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空紙
編輯 | 空紙
前言
俄烏沖突打到今天,已經遠遠超出了歐洲內部的問題,它不僅沖擊了地區(qū)安全,還牽動了全球經濟、能源、糧食、地緣政治格局。
美國作為背后最主要的攪局者和推動者,在過去三年里不斷想方設法把中國拖進這場戰(zhàn)爭,甚至把中國當成“背鍋俠”。
從最初的“立場逼迫”,到“援助帽子”,再到“派兵傳言”,美方接連出手,試圖把中方套進一個個話語陷阱。
然而,中國并沒有掉進圈套,而是堅持走中立路線,勸和促談,既沒有選邊站隊,也沒有卷入戰(zhàn)爭。
那么,美國的算盤為什么屢屢打不響?中國又是如何一一拆解?
立場逼迫
回到2022年3月,也就是俄烏沖突爆發(fā)不久,美國就迫不及待地給中國打電話。
當時的國務卿布林肯一副理直氣壯的姿態(tài),要求中國必須“選邊站隊”,一起譴責俄羅斯,甚至暗示如果中國保持中立,就等同于“支持侵略”。
這套邏輯其實并不新鮮,美國在冷戰(zhàn)時期就常常拉幫結派,把自己定義成“國際秩序”的代言人,逼迫其他國家表態(tài)。
但是,中國的回應很堅決:中方不會隨便在沒有事實和法律依據的情況下去譴責別人,更不會盲目站隊。
對中國來說,俄烏沖突的本質是安全困境和地緣政治矛盾的集中爆發(fā),根子還在于北約東擴。這個判斷和美國“黑白分明”的敘事完全不同。
從那時起,中國就反復強調“勸和促談”,而不是火上澆油。
2023年,美財政部副部長阿德耶莫甚至放狠話,說中國必須在“俄羅斯”和“國際秩序”之間做出選擇。
聽起來很像是威脅,但實際上,這反而證明美方心虛:他們擔心中國不聽話,擔心中國和大多數發(fā)展中國家一樣,堅持獨立自主的立場。
事實也證明,美國這第一拳沒能打中。中國沒有被迫選邊,反而和歐洲一些國家保持了溝通,還和巴西、印尼等全球南方國家一道呼吁停火談判。
這讓美方很不舒服,因為一旦國際社會認可中方的中立立場,美國那套“非黑即白”的敘事就會失效。
援助帽子
當“立場逼迫”無果后,美國很快換了打法。
2023年2月,中情局率先放出消息,說中國暗中給俄羅斯提供“致命武器”,還列出了一堆所謂的“情報”。
布林肯也跑出來添油加醋,聲稱中國在幫助俄羅斯的國防工業(yè)。西方媒體一聽更是炒得沸沸揚揚,仿佛“鐵證如山”。
然而,尷尬的是,這些指控完全拿不出實質證據。
到了2024年,美軍參聯(lián)會主席布朗在國會聽證會上親口承認:中國沒有向俄羅斯提供任何軍事援助。換句話說,美國自己打臉了。
但美方的邏輯并不是講事實,而是制造輿論壓力。為什么?因為他們知道,俄羅斯的軍工體系依舊能運轉,這讓西方懷疑背后有人“幫忙”。
可真正的數據卻顯示,俄羅斯進口的武器零部件和兩用物項,超過60%來自西方國家自己。這才是赤裸裸的諷刺:嘴上說要孤立俄羅斯,實際上卻暗暗給它輸血。
中國的態(tài)度則十分清晰,中方嚴格管控軍民兩用物項出口,不搞雙重標準,遵循“三不原則”:不火上澆油、不趁火打劫、不牟取私利。
與此同時,中國和俄羅斯保持正常的能源和貿易合作。這是完全合法合理的行為,聯(lián)合國憲章和國際法也不禁止。
換句話說,中國既沒有踩線,也沒有中斷和俄羅斯的正常往來。
所以,美國這第二拳同樣落空了。西方內部其實也有人心知肚明,只是他們需要一個“借口”,來把自己在烏克蘭戰(zhàn)場上的挫敗,轉移到中國身上。
派兵傳言
眼看前兩招都沒有奏效,美國又開始玩“輿論陷阱”。
一些外媒突然放出消息,說中國要派兵進入烏克蘭維和,還煞有介事地討論起“后果”。這種說法一經傳播,就立刻在國際社會引發(fā)議論。
這第三拳其實最陰險。美國的算盤很簡單:一旦中國真的下場,就算是以“維和”名義,只要局勢失控或者談判失敗,他們就能甩鍋給中國,讓全世界把矛頭對準北京。
到那時,中國就會被套上“緊箍咒”,進退兩難。
不過,中方反應非???。外交部立即澄清:中國不會派兵進入烏克蘭。
從沖突爆發(fā)到現在,中國的立場始終如一——不介入沖突,不選邊站隊。
如果未來真的有維和行動,那也必須是在聯(lián)合國的框架下,由多方共同參與,而不是中國單獨行動。
這一下,美國的算盤再次落空。事實上,中國在這場沖突中采取的,是一種更高層次的操作:既不被動卷入,也不當“局外冷眼旁觀”。
中國特使多次訪問歐洲,與烏克蘭、俄羅斯及其他相關國家溝通,還和巴西一道提出“六點共識”,成立“和平之友”小組。
這些行動不僅展現了大國的責任感,也讓外界看到,真正想推動和平的不是美國,而是中國和全球南方。
結語
從2022年到2025年,美國在俄烏沖突問題上對中國接連出招:先是逼迫表態(tài),再是扣上“援助帽子”,最后又放出“派兵傳言”。
三拳打下來,看似聲勢浩大,其實都落了空。中國始終站在一個清晰而穩(wěn)健的位置上:不策劃戰(zhàn)爭,不參與戰(zhàn)爭,堅持中立,堅持勸和促談。
9月13日,王毅外長在會見斯洛文尼亞副總理兼外長法永時時,再次強調這一立場。
他的那句“中方不策劃戰(zhàn)爭,也不參與戰(zhàn)爭”,無疑是一錘定音。誰才是戰(zhàn)爭的推動者,誰才是真正想維持和平,國際社會心里自有判斷。
所以,俄烏沖突并不是中國的“緊箍咒”。相反,這三年里,中方一次次拒絕被裹挾,展示了大國的清醒與定力。
倒是美國,眼看自己承諾的“24小時解決戰(zhàn)爭”變成笑話,只能靠甩鍋來掩蓋失敗。
未來的關鍵不在于美方還能玩出什么新花樣,而在于國際社會是否看清真相:世界需要的不是更多對抗,而是盡快坐到談判桌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