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一位國家領導人的親戚被指涉嫌貪污防洪工程款,洪水來了大壩卻沒修好,最后數(shù)十萬人頂著暴雨上街抗議。而這名被指控的親戚,不是別人,正是菲律賓總統(tǒng)小費迪南德·馬科斯的表弟,眾議院議長馬丁·羅穆亞爾德斯。
更戲劇性的是,這位議長大人宣布“辭職”后沒多久,就傳出他早已悄悄飛往美國的消息。一邊是災民在洪水中掙扎,一邊是高官攜款跑路,這場面,簡直比電視劇還要魔幻。
這不是什么虛構小說,而是眼下正在菲律賓真實發(fā)生的全國性風波。而今天我們要聊的,就是這場由“總統(tǒng)表弟跑路”引爆的菲律賓政壇大地震。
防洪工程成“撈金工程”,國家救災款到底進了誰的口袋?
菲律賓位于太平洋臺風帶,每年都要迎接二十多場臺風。今年七月以來,連續(xù)數(shù)場超強臺風帶來罕見暴雨,導致呂宋島中部和首都馬尼拉多處變汪洋。農(nóng)田被沖垮、房屋倒塌,超過三十萬人被迫離開家園??删驮跒拿駛冋旧衔蓓?shù)却仍臅r候,他們突然發(fā)現(xiàn)政府不是說早就撥了巨款修防洪工程嗎?怎么水一來,堤防崩得比餅干還脆?
答案,就藏在菲律賓公共工程與公路部近年來不斷被質疑的“系統(tǒng)性腐敗”中。根據(jù)菲律賓審計委員會2023年發(fā)布的一份報告,多個防洪項目存在“預算嚴重超支而工程質量低下”的問題。有些地段甚至根本沒有施工,只在賬面上顯示“已完工”。而牽頭這些項目的,不少都是與高層關系密切的承包商。
這場風暴的中心人物,是眾議院議長馬丁·羅穆亞爾德斯。他不只是總統(tǒng)馬科斯的表弟,還是執(zhí)政黨的重要權力角色,長期被外界視為“錢袋子”型人物。多家菲律賓媒體,包括《菲律賓每日問詢者報》和Rappler的調查報道指出,羅穆亞爾德斯被指控透過其政治盟友向下屬省份分配工程合約,而其中數(shù)個項目明顯涉及圍標、虛報價格等行為。
令人瞠目結舌的是,馬科斯起初的態(tài)度非常強硬。八月份在一次視察災區(qū)時,他公開說“洪水是新常態(tài),我們要學會與災害共存”。這話聽起來是不是有點熟?沒錯,有點像疫情時某些國家喊出的“與病毒共存”,但這一次,菲律賓的老百姓可不買單,因為大家很清楚,災害不可怕,可怕的是人禍。
直到媒體接連爆料、反對派議員拿出文件證據(jù),馬科斯才改口說要“徹底調查”,還撂下一句“不管誰涉案,包括我自己親友,都絕不姑息”。結果您猜怎么著?話音還沒落地,議長馬丁突然宣布“辭職”,隔天就被爆出全家飛往洛杉磯。留下什么?一堆爛攤子,和一群憤怒的災民。
數(shù)十萬人上街,為什么這次抗議不一樣?
