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安理會第10000次會議,一份關于加沙地帶?;鸬娜说乐髁x決議案,14票贊成,1票反對。就差這一票,決議沒能通過。反對票來自美國。
就在會議結束后,以色列代表和美國代表當眾握手,鏡頭記錄下這一幕,也讓這場投票成為全球輿論關注的焦點。
更讓人意外的是,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緊接著公開提出——該考慮廢除常任理事國的否決權了。
這不是一次簡單的表態(tài),而是聯合國高層罕見地敲打“五?!碧貦?。否決權這個二戰(zhàn)后設計的安全閘,如今卻像是全球治理系統的剎車器。
這次事件,已經從一個中東局勢的爭議,演變成一場對國際秩序設計的集體反思。
加沙?;鸢?,為何美國說不?
這份被否決的決議草案,其實內容相當明確。三條主線:要求實現加沙永久停火、釋放所有被扣押人員、確保人道援助順利進入。
沒有復雜政治條件,也沒有涉及領土或主權問題。聯合國人權事務高級專員辦公室早就表態(tài),這樣的提案完全符合國際人道法的基本原則,尤其是在加沙目前局勢下,顯得尤為緊迫。
根據世界糧食計劃署的數據,加沙地區(qū)目前大約有220萬人面臨極端糧食短缺,從去年10月沖突爆發(fā)以來,死亡人數已經超過3.6萬人。這不是戰(zhàn)爭邊角料,這是赤裸裸的平民災難。
可美國還是投下了反對票。特朗普政府的代表在會上明確表示,他們反對的理由是:草案沒有點名哈馬斯,也沒有正面承認以色列的自衛(wèi)權。
這種說法其實早就可以預料。美國向來在以色列問題上態(tài)度一致,哪怕政府換屆,底色不改。特別是特朗普重返白宮后,更加不掩飾對以色列的全力支持。
但這背后不只是道義立場,美國有它自己的政治算盤。一方面,美以關系是長期戰(zhàn)略資產,尤其在美國國內政治中,猶太利益集團影響力不容忽視。
另一方面,美國希望掌握中東局勢的話語權,尤其在加沙人質問題上,它更愿意通過雙邊外交談判來推進,而不是交給安理會來拍板。這種“自己談、自己定”的邏輯,才是美國反對決議的真正原因。
安理會的那張投票,結果已經說明一切。14票贊成,美國孤票否決。這不是“技術性分歧”,這是立場上的隔離。
會后不少代表國表達了失望情緒,有國家代表直接指出:“我們已經看到國際共識被一國意志所凍結?!钡酪晕帐值膱鼍罢f明,他們對此早有準備,甚至可能認為這是一次“成功阻擊”。
古特雷斯發(fā)難,矛頭對準制度本身
就在大家還在討論這場投票意味著什么時,秘書長古特雷斯直接把問題推向了制度層面。他沒有拐彎抹角,意思很簡單:不能再讓幾個常任理事國既享受特權,又逃避責任。
他說這話不是隨口一說,而是踩著時間點來的。這不是美國第一次在加沙問題上動用否決權,也不是五常第一次在關鍵議題上“說不就不”。
從2022年烏克蘭戰(zhàn)爭爆發(fā)以來,俄羅斯否掉了超過10項安理會涉烏決議。美國這邊,自1982年以來,否決涉及以色列的提案超過50次。這兩國幾乎把否決權變成了“保護傘”,用來擋下不利于自身或盟友的國際壓力。
古特雷斯不僅指出了否決權問題,還點了另一個痛點——拖欠會費。據聯合國2024年財務數據顯示,美國拖欠的常規(guī)預算和維和攤款已經超過18億美元,占全球拖欠總額的七成以上。換句話說,美國一邊否決決議,一邊還不交賬單。
這讓很多成員國感到不平衡。否決權原本是二戰(zhàn)后設下的安全機制,用來防止大國直接對撞。但如今它越來越像是少數國家手中的“免死金牌”,不僅可以阻止決議,還不用為聯合國運行負責。
印度、巴西、日本這些國家早就不滿了。他們投入人力、資源、財政參與聯合國事務,卻在關鍵問題上沒有發(fā)言權。常任理事國的權力結構已經與現實國際格局嚴重脫節(jié)。
多極世界,單邊決策,這種矛盾越來越刺眼。
廢除否決權,聽起來很燃,做起來很冷
古特雷斯的提議一經提出,立刻引來兩種聲音。一種是拍手叫好,認為“這話早該說了”;另一種則覺得,這不過是一次輿論操作,根本沒可能真正實施。
原因不復雜?!堵摵蠂鴳椪隆返?08條寫得明明白白:憲章修改必須得到五個常任理事國全部同意。換句話說,要廢除否決權,得五常全體自愿放棄自己的特權。
現實情況是,中國、俄羅斯已經明確表示反對,美國更無需多說。法國和英國雖然沒明確拒絕,但也從未公開支持。在這種結構下,改革根本無從推進。
即便退一步說,不廢除,只是限制使用,也難以達成共識。法國曾提出一個“自愿不使用否決權”的倡議,適用于大規(guī)模暴行或人道災難,但這個倡議到現在依然停留在紙面上。
沒有執(zhí)行機制,沒有強制力,說白了就是一句“希望大家自覺”。
安理會擴容也是一個方向。德國、日本、印度、巴西、南非等國都在爭取常任理事國席位。但問題是,擴容之后新成員是否也擁有否決權?
如果有,現有問題擴大一圈;如果沒有,擴容本身就成了“榮譽頭銜”,沒有實權。改革容易走樣,效率也可能進一步下降。
古特雷斯當然知道這些。他提議廢除否決權,不是因為他真以為能成功,而是要把問題擺到臺面上。讓全球看到,這種結構已經不適應當前的國際局勢。
即使改革做不到,也要讓濫用否決權的國家感到輿論壓力和道德成本。
一票之下,制度裂縫越來越大
美國這次否決,不是孤例,是慣例。問題的關鍵,不在這一次投票本身,而在它所反映出的系統失靈。
安理會本該是國際社會解決沖突的最高平臺,如今卻變成了大國博弈的競技場。只要有一國說“不”,其他國家再多的努力也歸零。
這不是制度設計的偶然,而是結構性問題。否決權原本是為了防止大國戰(zhàn)爭,如今卻變成了大國擋箭牌。每一次否決,都是對聯合國權威的一次削弱,對全球治理信任的一次透支。
古特雷斯的喊話,不是試圖推翻五常,而是希望他們意識到,時代已經變了。如果否決權還是維持二戰(zhàn)邏輯,那聯合國遲早會被邊緣化。不是被誰廢掉,而是被現實淘汰。
全球局勢越來越復雜,從中東到東歐,從氣候到疫情,每一個問題都需要多邊合作。但如果制度本身成了障礙,那合作也只會停留在口頭上。
聯合國要想在新時代保住影響力,靠的不是歷史,而是革新。
一票否決可以擋下一份決議,但擋不住制度改革的呼聲。古特雷斯這次拿出問題擺在陽光下,已經不是技術討論,而是政治宣示。
問題不是“能不能改”,而是“改不改,就看你們愿不愿意面對現實”。
這場關于否決權的爭議,不只是一次會議的余波,而是全球權力結構的一次鏡面反射。美國這一票,暴露的是聯合國制度的老化;古特雷斯的一句話,敲響的是多邊主義的警鐘。
制度若不動,信任會先塌。五常手中的權力,如果沒有邊界感,那世界其他國家的聲音,也只能永遠停留在“贊成無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