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91年,朱元璋下令,要將建昌知府錢用勤抄家問斬,生死關(guān)頭,錢家趕緊拿出免死金牌,誰知,朱元璋一看,這塊金牌竟過期近500年了!
出人意料的是,朱元璋不僅在奉天殿接見了錢用勤的長子錢怞,還在看過這塊誕生于唐朝的免死金牌后,放了錢用勤,并歸還了沒收的錢家家產(chǎn)。
朱元璋為什么如此看重這塊“免死金牌”?
免死金牌真的能免死嗎?以至于在它過期近500年后,仍能發(fā)揮“免死”的功效?
為什么在朱元璋統(tǒng)治時期,很多功臣擁有免死金牌,卻仍難逃抄家滅族的下場?
一、什么是“免死金牌”?
免死金牌,嚴(yán)格來說,應(yīng)該叫“免死鐵券”,歷史上真實存在的“免死鐵券”,跟影視劇中出現(xiàn)“免死金牌”,不管是從材質(zhì)、形制、還是內(nèi)容上,都有很大差別。
1、覆瓦狀的外形
真實的“免死金牌”,其實不是黃金打造的,而是鐵制的,所以稱為“鐵券”。
在我國國家博物館,保存著一塊距今1100多年、也是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免死鐵券。
它是公元896年,唐昭宗為獎賞大將錢镠討伐董昌有功,特意賞賜給錢家的,就是它在500年后救了錢用勤一命。
這塊鐵券長52厘米、寬29.8厘米、厚2.14厘米、重132兩,外形看起來像一片覆瓦,鐵券上不是簡單刻著“免死”兩個字,而是密密麻麻刻刻滿了銘文,共計333字。
長河有似帶之期,泰華有如拳之日,惟我念功之旨,永將延祚子孫,使卿長襲寵榮,克保富貴。
卿恕九死,子孫三死,或犯常刑,有司不得加責(zé)。承我信誓,往惟欽哉!宜付史館,頒示天下。
在剛開始鑄造鐵券時,皇帝為了讓上面的字跡看得更清楚,便下令用丹砂填字,所以免死鐵券又稱為“丹書鐵券”;
到了南朝時,皇帝們?yōu)榱吮磉_(dá)自己獎賞功臣的誠意,又下令用銀粉填字,所以這一時期的鐵券稱為“銀券”;
隋朝時,皇帝又進(jìn)一步升級了鐵券的規(guī)格,下令用金粉填字,于是“鐵券”的名稱也隨之變成了“金券”。
總的來說,在整個封建時期,“丹書鐵券”出現(xiàn)的次數(shù)是最多的。
還有一點值得提及的是,我們今天看到的“覆瓦狀”丹書鐵券,其實只是一半,也就是說,完整的丹書鐵券,應(yīng)該是圓筒狀的。
由于鐵券非常稀有,所以,為了防止有人偽造,歷代皇帝都會將丹書鐵券一剖兩半,一半賞給功臣,一半留在內(nèi)務(wù)府,持券人若想使用丹書鐵券,首先得持券到內(nèi)務(wù)府核驗,待驗收無誤后,方可繼續(xù)使用。
“鐵券壯如圓筒瓦形,鐵質(zhì)金字,兩券合而為一整體,左券頒發(fā)給受券人保存,右券藏入皇家內(nèi)府或宗廟內(nèi),如若遇特殊情況,將兩券合在一起,以檢驗真假,防止偽造?!?/p>
2、功能的變化
最早開始使用“丹書鐵券”的皇帝是漢高祖劉邦。
劉邦建立漢朝后,覺得僅賞賜金銀財寶、高官厚祿,不足以彰顯功臣和異姓王的功勞,讓他們徹底臣服。
怎么辦呢?
劉邦苦思冥想,終于想出來用“丹書鐵券”的形式,其上刻以明文:承諾功臣們的子孫后代可以世代同享榮華富貴。
換句話說,丹書鐵券在剛開始出現(xiàn)時,并不能免死,僅僅是一種榮譽和身價的象征。
直到600多年后的南北朝時期,丹書鐵券才具有了“免死”的功效,成了名副其實的“免死鐵券”。
隋唐時期,皇帝給功臣元勛頒發(fā)丹書鐵券,不僅成了一種慣例,而且,丹書鐵券的功能除免死外,還多了“免罪”功能。
比如,錢镠的免死鐵券上就刻有“ 卿恕九死,子孫三死,或犯常刑,有司不得加責(zé)”的字樣。
3、明朝朱元璋的特殊規(guī)定
到了明朝時,明太祖朱元璋進(jìn)一步完善了免死鐵券的制度,并對鐵券的尺寸、使用權(quán)限、寫作規(guī)范等做了詳細(xì)的規(guī)定。
比如,在頒授對象上,免死鐵券只能授予立有軍功,并獲得公、侯、伯三級爵位的勛臣貴族。
在尺寸上,免死鐵券按大小被劃為七個等級,其中公爵、伯爵各有二等,侯爵有三等。
不同的爵位、不同的等級,授予的免死鐵券的尺寸也不一樣。
最大的公爵一等鐵券高一尺(約30厘米),寬一尺六寸五分(約49厘米),最小的伯爵二等鐵券高七寸(約21厘米),寬一尺二寸五分(約37厘米)。
在券文的寫作規(guī)范上,鐵券鐫刻的內(nèi)容固定為四大部分:
第一部分,交代免死鐵券的獎勵時間;
第二部分,說明獲券者的官職、爵位、功勛;
第三部分,皇帝承諾對功臣的優(yōu)待,一般是免死次數(shù);
第四部分,皇帝勉勵功臣,繼續(xù)接著好好干,千萬不要忘記皇帝的好。
根據(jù)史書記載,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大封功臣,先后發(fā)出了36塊免死鐵券。
其中,洪武三年,朱元璋賞給李善長、徐達(dá)等公爵6塊,賞給湯河、常茂、耿炳文等侯爵28塊;洪武十一年,賞給涼國公藍(lán)玉1塊;洪武二十年,又賞給東莞伯何真1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