志指向一個更加簡單的時代。
在這十年間,西津渡完成了從生活空間到文化空間的轉(zhuǎn)變。它沒有失去自己的靈魂,只是以更從容的姿態(tài)迎接新時代。
站在新河路上,我忽然明白:真正的保護不是將時間凍結,而是讓歷史與當代和諧共處。西津渡的變遷告訴我們,記憶不需要破敗來證明其真實性,文化傳承可以與現(xiàn)代生活完美融合。
這組照片留下的,不僅是一條路的變化,更是一座城市對歷史的尊重和對未來的期待。新河路如同一條時光隧道,連接著鎮(zhèn)江的過去與現(xiàn)在,提醒著我們:在追逐現(xiàn)代化的過程中,那些承載集體記憶的街巷,值得被溫柔以待。
點擊分享:
看這些鎮(zhèn)江記憶,卻已淹沒光陰里!
挖掘鎮(zhèn)江的文化,讓它成為鎮(zhèn)江的名片,
如感興趣,關注一下“鎮(zhèn)江風情”這個號哦。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