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生緣》里最狠的算計,其實我們身邊也有!
魯迅先生早年寫過一段話,特別有意思:
“中國人的性情總是喜歡調和、折中的。譬如你說,這屋子太暗,須在這里開一個窗,大家一定不允許。但如果你主張拆掉屋頂,他們就會來調和,愿意開窗了?!?/p>
說白了就是:
你先提一個對方肯定不接受的大要求,等他拒絕,你再退一步,說出你真正想要的。對方一對比,往往就答應了——這其實就是心理學上的“拆屋效應”。
《半生緣》最讓人難受的,不是曼楨和世鈞最終錯過,而是這段感情里,處處是這種“拆屋”的算計。
曼璐是怎么“拆”曼楨的屋的?
她先是說自己病了,求妹妹來醫(yī)院看她。妹妹心軟,答應了。
來了之后,她又讓曼楨去跟丈夫祝鴻才說情。曼楨覺得比起姐姐的病,這不算什么,又答應了。
結果這一去,就被祝鴻才強暴了——她的人生從這兒開始,徹底塌了。
可這還沒完。姐姐還要她生下孩子,最后甚至勸她:“你就做了祝鴻才的姨太太吧,也好照顧孩子?!?/p>
一步一步,曼楨的底線被踩得粉碎。
她本來是個清醒、獨立的女學生,卻一次次妥協(xié),最終被關進了命運的牢籠。
“拆屋效應”最狠毒的地方,就是讓你覺得“這次退一點沒關系”,卻忘了:你本來可以根本不選。
沈世鈞呢?他也有他的“屋頂”——就是他的家庭。
父親病重、家業(yè)衰落,一大家子人指望他。
沒人明著逼他放棄曼楨,他們只是不停告訴他這個家多難、多需要他。
正好曼楨那時失蹤了,他最終選了那條“更懂事”的路:娶一個門當戶對的姑娘,挽救家族。
他以為那是無奈,其實是他放棄了掙扎。
拆屋效應之所以容易得手,就是因為它利用了人的認知偏差——讓我們在慌亂中,選那個“看起來損失最小”的路,卻賠上了真正重要的東西。
曼楨和世鈞,都是被“拆屋”犧牲的人。
十四年后他們重逢,那句“我們回不去了”,為什么那么痛?
不只是時間過去了——更是他們心里最珍貴的東西,早已被拆得七零八落。
我們總以為人生是自己在做選擇,其實很多時候,我們只是在別人給的選項里,挑一個痛苦輕點的。
怎么才能不被“拆屋效應”牽著走呢?有三點可以提醒自己:第一,別信“只有兩條路”。世上永遠存在第三選擇,別被眼前選項困住。第二,守住你的底線。一旦你說“這次算了”,底線就會一次次往后撤。第三,記得你最初想要什么。不管別人怎么拆、怎么勸,你不動搖,就沒人能替你選。
人這一生,難免有人想來拆你的屋。但拆不拆、要不要讓步,最終——還是看你自己的心堅不堅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