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瀾昌
過去的半個月,臺海像一條緊繃的琴弦,外部的手指剛撥動,大陸的回響就立刻壓過來,美、英、加、澳的軍艦一艘接一艘劃過海峽,像在刷存在感。而另一邊,解放軍的軍機和艦艇幾乎是晝夜不息,平均每天四十架次、艦次在臺灣周邊轉悠。這場對視不是偶然,而是劇本已經(jīng)寫好的大戲,國際化的走向與大陸的回應正在交織,形成一種新的節(jié)奏。
加拿大的“魁北克城”護衛(wèi)艦、澳洲的“布里斯班”驅逐艦,接著是美國“希金斯”號驅逐艦和英國“里士滿”號護衛(wèi)艦,像是排好了隊,選在九三閱兵后依次通過臺灣海峽。表面上這些是“自由航行”,但在北京眼里,這就是公開的挑釁,是在臺灣問題上不斷加戲。伴隨這些軍艦的出現(xiàn),解放軍的反應幾乎沒有間斷。僅在九天里,三百多架次軍機、艦艇出現(xiàn)在臺灣周邊,聲勢浩大。
這一輪大陸的行動,臺防務部門稱作“聯(lián)合戰(zhàn)備警巡暨??章?lián)訓”。名字聽起來冷冰冰,但里面的意味不難讀懂:這不再是零星的飛行,而是一種常態(tài)。北部、東部、甚至東引、金門、東沙周邊都成了訓練的舞臺。大陸在臺海周邊的存在感,從點到面,逐漸織成一張大網(wǎng)。更重要的是,這次福建艦首度現(xiàn)身臺海,并駛向南海執(zhí)行試驗任務。這艘最新的國產(chǎn)航母不再只是新聞照片里的模型,而是真實出現(xiàn)在敏感水域。
與此同時,大陸的海警船也連續(xù)進入金門水域。海軍、空軍、海警同時行動,軍事、行政的線條疊合在一起,向外界傳遞的信號十分明確:這片海域的秩序和規(guī)則,北京要親手定義。
臺灣方面自然不可能視而不見。海委會發(fā)言人梁文杰說得直白:“飛機天天飛來飛去,當然在民眾眼里,兩岸關系會變壞。”他話里的無奈顯而易見,臺北的調門再高,也無法掩蓋事實——解放軍的飛行與演訓已經(jīng)成為一種常態(tài)。而當民眾習慣了每天都有軍機、軍艦在新聞里出現(xiàn),這種“圍臺”的局面就像空氣一樣存在。
學者的分析更揭開了一層背景。臺灣國防安全研究院的亓樂義指出,這不僅是武力展示,還帶有“法律戰(zhàn)”的意味。隨著美英加澳的軍艦通過臺海,臺灣問題逐漸國際化,北京必須用自己的行動強調:這里是中國的海峽,不容挑戰(zhàn)。美國國務院和AIT不久前重提“臺灣地位未定論”,這在大陸看來就是在摧毀“一中原則”的基石。既然語言上有爭議,那就用行動把現(xiàn)實釘死。
演訓里,無人機成了一個特別的存在。它們頻繁與主戰(zhàn)、輔戰(zhàn)機協(xié)同,晝夜出沒,帶有鮮明的信息化戰(zhàn)爭色彩。未來的臺海戰(zhàn)事,不會是傳統(tǒng)的飛機對飛機,而是有人與無人協(xié)同、信息與火力結合。大陸顯然在用每一次演訓積累經(jīng)驗,用上百次修正戰(zhàn)法,完善可能的作戰(zhàn)方案。
換個角度看,這是一場對比強烈的雙重秀。國際軍艦通過臺海時,媒體標題往往是“自由航行”“國際關切”;而大陸的演訓同時上演,每天四十次的頻率則像一記記節(jié)奏分明的鼓點,把所謂“未定論”壓在噪音里。一個是“走過”,一個是“常駐”;一個是偶爾的路演,一個是日常的存在。哪一個更能影響現(xiàn)實,答案幾乎不言而喻。
這并不是簡單的軍事對抗,而是一種關于規(guī)則的拉鋸。臺海國際化的趨勢愈發(fā)明顯,而大陸則選擇用常態(tài)化行動來回應。福建艦現(xiàn)身,是硬實力的象征;無人機與艦機協(xié)同,是未來戰(zhàn)爭形態(tài)的演練;海警船入金門水域,是行政執(zhí)法權的宣示。所有這些匯聚在一起,勾勒出的是北京對臺海格局的主動塑造。
民眾可能會覺得緊張,但這正是現(xiàn)實的寫照。軍艦來來去去,軍機天天飛行,臺海正被推向一個新的常態(tài):外部勢力想在這里插旗,大陸就會以更密集、更全面的方式回應。無論言辭如何包裝,最終留在海面和天空的,是一場力量的較量。
當新聞標題閃過,我們看到的不是一次性的事件,而是一個趨勢的展開。國際軍艦的“過場”和解放軍的“常駐”,已經(jīng)構成了一種對照。臺海局勢不再是偶爾的波動,而是進入了一種新的日常,緊張與喧囂,都已經(jīng)寫進這個時代的背景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