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是黃浦,這里是上海的心跳!由中共黃浦區(qū)委宣傳部、中共黃浦區(qū)委黨史研究室、黃浦區(qū)地方志辦公室聯(lián)合上海人民廣播電臺“葉子有約”打造的《漫步黃浦街區(qū),解密文化密碼》系列節(jié)目即將在上海人民廣播電臺和阿基米德重磅上線!
本期《人物周刊·葉子有約》
有幸邀請到的嘉賓是
上海市地方志辦公室原二級調(diào)研員
沈思睿
個人簡介:
沈思睿先生從事年鑒和方志工作近三十年,現(xiàn)任中國出版工作者協(xié)會年鑒工作委員會學術(shù)委員。
2018—2021年,主編出版《方志上海微故事》叢書(四冊)。
2023年主編的《上海圖鑒:蘇州河》入選“2023上海100種好書”。
2024年主編《上海圖鑒·黃浦江》。
2025年獲聘上海方志專家?guī)斓胤街緦<摇?/p>
城市的原點:
黃浦公園與“一江一河”的文明交響
從老城廂的市井煙火,到外灘源的第一批西式建筑,這里見證了傳統(tǒng)江南文化與外來海派文化的最初碰撞與交融。
聚焦黃浦公園——這座中國最早的城市公園之一,它從“禁止華人入內(nèi)”的民族屈辱象征,到矗立起上海市人民英雄紀念塔的滄桑巨變,折射出這座城市從被迫開埠到奮發(fā)自強的百年歷程。
清末,公共花園(1946年更名為黃浦公園)雪景
圖中可見大門口懸掛的中文(右側(cè))及英文(中部)告示牌
沈思睿認為,這片區(qū)域是上?,F(xiàn)代化進程的起點。
而如今,“一江一河”(黃浦江、蘇州河)兩岸的公共空間貫通與持續(xù)更新,正是這種城市精神的當代延續(xù)。它不僅是物理空間的煥新,更連接著深厚的歷史文脈,為這座城市的未來發(fā)展打開了充滿人文關(guān)懷與活力的新篇章。
20世紀50年代,黃浦公園內(nèi)景
外灘第二立面:
江西中路福州路口的鏡像與新生
外灘背后那些底蘊深厚的街巷,深入解讀“外灘第二立面”的城市更新。以江西中路與福州路交匯處的“圓形路口”作為絕佳切入點,這個路口環(huán)繞著原工部局大樓、都城飯店、福州大樓和建設(shè)大樓四棟經(jīng)典歷史建筑,其獨特的鏡面對稱設(shè)計和內(nèi)退式弧線,本身就是早期城市規(guī)劃的杰作。
從外灘第二立面建筑的露臺望向黃浦江
1929 年外灘全景
與臨江的“第一立面”相比,“第二立面”擁有更豐富多元的城市肌理。他以卜內(nèi)門洋行大樓(現(xiàn)百空間)、“外灘·中央”等成功案例,闡釋如何通過保護性修繕與功能重塑,讓這些老建筑在保留歷史風貌的同時,植入藝術(shù)、商業(yè)、辦公等新業(yè)態(tài),從沉睡的檔案庫變身成為充滿活力的城市客廳。
1927年,建造中的海關(guān)大樓(圖片來源:英國布里斯托爾大學)
這不僅提升了區(qū)域產(chǎn)業(yè)能級,更讓外灘的歷史文化得以有機延續(xù),與當代生活產(chǎn)生新的對話。
1945年,蘇州河福建路橋西望視角航拍
磚石會說話:
在漫步中破譯上海的文化密碼
在沈思??磥?,外灘的每一塊磚石都鐫刻著中國現(xiàn)代化的密碼。他并非埋首故紙堆的學者,而是致力于讓地方志“行走”起來的實踐者。
在他的引領(lǐng)下,我們將讀懂萬國建筑群背后的鏡像敘事,感受南京路的傳奇霓虹,并探尋背街里弄中蘊含的煙火記憶。本次漫步,將是一次對上海心跳的深度聆聽,也是一場連接城市過去與未來的思想旅程。
1994年,上海市人民英雄紀念塔及黃浦公園、外白渡橋、吳淞路閘橋航拍(陸杰攝)
20世紀80年代,外白渡橋與長江客輪(陸杰攝)
編輯 / 宗哲麟
來源 / 阿基米德客戶端
轉(zhuǎn)載請注明來自上海黃浦官方微信
黃/浦/進/行/時
1.
2.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