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9月27日
北京時間16時41分
浩瀚太空傳來沉穩(wěn)而堅定的聲音
“神舟七號報告,我已出艙,感覺良好?!?/p>
說出這句話的
正是中國航天員翟志剛
隨著五星紅旗在太空中第一次揮舞
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
獨立掌握空間出艙技術的國家
圖片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中國航天的起步
中國航天事業(yè)的起步可追溯到1956年10月8日。這一天,國防部第五研究院正式成立,標志著中國有了自己的導彈與航天事業(yè)。1960年2月19日,中國首枚探空火箭T-7M在上海南匯發(fā)射升空,標志著中國邁出了探索太空的第一步,為后續(xù)運載火箭和衛(wèi)星技術積累了寶貴經(jīng)驗。
1964年6月29日,“東風二號”導彈發(fā)射成功,標志著我國導彈事業(yè)從此走上了自主研制的道路。1966年10月27日,中國成功進行“兩彈結合”試驗,使中國成為世界上少數(shù)掌握核導彈技術的國家。1970年4月24日,“東方紅一號”衛(wèi)星發(fā)射成功,中國成為全球第五個獨立發(fā)射衛(wèi)星的國家,開啟了中國的太空時代。
近三十年的技術積累與攻關,在1999年11月20日迎來關鍵驗證:“神舟一號”無人試驗飛船成功發(fā)射并返回,標志著載人航天七大關鍵技術獲得突破。在此基礎上,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號”搭載航天員楊利偉一飛沖天,實現(xiàn)了中華民族千年飛天夢想,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獨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
2005年10月12日,“神舟六號”任務進一步實現(xiàn)從“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飛行的跨越,費俊龍、聶海勝的太空之旅圓滿完成了載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步”任務。
這些成就的取得,為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奠定了堅實的技術基礎。從無人飛船到載人航天,中國航天一步一個腳印,走出了具有中國特色的自主創(chuàng)新道路。
圖片來源:中國科協(xié)之聲
神舟七號
使命光榮、責任重大
2008年9月25日21時10分,酒泉衛(wèi)星發(fā)射中心,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托舉著“神舟七號”載人飛船直刺蒼穹。飛船內(nèi)搭載著翟志剛、劉伯明、景海鵬三名航天員。他們的任務十分明確而艱巨:完成中國首次空間出艙活動,驗證艙外航天服、氣閘艙、艙外行走等關鍵技術。
這次任務的不同之處在于,航天員需要真正走出飛船,進入開放的太空環(huán)境。這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戰(zhàn)略中第二步的關鍵環(huán)節(jié),也是建設空間站必不可少的技術儲備。任務計劃中,出艙時間定在9月27日16時30分左右。翟志剛將穿著我國自主研制的“飛天”艙外航天服,打開軌道艙門,進行約20分鐘的艙外活動。
然而,真正的太空任務從來不是按部就班的演練,而是充滿變數(shù)的實戰(zhàn)。在太空中,任何細微的差錯都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航天員們?yōu)榇诉M行了長達數(shù)年的艱苦訓練,模擬了各種可能出現(xiàn)的異常情況。
“艙門打不開”
太空的第一次考驗
當歷史性的時刻到來時,意外卻不期而至。9月27日16時30分許,翟志剛按照預定程序開啟艙門,準備執(zhí)行出艙任務。然而,當他用力拉動艙門時,艙門卻紋絲不動。他再次用力,艙門依然緊閉。第三次嘗試,還是同樣的結果。
此時,飛船即將飛出測控區(qū),如果不能在有限的時間內(nèi)打開艙門,整個出艙任務將被迫推遲。這意味著數(shù)月精心準備的計劃可能付諸東流,意味著全國人民的期待可能落空。