9月21日,菲律賓包括馬尼拉、宿務、達沃在內的20多個主要城市爆發(fā)大規(guī)模示威。組織者包括“新愛國聯(lián)盟”、多個學生組織、天主教基層團體,以及來自災區(qū)的普通民眾。據(jù)《每日問詢者報》估計,總參與人數(shù)可能超過三十萬。不少人一邊蹚著水一邊舉著標語,上面寫著“還我防洪錢”、“馬科斯家族下課”。
為什么這次抗議規(guī)模這么大?原因不只是“總統(tǒng)親戚跑路”這么簡單,而是老百姓對系統(tǒng)性腐敗的忍耐到了極限。要知道,菲律賓的貪腐問題可不是什么新鮮事。從馬科斯的父親老馬科斯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執(zhí)政期間卷走百億美元,到近年來前總統(tǒng)阿羅約、杜特爾特任內不斷爆出的“豬肉桶法案”丑聞,民眾早已對政客掏空國庫的行為見怪不怪。
但這一次不一樣。第一,事件直接關聯(lián)天災和人命。很多災民是真的家沒了、親人失散了,你貪防疫款也許老百姓看不見,但你貪防洪款——水都淹到脖子了,誰能裝看不見?第二,涉案人是總統(tǒng)自家人。馬科斯2022年當選時口口聲聲說要“重建清廉政府”,結果一年不到,自家表弟就上演“撈完就跑”,簡直是當面打臉。
更有象征意義的是,抗議日選在9月21日。這一天正是1972年老馬科斯宣布全國戒嚴、開啟獨裁統(tǒng)治的日子。半個多世紀后,他的兒子當上總統(tǒng),他的侄子卷款跑路,而老百姓再次走上街頭。歷史仿佛來了一個輪回,只是這一次,大家舉的不是反對軍事獨裁的牌子,而是“反對腐敗”的標語。
很多人也許不知道,菲律賓在亞洲一直是反腐制度“看起來”很完善的國家——它有監(jiān)察專員公署、有審計委員會、還有可以彈劾總統(tǒng)的國會。但為什么腐敗屢禁不止?因為所有這些機制,最終都容易被政治家族和盟友網(wǎng)絡操縱。司法調查可以拖個十年八年,涉案人早就飛到海外享受陽光沙灘了。
“表弟跑路”背后,是整個政治體系的失靈
馬丁·羅穆亞爾德斯跑路了,但故事遠沒有結束。他辭職之后,眾議院迅速選出了新議長,來自北伊羅戈省的議員福斯蒂諾·李。而這個人,依然是馬科斯的長期盟友。換句話說,這場被馬科斯稱為“不分親疏的反腐”大戲,本質上只是換了一個演員,劇本照舊。
這引出另一個嚴肅的問題:為什么菲律賓的反腐總是不了了之?哪怕證據(jù)確鑿、民怨沸騰,最終卻很難有一名高官真正坐牢?答案藏在菲律賓的政治生態(tài)中。在這個實行美式民主卻保留著傳統(tǒng)家族政治的國家,真正掌權的不是政黨,而是遍布從中央到地方的數(shù)百個政治家族。
馬科斯家族、羅穆亞爾德斯家族、杜特爾特家族、阿羅約家族……這些家族之間有時合作有時斗爭,但一旦面臨“老百姓鬧事”,就容易迅速團結起來、維持局面不動蕩。
而從國際視角看,菲律賓反腐也長期面臨外部干擾。美國目前由特朗普政府執(zhí)政,其“美國優(yōu)先”的策略使得東南亞民主議題被置于相對次要位置。不少人懷疑,馬丁·羅穆亞爾德斯能迅速飛往美國,是否暗示著某種政治庇護的安排?盡管沒有官方證據(jù),但這種猜測進一步削弱了民眾對政府的信任。
另一方面,中國在菲律賓的基礎設施投資近年來不斷增加,包括防洪設施、鐵路、通訊等。不少批評者指出,中方項目雖帶來資金,但也缺乏透明度的招標過程可能加劇了本地腐敗的滋生。而馬科斯在中美之間的平衡策略,某種程度上也讓他的政府得以回避西方在反腐問題上施壓。
但老百姓是最現(xiàn)實的。災民要的不是地緣政治博弈,而是實打實的堤壩、排水系統(tǒng)和災后援助。當這些最基本的需求因為腐敗而落空,所帶來的政治反噬恐怕會是馬科斯執(zhí)政以來的最大危機。
尾聲
馬丁·羅穆亞爾德斯人雖然跑了,但這場風波顯然不會那么快結束。災民還在泥水里掙扎,老百姓還在街頭吶喊,而馬科斯政府則一邊承諾追查、一邊悄悄換上了新的自己人。看起來,一切都變了,但其實什么都沒變。
這并不是菲律賓第一次爆發(fā)反腐抗議,估計也不會是最后一次。從阿羅約到杜特爾特,每一屆政府都喊著要反腐,但最后大多雷聲大雨點小。制度是有的,機構是全的,可執(zhí)行起來總是差那么“一點點”。而這“一點點”,恰恰是無數(shù)普通人的生活和希望。
也許有一天,菲律賓民眾會等來一個真正透明的政府,防洪工程款能實實在在用在堤壩上,而不只是某些人的海外賬戶上。但在那之前,他們能做的,恐怕只有等待下一場臺風來臨之前,盡量住得高一點,再高一點。
參考資料:
紅星新聞《菲律賓將舉行大規(guī)模游行示威,中使領館提醒!》
環(huán)球時報《法媒:馬科斯表弟辭職后,菲律賓再爆發(fā)抗議活動,軍方宣布“紅色警戒”狀態(tài)》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