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想象嗎?在皖南大山里,一個普普通通的小村子,村民們見面打招呼不是問吃飯了嗎,而是問今天歐元兌人民幣多少?
在這里,孩子們上學學的不僅是語文和數(shù)學,連外語都能說得溜溜的,老人們茶余飯后討論的,不是莊稼豐收,而是歐洲股市的波動。
走在村子里,眼前的景象會讓人恍惚。
一邊是白墻黑瓦的徽派民居,另一邊是帶著鐵藝陽臺的歐式小洋樓,稻田里藏著咖啡館,村口還有紅酒吧。
空氣里混雜著咖啡豆的焦香和茶葉的清甜,仿佛中歐兩種文化在這里握了個手。
這個地方叫槐塘村,被稱為安徽華僑第一村,更有人喊它為“歐元村”。
可是,誰能想到,這個如今“人均會聊歐元”的村莊,幾十年前卻瀕臨荒廢。
01
槐塘村位于歙縣徽城西郊,歷史可以追溯到一千多年前。
曾經(jīng)這里出過文人、棋手,留下過輝煌的文化印記。
然而歷史并沒有一直眷顧它。
到了清末,戰(zhàn)亂連年,曾經(jīng)的書香之地被摧毀殆盡,老房子化為灰燼,村里只剩下零星的炊煙。
老人回憶起那時的景象,說一句“十室九空”一點都不過分。
20世紀中期,村子依舊冷清,年輕人紛紛外出謀生,留下的多是老人和孩子。
要不是后來的遷徙與經(jīng)商浪潮,槐塘或許就此在地圖上沉寂下去。
轉折發(fā)生在上世紀60年代,一批來自溫州的移民帶著拼勁落腳在槐塘。
他們先是在本地做些小生意,可國內(nèi)經(jīng)濟當時并不景氣,很多人萌生了出國的想法。
也正是這一選擇,改寫了整個村子的命運。
02
上世紀70年代,第一批槐塘人踏上歐洲的土地。
有人說,最早過去的是打著“探親”旗號的,也有人拿著勞務合同直接去了意大利、西班牙。
那時候的歐洲,并不歡迎這些來自東方的面孔。
“剛開始沒人理你,找工作都被嫌棄?!币晃焕先A僑曾回憶,做苦工是常態(tài),洗盤子、搬貨物,待遇低,還要忍受歧視。
可他們硬是憑借吃苦耐勞和堅持,慢慢在夾縫里找到了機會。
有的人攢下第一桶金,開起小餐館,有的人學著開超市,賣中國食品,更有膽子大的,嘗試做跨國貿(mào)易,把中國的小商品運到歐洲市場。
歐洲華人社區(qū)的形成,讓槐塘人有了依靠,生意也逐漸滾大。
當年那個推著手推車送貨的小伙子,幾年后可能已經(jīng)成了開連鎖店的老板。
槐塘村外出的年輕人,就這樣在歐洲扎下了根。
03
隨著第一代華僑站穩(wěn)腳跟,他們開始接應親戚朋友。
于是,槐塘成了一個跳板,想出國的,先來這里,有門路的,帶一帶后生。
慢慢地,村子70%的勞動力都飄洋過海,留在村里的老人見證了這種奇特的轉變。
家里孩子匯錢回鄉(xiāng),蓋新房、修祠堂、辦酒席,幾十年過去,老槐塘搖身一變,成了遍布歐式別墅的小村莊。
如今村子幾乎家家有海外親戚,每到春節(jié),不少從西班牙、意大利回來的僑胞開著豪車回來探親,村里一下子熱鬧得像城里節(jié)日。
小輩們則成了所謂的“僑二代”,有的繼承父輩的生意,有的選擇留在歐洲讀書定居。
這就是為什么,槐塘人見面時會問:“今天的歐元多少”,他們的收入八成都來自歐洲市場。
有人隨口一說,一年掙個上千萬人民幣算不上稀罕,對他們來說,歐元就是日常生活的血脈。
04
當然,生活并不是只有風光,很多老人心里都清楚,出國是為了活得更好,但思鄉(xiāng)之情從未停歇。
村里一位老人胡可宙,子女都在海外,他平日最大的樂趣就是看匯率、看財經(jīng)節(jié)目。
他說,孩子們十幾年前給他寫的信,他到現(xiàn)在還留著,想他們的時候,就拿出來一封一封地讀。
這份孤獨不是一個人的,村里留守老人越來越多,節(jié)日里盼望孩子歸來成了最大的愿望。
也正因如此,政府近些年大力推動僑鄉(xiāng)建設,既是為了吸引資金回流,也是為了讓老人們不再孤單。
同時,很多“僑二代”開始回流,國家經(jīng)濟騰飛,讓他們覺得國內(nèi)機會不比海外差。
有人回來開酒店,有人投資教育,還有人投身鄉(xiāng)村旅游,想讓家鄉(xiāng)既保留歐洲味,也不失中國魂。
05
如今的槐塘村,成了一種獨特的存在。
村里既有傳統(tǒng)的宗祠和古橋,也有現(xiàn)代的咖啡館和酒吧。
既能聽到老人操著皖南方言聊天,也能聽到年輕人用西班牙語或意大利語打電話。
政府因地制宜,把槐塘定位為僑鄉(xiāng)文化村。
通過打造旅游項目,把僑胞帶回來的財富與文化元素轉化成產(chǎn)業(yè)動力。
游客來此,不只是看房子,更是感受一種中西合璧的生活氛圍。
這其實也是一種應對老齡化、少子化的辦法。年輕人外出不回來,村子會空心化。
可如果能把僑鄉(xiāng)文化做成特色,就能讓更多人愿意回鄉(xiāng)投資,也能帶動周邊經(jīng)濟。
06
槐塘的故事,并不是所有村子都能復制,它有歷史積累,有外出經(jīng)商的傳統(tǒng),又趕上了海外市場的機遇。
可是它帶給我們的思考是,一個村莊要發(fā)展,不一定只能守著土地。走出去,再帶回來,這是一條路。
當年若不是有人敢冒險出國,槐塘可能早就衰敗。
而今天,如果沒有國家的繁榮和政策支持,僑胞們也不會愿意把錢投回老家。
對更多鄉(xiāng)村來說,槐塘的啟示在于,要么找到獨特的文化價值,要么抓住某個產(chǎn)業(yè)突破口。
守著過去的輝煌,是無法抵御人口外流的。
07
一個村子能被叫做“歐元村”,聽上去像個段子,背后卻是幾代人的血汗與智慧。
從清末的破敗,到上世紀的遷徙,再到今天的中西合璧,槐塘走過了一條極不尋常的路。
錢帶來了繁榮,也帶來了鄉(xiāng)愁,跨國生活讓村民們富裕,但也讓他們時刻提醒自己根在哪里。
正如一位村民所說:“不管在哪長大,我們都是中國人。”
槐塘的故事,是僑鄉(xiāng)的縮影,也是中國鄉(xiāng)村變遷的歷史證明。
它告訴我們:無論走多遠,身份可以變化,財富可以流動,但文化的根、民族的心,永遠扎在這片土地上。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