“決不能讓全國人民失望,決不能辜負祖國和人民賦予的神圣使命!”翟志剛后來回憶當時的心理活動。在劉伯明的協(xié)助下,他們迅速啟用備用工具,用撬棍連續(xù)撬動艙門。太空服手套使得操作異常困難,每一次用力都需格外謹慎,既要保證力度足夠,又要避免損壞艙門結構。第一次撬動,艙門打開了一絲縫隙,但很快又被殘留的氣壓緊緊壓回。第二次嘗試,情況依舊。在第三次全力嘗試后,艙門終于被打開——中國人信步蒼穹的大門,就此開啟。
這一刻,凝聚了中國航天幾十年的技術積累,展現(xiàn)了航天員臨危不亂的心理素質(zhì)。地面控制中心的工作人員后來回憶:“那幾分鐘,仿佛比幾年還要漫長。當我們看到艙門終于打開時,整個大廳都沸騰了?!?/p>
圖片來源:新華社
“火災警報”
生死關頭的抉擇
就在翟志剛準備出艙之際,又一個意外接踵而至。軌道艙內(nèi)突然響起刺耳的火災語音警報:“軌道艙火災,軌道艙火災……”在太空中,火災是最危險的緊急情況之一,意味著航天員可能面臨生命危險。
雖然事后證明這是一次誤報,但在那一刻,航天員們面對的是真實的生死考驗。翟志剛和劉伯明短暫對視,迅速達成默契:即使回不去,也要讓五星紅旗在太空中飄揚起來。他們臨時調(diào)整出艙程序,劉伯明先將國旗遞給翟志剛,翟志剛則毫不猶豫地“飄”出艙門。
16時41分,他的身影出現(xiàn)在艙外,黑色天幕與藍色地球成為背景,他揮動國旗,向全國人民、全世界人民問好。這一刻,無數(shù)中國人在電視機前熱淚盈眶。這面五星紅旗,不僅代表著國家的榮譽,更象征著航天員對使命的忠誠、對事業(yè)的擔當。
圖片來源:新華社
“我已出艙,感覺良好”
中國航天的自信宣言
翟志剛的這句“感覺良好”,迅速傳遍全球,成為中國人太空自信的象征。但在這句輕松的報告背后,是航天員們臨危不亂的冷靜、對任務的絕對忠誠,以及中國航天系統(tǒng)的高度可靠性。
此次出艙活動持續(xù)約19分鐘,翟志剛在劉伯明、景海鵬的配合下,完成了艙外實驗取樣、國旗展示等任務。雖然時間不長,但每一個動作都凝聚著地面科研人員的心血,體現(xiàn)著中國航天的技術水平。
“神舟七號”任務總設計師周建平后來評價:“這次出艙,不僅突破了技術,更展現(xiàn)了中國航天員的精神風貌。從艙門打不開到火災警報,航天員們表現(xiàn)出的沉著冷靜和專業(yè)素養(yǎng),令人敬佩?!边@次成功,標志著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取得了又一個里程碑式的成就。
圖片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中國航天的歷史性跨越
“神舟七號”的成功,標志著中國成為繼蘇聯(lián)和美國之后,第三個獨立實現(xiàn)太空行走的國家,這在世界航天史上具有深遠意義。
更重要的是,這次任務全面驗證了“飛天”艙外航天服的性能。這套完全由我國自主研制的服裝,能在極端環(huán)境下保障航天員的生命安全,是中國航天裝備自主化的重要成果。
與此同時,“神舟七號”還釋放了一顆伴飛小衛(wèi)星,進行了衛(wèi)星中繼試驗等多項科學實驗,為后續(xù)空間站建設積累了寶貴數(shù)據(jù)。
圖片來源:新華社
回望2008年9月27日,翟志剛的那一步,是中國航天從“跟隨”到“并行”的關鍵一步。它不僅是技術的突破,更是民族精神的彰顯。
如今,中國航天已進入空間站時代,月球探測、火星采樣、載人登月等更宏偉的計劃正在推進。但無論走多遠,“神舟七號”那一次的出艙,將永遠鐫刻在中國航天的史冊中。它向世界宣告:中國有能力獨立掌握尖端航天技術,中國人民有智慧實現(xiàn)宏偉航天夢想。
從“神舟七號”到中國空間站,從首次出艙到常態(tài)化艙外活動,中國航天用堅實的步伐,在太空中留下了一個又一個堅實的足跡。展望未來,中國航天將繼續(xù)秉持“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zhàn)斗、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載人航天精神,在探索宇宙奧秘的征程上不斷取得新的成就。
來源/北京科協(xié)
編輯/楊斯爽
審核/穆檀、宿愿
監(jiān)制/姜軍
2025年第10期
《航空知識》《問天少年》
九三閱兵專刊
訂購
風上風云|云端故事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