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滾動播報
(來源:上觀新聞)
去年,恰逢泉州灣宋代海船考古發(fā)掘50周年,一件意義非凡的藏品入駐泉州灣古船陳列館——由黃烏錐、黃東偉父子打造并捐贈的泉州灣宋代海船模型。手藝人用自己的方式向劈波斬浪的先民致敬,辟出幾代人接力傳承的新航道。
福建省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 供圖
該船模按照古船出土原尺寸1∶10比例復(fù)原,精確再現(xiàn)宋代海船結(jié)構(gòu)細節(jié),包括船體尺寸、船板拼接方式、船艙布局、篾帆制作等,力求還原宋元福船建造技藝特點。建模過程中,采用與出水的泉州灣宋代海船相同的船材,如杉木、松木、樟木等,部分使用穩(wěn)定性較好的柚木。
黃東偉出身造船世家,父親黃烏錐12歲起便隨長輩學(xué)習(xí)傳統(tǒng)中式木帆船的建造與維修。上世紀70年代,黃烏錐參與泉州灣宋代海船發(fā)掘后船體的安裝復(fù)原。2018年父子建造中國南海博物館“華光礁一號”復(fù)原船,復(fù)活了福船古老的生命氣象。父親年過八旬仍每日堅持做模型,黃東偉從小耳濡目染,從幼兒園起便在造船廠摸鋸子、搬木頭。
文匯報記者 許旸 攝
文匯報記者走訪位于泉州市工藝美術(shù)合作社的黃東偉工作室,頗具反差感的畫面映入眼簾:短袖短褲,趿拖鞋,他渾身透著典型閩南人的隨性松弛。但手藝活可不含糊——木桌上散落著木帆船圖紙、照片、論著,角落堆著木料與斧鑿工具,他全神貫注為1∶50比例復(fù)原的泉州灣宋代海船模型安裝絞車和桅夾部件。小小船模,打磨半年,步步精細。每一處鑿痕藏著對海的敬畏,每一道紋路刻著與浪的共生共謀。
為了最大限度還原古船狀態(tài),從工藝到順序都盡量照搬真船流程。船模不僅是舟船文化重要載體,對船舶建造改進和先進合理性研究能起巨大作用?!耙股钊遂o,心最靜,裝零件時心無旁騖,做出來的船也精致?!秉S東偉說。
時代浪潮喧囂,家族自有破浪之道。如今,黃東偉將技藝默默傳給下一代。他沒有逼孩子學(xué),而是鼓勵小朋友玩耍中接觸斧頭、鑿子、鋸子,對動手建船產(chǎn)生興趣?!坝辛藧酆?,就想深入了解掌握,這種自然生長的興趣就是最好的傳承?!?/p>
海交館二樓的“中國舟船世界”匯集了近200件精美的船模及隨船屬具,還有12艘獨具特色的實船,充分展現(xiàn)了泉州作為東方海洋大國的舟船文化魅力,也訴說著更多手藝人的堅守。
原標題:《吾鄉(xiāng)大藏·泉州丨穿搭基礎(chǔ),手藝就不基礎(chǔ)!匠人趿拖鞋做船模》
來源:作者:文匯報記者 許旸 郭凡熙 徐大偉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