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載于《北京對臺工作》
2025年第4期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心相通的橋梁。青年是文化最具活力的傳播者,也是民族復興的接力者。在2025兩岸青年峰會之“愛北京 愛臺灣”系列征集活動頒獎舞臺上,一段融合中華元素的街舞表演《潮平兩岸闊》,成為開場的一抹亮色。這不僅是一場青春活力的展示,更是兩岸青年融合的縮影和情感交融的注腳,讓我們得以觀察兩岸青年如何在文化共振中實現(xiàn)精神契合,如何以當代表達激活傳統(tǒng)內核,在交流交往中書寫“兩岸一家親”的時代篇章。
PART 01
潮流文化與中華文明的深度融合
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創(chuàng)造,文化的傳播力在于表達。街舞、說唱、視覺藝術等潮流文化原本是舶來品,但在中國社會語境下逐漸脫胎換骨、融入本土文化體系,成為青年人表達身份、連接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重要方式。在這種演化中,中華文化沒有被淹沒,反而成為支撐潮流文化成長的土壤。
近年來,無數(shù)青年創(chuàng)作者用創(chuàng)意與實踐打破文化壁壘,他們在舞蹈動作中植入太極的圓融與力量,在舞美中引用山水畫的留白意象,在音樂編排中使用古琴、笛子等傳統(tǒng)器樂元素,使街舞具備了顯著的文化厚度。在視覺語言、節(jié)奏表達、身體敘事中,中華文化的結構性美學與潮流文化的自由精神達成了某種意義上的共生。這種融合不僅豐富了藝術形式,更形成了新的文化表達機制。對于兩岸青年而言,這種融合具有天然的情感紐帶。兩岸雖社會制度不同,但在文化積淀與精神追求上卻高度一致。兩岸青年在共同的文化基礎上進行表達實踐,在彼此理解中創(chuàng)造作品,在文化共鳴中生成共識,恰恰說明中華文化具有極強的統(tǒng)合力與適應性。潮流文化并非西方文化的外殼,而是可以被中華文明內化、再造的表達工具。
街舞作品《潮平兩岸闊》并非簡單將兩岸舞者共同編排進一段街舞,而是在舞蹈語言中深度融入兩岸文化元素。在動作設計上,既有霹靂舞的爆發(fā)力,也有太極、八卦等傳統(tǒng)武術的動律節(jié)奏,舞蹈以“潮起”“交匯”“共鳴”三大篇章鋪陳結構,象征兩岸青年從陌生走向理解、從文化交流走向情感交融。舞蹈不僅是技藝的展示,更成為一種可視化的文化敘事,令觀眾在流動的身體語言中讀懂兩岸融合的深意。
PART 02
兩岸青年的認同建立與情感融通
文化交流的深層動力不是制度推動,也不是場景設計,而是人心的相互靠近。街舞等潮流文化形式本身就是去中心、反精英、強調表達自由的載體,在這樣的文化場域中,青年不再是被動的觀眾,而是主動的創(chuàng)作者。他們通過對話、聯(lián)排、即興合作,在一次次面對面溝通中完成了“破冰”。
情感融通往往不來自宏大敘事,而藏在一次鼓掌、一次目光交匯、一次默契互動中。有臺灣青年在演出結束后表示,“原以為這只是一次交流,沒想到成了內心的一次碰撞”,這句話非常真實,說明文化交流的效果不是通過言說,而是通過“共在”的體驗形成。在演出隊伍中還有幾位年僅七八歲的小朋友,他們或許不能完全理解兩岸關系的歷史深意,卻用稚嫩卻認真的舞步詮釋著“我愿意靠近”“我愿意參與”的真摯情感。一位小舞者在演出結束后說,“我很開心,因為大家都一起跳,沒有人不一樣”,簡單的話語道出了最本真的情感共識。
近年來,全國街舞聯(lián)盟積極推動兩岸文化交流,連續(xù)舉辦“兩岸街舞青年文化交流活動”“兩岸霹靂舞街舞大賽”等系列項目,搭建起了青年共同創(chuàng)作、深入溝通的重要平臺。在這些活動中,兩岸青年以舞會友、以技交流,不僅切磋技藝,更在協(xié)作中增進了理解、在互動中建立了友誼。通過持續(xù)性的文化交流實踐,街舞成為兩岸青年情感交融的常態(tài)渠道,也不斷夯實了兩岸文化認同的社會基礎。當越來越多的兩岸青年在潮流文化中找到彼此理解的入口,在文化活動中感受到身份共通、價值同源,他們之間的情感黏合度將不斷增強。這種黏合不是表面的,而是深層的,是一種心理上、情感上的“我們”的構建過程。
PART 03
在共筑文化自信中達到精神共振
文化自信不僅是民族精神的根本支撐,更是青年尋找文化身份、表達思想價值的根本來源。兩岸青年通過將街舞等潮流文化與中華文化結合,不僅是藝術上的探索,更是文化自覺的體現(xiàn)。這種自覺是在自信基礎上產(chǎn)生的創(chuàng)造力,中華文化不是固化在博物館、文獻和廟堂上的符號,而是可以隨著時代發(fā)展被激活、被再造、被賦能的精神系統(tǒng)。文化自信的另一面是文化責任,當青年愿意以自己的方式延續(xù)、傳播中華文化時,他們不再是傳統(tǒng)的繼承者,而是現(xiàn)代的推動者。他們通過社交平臺、短視頻、舞臺作品、視覺設計等,重構了傳統(tǒng)文化的傳播路徑,讓傳統(tǒng)不再“高高在上”,而是“觸手可及”。中華文化因此而深入人心,也因此更加年輕化、當代表達和國際化。當兩岸青年因文化而自信、因認同而合作、因責任而行動,這種精神合力將成為兩岸關系行穩(wěn)致遠的重要支撐。
從文化到情感,從理解到認同,文化的最終指向是彼此情感的聯(lián)結與精神的靠近。兩岸青年之間的文化互動不僅是個人審美體驗的交流,更是共同身份意識的建構過程,是“兩岸一家親”理念的生動實踐。街舞所象征的不只是青年表達的激情,更是文化認同的橋梁。在一次次舞動中,青年意識到自己身上的文化符號、審美習慣、表達方式,與彼岸的同齡人高度相似;在一次次交流中,青年感受到自己心中對傳統(tǒng)的熱愛、對未來的期待、對社會的責任,與彼岸朋友高度一致。這種“我和你一樣”的意識,是心理距離最有效的縮短器,是信任關系最堅實的基礎。當文化被用作連接彼此的橋梁,當情感的流動取代了誤解的積淀,兩岸關系自然會走向溫和、理性、包容的狀態(tài)。
在新時代條件下,潮流文化與中華文化的融合不只是美學實驗,而是一次文化認同更新的壯闊實踐。兩岸青年在這樣的文化共振中,不僅實現(xiàn)了審美上的互鑒,更完成了情感上的靠近、價值上的認同、心靈上的連接。街舞只是一個起點,但文化是長路。在這條路上,只要兩岸青年繼續(xù)以文化為橋、以真誠為基、以共識為光,就一定能共同書寫民族復興的青春篇章。
(作者系中華海外聯(lián)誼會理事、北京市青聯(lián)常委、北京市朝陽區(qū)政協(xié)委員、中國舞協(xié)街舞委員會常務副主任兼秘書長)
作者 | 夏銳
京彩臺灣
微信號:bjstb2017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