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匕首”導彈砸向基輔那天,朋友圈里刷得最多的不是爆炸視頻,而是“克里米亞大橋被炸到底值不值”。
有人算了一筆賬:大橋維修費兩億,俄軍一發(fā)高超音速導彈造價就三百萬美元,后續(xù)防空、撤離、保險、輿情滅火,加起來夠把橋再炸十次。
賬算得挺細,卻沒人問:烏克蘭為啥敢一而再地踹這條紅線?
答案其實藏在八月中旬的三條不起眼的小新聞里,串起來看像一部黑色連續(xù)劇。
第一條,德國把整整一個旅扔進立陶宛,說是永久駐扎。
立陶宛才多大?
北京五環(huán)套兩圈就能把它裝下。
四千德軍帶著坦克和牙醫(yī)診所一起落地,等于在俄家門口釘了根釘子,還是帶倒刺的。
第二條,美國把F-35中隊悄悄挪到羅馬尼亞,黑海邊上。
飛機沒落地之前,地勤先運來一船JDAM炸彈,說明書直接用的烏克蘭語打印。
飛行員私下吐槽:訓練空域緊挨著俄雷達,一起飛就被鎖定,像裸奔。
第三條最冷門,卻最扎眼:北約內部泄露的Excel表顯示,掛著“志愿者”名頭在烏東填線的現(xiàn)役軍官,147個,比去年翻了三倍。
表格最后一欄是“傷亡狀態(tài)”,填了三個字母:WIA(負傷)、KIA(陣亡)、MIA(失蹤),字體顏色被調成白色,不拉選根本看不見。
有人把表打印出來,發(fā)現(xiàn)MIA那行比KIA還長。
三條新聞拼在一起,烏克蘭拿到的新劇本就清楚了:橋我照炸,導彈你照扔,但背后有人遞梯子,有人遞磚頭,還有人遞保險單。
紅線成了橡皮筋,越拉越長,彈性十足。
俄羅斯當然知道這是套,于是把“匕首”擺到加里寧格勒,十分鐘就能打到柏林。
普京還順手改了核威懾說明書:只要基礎設施被常規(guī)武器打,就可以考慮掀桌子。
翻譯成人話——別只盯著蘑菇云,炸電站、炸港口也算數(shù)。
文件簽完第二天,俄電視臺播出教學片,教市民在核爆后如何用洗潔精洗頭發(fā),收視率居然超過了綜藝。
最尷尬的是美國。
國會剛批的470億美元對烏軍援,轉頭就被軍工復合體拿去加單,雷神公司股價年內漲了38%。
一邊是戰(zhàn)爭財賺得飛起,一邊是共和黨內訌升級。
德桑蒂斯在集會上舉著“別再給空白支票”的標語,底下支持者齊喊“America First”。
特朗普隔空點贊,說“我十八個月就能讓莫斯科和基輔一起坐下來”,沒人追問十八個月里克里米亞大橋要被炸幾回。
中國這邊沒湊熱鬧,只在臺海把航母、轟-6K、東風-17拉出來搞了一次“聯(lián)合利劍”。
演習結束,官方通報里特意提了一句:所有課目“彈藥攜行量按實戰(zhàn)基數(shù)裝載”。
翻譯過來——真打起來,不用回倉庫再領子彈。
海峽對岸有人算過,單航母編隊一天就能讓全球航運保費漲0.2%,比加息都管用。
回到最初的問題:烏克蘭炸橋值不值?
對澤連斯基來說,賬早就算好了:橋一斷,俄后勤繞路兩百多公里,每天多燒掉十萬升柴油;西方媒體頭條一上,下一批援助就能提前到賬。
至于是不是踩了核紅線,反正說明書已經改成“基礎設施也算”,那不如先炸了再說,至少鏡頭里占個先手。
只是苦了前線填線的147個“志愿者”。
他們護照被收走,軍銜換成貼紙,陣亡后墓碑上只能刻“意外事故”。
Excel表里的白色字體,像提前寫好的遺書,沒人朗讀,卻人人可見。
戰(zhàn)爭打到這份上,早已不是誰贏誰輸,而是看誰先繃不住那張Excel表。
下一個被拉白的名字是誰,沒人知道;唯一確定的是,橡皮筋還在拉,計算器還在響,而橋,總會有人再去炸一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