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馬德里,一場持續(xù)六小時的中美閉門會談,以沒有聯(lián)合聲明、沒有握手合影、甚至會議室門都不對記者敞開的方式收場??烧l也沒想到,幾小時后華盛頓傳來消息:原定于9月17日落地的TikTok禁令,又一次“緩一緩”。為什么緩緩?事實上這已經不是TikTok禁令第一次延期了,只不過這次時機太巧,巧到沒人相信只是“技術性調整”。從特朗普政府第一次將禁令擺上臺面,這場圍繞一款短視頻App的政治博弈,就成了反復上演的默劇,如今觀眾早已摸清套路,只剩美方還在強行維持劇情。
回溯三年前,TikTok最初被卷入風波時,美方喊出的理由是“國家安全”??扇陙?,聽證會開了一場又一場,數據報告交了一份又一份,連源代碼都接受了審查,所謂的“安全威脅”卻始終停留在表面。禁令期限從30天延到90天,再到“看情況定”,時間表像被拉長的橡皮筋,當初的“最后通牒”變成了如今的“下周再說”,連美國媒體都忍不住調侃,特朗普“狼來了”的戲碼早就沒人當真了。
明眼人都看得出來,TikTok早已不是單純的App,而是美方手里的談判籌碼。他們想拿禁令換中國在芯片管制上松口,換關稅減讓,換其他領域的讓步??苫I碼用得太頻繁,只會不斷貶值。中方的態(tài)度一直很明確:企業(yè)不是菜市場里可以隨意稱重的商品,絕不可能用政治手段衡量交易。于是,美方徹底陷入兩難。真要是把TikTok禁了,怕是得罪1.7億美國用戶,尤其是占比四成的18-29歲選民。值得一提,賓夕法尼亞、密歇根等搖擺州的不少小商家都靠TikTok謀生,如果把這些選民推到對手陣營,對特朗普來說是百害無一利的。可要是不禁,又怕丟了面子,顯得之前的強硬都是裝出來的。左右為難之下,“拖延”成了唯一的策略。
有趣的是,特朗普一貫信奉“嗓門越大,對方越怕”的極限施壓邏輯,可沒想到的是,這套在TikTok身上完全失靈,甚至出現(xiàn)邊際效應遞減。第一次宣布禁令時,字節(jié)跳動股價跌了一成。第二次,員工還連夜加班做數據本地化方案。到了第三次,用戶直接在平臺發(fā)起“拯救TikTok”挑戰(zhàn)賽,播放量輕松破百億。壓力沒壓垮企業(yè),反而點燃了自家選民的情緒。更讓美方被動的是,中方不再跟著他們的節(jié)拍走。你延長禁令90天,我就公布新一輪出口管制清單。你喊著要TikTok剝離美國業(yè)務,我就亮出《反外國制裁法》。
一來二去,TikTok從美方眼中的“軟肋”,變成了扎人的“釘子”,再拖下去,坐立難安的反倒是美方自己。這次馬德里會談上,美方本想拿禁令倒計時施壓,結果中方一句“企業(yè)問題企業(yè)自己解決”,直接堵住了話題。六小時后,白宮也只能悻悻按下暫停鍵,畢竟再演下去,觀眾真要退票了??稍捳f回來,拖延解決不了問題,反而會讓美方陷入更尷尬的境地。關稅豁免年底到期,芯片新規(guī)等著落地,國會山還在醞釀新一輪對華投資限制,每一件事都比TikTok更關鍵,也更輸不起。繼續(xù)把TikTok吊在半空,只會讓盟友質疑美國政策的可信度,還會給反對黨留下“朝令夕改”的話柄。
所以,TikTok的命運終將水落石出,那張被反復摩挲的禁令牌,邊緣早已起毛,數字也褪了色。馬德里的秋夜里,六小時會談沒解決結構性矛盾,卻再次證明:把經濟問題政治化,最后反噬的一定是政治本身。禁令再延后,不是策略高明,而是黔驢技窮。不是占據主動,而是被迫止損。下一輪談判桌上,美方要是還想舉這張牌,恐怕連自己都會覺得尷尬。這顆燙手的山芋,終究有落地的一天。至于最后砸到誰的腳,2026年冬天,選票會給出答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