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四點當(dāng)阜寧還沉靜
在夜幕下當(dāng)大多數(shù)人
還沉浸在夢鄉(xiāng)時一層薄霧,
似溫柔的呼吸輕輕籠罩著這座小城卻
有一些燈火
已經(jīng)率先在霧氣中暈染
開來那是人間燈火是迎接黎明最先醒來的守望者
當(dāng)東方未白的微光,剛剛觸碰到這座城市的輪廓,農(nóng)批市場的蔬果區(qū)域已是另一番景象。新鮮采摘的蔬菜,帶著泥土的芬芳,如精心準(zhǔn)備的藝術(shù)品般整齊碼放。在這里,每一顆青翠的白菜,每一把挺拔的蒜苗,都承載著農(nóng)人的辛勞與期待。
凌晨挑燈理菜的何攤主,手上的薄繭訴說著春耕秋收的艱辛,但眉眼間卻難掩對自家蔬果的自豪。他輕掀菜葉,檢查著是否有蟲痕,細(xì)致得如同對待自己的孩子。那飽滿的番茄,色澤鮮紅欲滴,仿佛凝聚著陽光的精華;那翠綠的時蔬,脈絡(luò)清晰,帶著露水的清晨氣息。它們不僅是餐桌上的食材,更是無數(shù)個家庭對健康與美味的期盼。在這里,一份承諾,一份責(zé)任,都融化在了這新鮮的蔬果里,為這座城市的人們,開啟了充滿活力的每一天。
如果說蔬菜區(qū)是清晨的序曲,清新而富有生機,那么不遠(yuǎn)處的肉類區(qū),則是最有份量的樂章。一盞明亮的白熾燈下,陳大哥的攤位已是一片忙碌。他正利落地從貨車上卸下一扇扇整豬,每一次搬運都顯出扎實的力氣。過秤、分割、擺放,動作一氣呵成,沒有絲毫拖沓。
凌晨的冷氣混著肉的鮮氣,是他一天中最熟悉的味道。每一次落刀,都帶著一種不容置疑的精準(zhǔn)。這不僅僅是分割肉塊,更是對每一位食客信任的無聲回應(yīng)。他知道哪一塊五花肉最適合做紅燒肉,哪一塊里脊明天會成為孩子午餐里的肉絲。這沉甸甸的豬肉,在他手中仿佛有了生命。它不再是冰冷的商品,而是即將為無數(shù)家庭的餐桌帶去溫情與滿足的“主心骨”。
水產(chǎn)區(qū),更是生命的律動與活力的舞臺。那鮮活的魚蝦,帶著水的饋贈,仿佛訴說著餐桌上的鮮美故事。凌晨四點的水產(chǎn)市場,王阿姨的攤位前沒有喧囂的叫賣,只有當(dāng)她的抄網(wǎng)利落探入水中時,才會激起一陣細(xì)微的“嘩啦”聲。那聲音,是活水親吻魚鱗的脆響,也是她與這些水中生靈之間,一場無需言語的晨間對話。
冰涼的水瞬間包裹住她的手掌,那略帶腥咸的氣息早已是她生命中最熟悉的一部分。她手腕一翻,一條肥碩的鱸魚便在燈光下劃出銀色的弧線。她幾乎不用思考,腦海里就已勾勒出老主顧張阿姨的身影——她知道,這條魚,將在幾個小時后,變成她孫子最愛吃的那道清蒸鱸魚。
這沾濕雙手的涼水,洗不掉她指縫里的辛勞,卻仿佛讓她牢牢握住了一份踏實的生活。對她而言,這些游弋的生命,早已不只是秤上的斤兩,而是她親手送往千家萬戶的、一份份對樸實幸福的期盼,即將游向這座小城里,無數(shù)個溫暖的家。
當(dāng)市場的喧囂聲漸漸融入清晨的陽光,“凌晨四點的阜寧”便在此刻,展露出它最真實、最溫暖的模樣。這些在蔬果和水產(chǎn)中流轉(zhuǎn)的,不僅是食材,更是阜寧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對勤勞與責(zé)任的最好詮釋。每一個清晨的耕耘,都在為這座城市的明天,積攢著最質(zhì)樸的能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