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太柔和,太脆弱,也太懶散了,干不成任何有意義的事情。換在其他的場合里,偉大人物的勤奮尤其是他們力量的一個標志,跟他們內(nèi)心的豐富相分離。
維特根斯坦這句話的大意是:在傳統(tǒng)的眼光看來,柔和、脆弱和懶散等特質,是與偉大人物“強硬、堅韌和勤奮”的力量標志相對立的缺點,它們被普遍認為是成功路上的障礙。
但柔和、脆弱和懶散,或并非“缺陷”。偉大人物的強硬、堅韌和勤奮,也并不是他們用來強迫自己工作的“意志力”或“紀律性”,而是他們內(nèi)在力量的外在表現(xiàn)和自然流露。
維特根斯坦的這句話是對創(chuàng)造力、內(nèi)心世界與外部成就之間關系的獨特思考。通過 “自我特質” 與 “偉大人物” 的對比,傳遞了兩個顛覆性認知:
一、“內(nèi)心豐富” 才是真正的力量根基
在世俗眼中,偉大人物的勤奮和堅韌等核心標簽, 被直接等同于“力量”(執(zhí)行力、成就推動力),甚至成為衡量 “偉大” 的核心標準或關鍵成功因素。
對此,維特根斯坦強調(diào),勤奮等特質只是偉大人物的外在力量表現(xiàn),而內(nèi)心豐富(對意義的清晰認知、對人性的共情、對精神世界的堅守等)才是他們力量的真正根基。
人們通常只看到偉大人物成功的表象,只看到他們勤奮和堅韌等特質,而忽視內(nèi)心豐富對他們成功所起到的至關重要作用。例如,對意義的清晰認知對行動的正確指引等;
人們通常只看到偉大人物拼命工作的“果”,卻忽視了驅動這個“果”的“因”,即勤奮的真正“源泉”(內(nèi)心的豐富)。
維特根斯坦并非是否定勤奮和堅韌的價值,而是對 偉大人物成功特質的片面“單一化解讀” 的批判。
二、沒有“無用的特質”,只有 “錯配的場景”
在不少時候,柔和、脆弱、懶散等特質并非 “缺陷”,也并非對成功毫無幫助。而是 “不同維度的特質”,適用于不同領域和場景的工作。以維特根斯坦本人為例:
“柔和” 給他帶來更強的共情力、能更加理解他人的困惑(例如,維特根斯坦能夠感知人們普遍存在的認知困境、傳統(tǒng)哲學所存在的弊端);
“脆弱” 可能帶來更敏銳的洞察,讓思考更敏感和細膩(例如,維特根斯坦對 “事物本質”、“語言和世界” 等哲學反思,就帶著這些敏銳和細膩);
“懶散”,在不少時候,或只是拒絕無意義的忙碌、專注于核心問題、深度思考。(例如,維特根斯坦一生只寫了兩三本著作,卻用“懶散”和“慢” 換來了思想的深度,成為二十世界最有影響力的哲學家)。
與此同時,在人們的傳統(tǒng)認知中,卓越的領導者往往是那些性格外向、善于表達和控制力強的人。
但據(jù)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的一項研究顯示:內(nèi)向者具有獨特的領導優(yōu)勢,他們能夠更加全面地思考和分析問題,制定出更合理的戰(zhàn)略和計劃、做出更明智決策,這當今日益復雜的全球化商業(yè)環(huán)境中顯得尤為關鍵。
特質本身沒有 “優(yōu)劣”,只有是否與 “你所追求的意義維度” 匹配。
世俗覺得某些特質 “干不成事”,只是因為世俗的理解往往基于表面,他們所說的 “事” 指向 “向外的、量化的成就”,而忽略了 “向內(nèi)的、質性的精神”。
維特根斯坦的這句話既消解了對 “自我特質的否定性認知”,也在警惕 “對‘偉大’的單一化解讀”,最終指向對 “力量本質” 的重新追問。
力量的真正本質是內(nèi)心的豐富,而內(nèi)心豐富的人,所表現(xiàn)的外在特質并不相同,并非只有強硬、堅韌和勤奮等特質、或許還有柔和、脆弱、懶散等。
而不同的特質往往具有各自的優(yōu)勢,適用于不同的領域或場景。
對你而言,與你所追求的意義維度相匹配、基于你豐富內(nèi)心的特質,就是你真正所需的關鍵成功特質。
如果盲目地跟隨世俗“公認“的成功特質、否定自己的特質,而忽視了內(nèi)心豐富的重要性和自己的追求維度,或反而將會因此而失去了自我獨特性和真正的力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