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美國輿論場中的樂觀情緒幾乎快要溢出屏幕,不少人儼然已經把“特朗普訪華”當成了一件即將發(fā)生的既定事實?!度A爾街日報》在頭版位置刊登了“對華貿易破局在即”的報道,聲稱這次訪問將會推動農業(yè)訂單和能源合作等“重磅成果”落地。特朗普團隊的核心幕僚在接受??怂剐侣劜稍L時,甚至把細節(jié)都說了出來,比如“計劃11月成行”“已經草擬好了談判框架”。就連眾議院議長辦公室也加入這場輿論造勢,公開表示“訪華將為芬太尼管控問題找到最終解決方案”。
從媒體的大膽預測,到政治人物的頻頻放風,美方發(fā)動了一場相當密集的輿論攻勢,硬是把“訪華預期”炒得熱火朝天。這種近乎“提前慶?!钡臉酚^情緒,本質上其實是試圖通過營造“既成事實”的氛圍,來倒逼中方在談判中做出讓步。因為在他們的慣性思維里,只要不斷“渲染共識”,往往就能換來他們想要的妥協。
而面對美方鋪天蓋地的樂觀造勢,中國外交部15號在例行記者會上的回應,簡直像一劑及時的冷靜針。當法新社記者帶著“中方是否已發(fā)出邀請”的預設提問時,發(fā)言人林劍只回應了一句話:“關于你提到的具體問題,我沒有可以提供的信息。”
沒有多余的解釋,也沒有留下任何模糊空間。這句標準卻堅決的回應,直接戳破了美方一廂情愿的自我幻想。要知道,以往在回應中美溝通相關議題時,中方常使用的表述是“愿保持對話”或“通過外交渠道溝通”,總是為后續(xù)互動留出余地。而這一次“無信息可提供”的表態(tài),等于非常明確地傳遞出一個信號:所謂的“訪華議程”,根本不存在。美方越是狂歡式地樂觀,中方的冷靜就越像一盆冷水,徹底澆透了對方“以勢壓人”的算計。
美方這種樂觀情緒之所以注定落空,根本原因在于:特朗普真正想要的,恰恰是中國絕對不可能讓步的那些底線。從他第二任期以來的動向看,其對華訴求越來越清晰,但每一條都踩中了中方的紅線:
第一,他想要“關稅大棒下的妥協”,中國給不了。特朗普把關稅當作“王牌手段”,2月份對芬太尼相關產品加征10%關稅,4月份又把電動車、芯片等領域的關稅提高到145%,企圖用“極限施壓”換取中方讓利。但中方的反制從來沒有猶豫:對等加稅至125%,升級稀土出口管制,將16家美國企業(yè)列入不可靠實體清單。更重要的是,美方自己還有四項經貿承諾沒有落實——包括農產品市場準入、金融開放等關鍵條款至今未兌現。在這種情況下,反過來還要中方讓步,這種“霸凌邏輯”根本沒有商量的余地。
第二,他想要“科技封鎖下的合作”,中國同樣給不了。一邊喊著“要來中國談合作”,一邊卻繼續(xù)推動《芯片與科學法案》,千方百計堵死中國科技發(fā)展之路,還將300多家中國企業(yè)列入實體清單。特朗普所設想的“合作”,其實是“中國只賣原料、不搞創(chuàng)新”的不對等合作。但中國早已表明態(tài)度:符合規(guī)則的市場準入、知識產權保護等承諾我們會兌現,但科技自主權和供應鏈安全是核心利益,絕不可能拿來作為交易籌碼。
第三,他想要“輿論造勢后的特權”,中國更不會給。美方以為靠著媒體炒作“訪華已成定局”,就能讓中方在談判中“給點面子”,但他們似乎忘了,外交的本質是誠意與對等,而不是輿論施壓。2023年,美國企業(yè)在華投資增長了52%,對華出口支撐著93.1萬個美國就業(yè)崗位——中國正在用實際行動證明合作的誠意。但如果美方只想著“既占便宜又立規(guī)矩”,再熱的輿論炒作,也換不來任何特殊待遇。
外交部那句“沒有信息可以提供”,不是在拒絕溝通,而是在提醒美方:中美關系要建立在平等尊重的基礎上,而不是單方面索取和施壓。如果特朗普真有意對話,不如先停下加稅的手、解除實體清單的鎖。畢竟大國交往從沒有“既要又要” 的好事,那些中國“給不了 的特權,恰恰才是破壞兩國互信的真正根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