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不“獨立”,大陸就不動武?國民黨主席候選人郝龍斌,恐怕是在做白日夢吧。
國民黨主席選戰(zhàn)進入白熱化,然而,候選人郝龍斌竟向大陸喊話,要求對方承諾“臺灣不獨就不武”,試圖以此扭轉選情。
這套看似溫和的“和平公式”一經公布,許多人都說他異想天開,自欺欺人,可以說,僅剩的一點好人緣也被敗光了。
病急亂投醫(yī)
郝龍斌作為前臺北市長,又是前行政院長郝柏村之子,背景不可謂不顯赫。
他的父親在黃復興黨部依然保有相當?shù)挠绊懥?,這本應是他的巨大優(yōu)勢。然而,選戰(zhàn)的走向卻并未如他所愿。
選情一度出現(xiàn)危急信號,民調數(shù)據(jù)顯示他的支持率竟然出現(xiàn)了下滑,甚至被另一位候選人鄭麗文反超。
鄭麗文被外界普遍認為言辭犀利,辯才優(yōu)于郝龍斌,這讓一直以穩(wěn)健形象示人的郝龍斌倍感壓力。
起初,郝龍斌似乎想貫徹他的“穩(wěn)健”路線,面對黨內的政見辯論會,他多次選擇回避,這種姿態(tài)讓他顯得有些不善言辭,甚至被批評缺乏擔當。
他曾一度向其他候選人下“戰(zhàn)帖”,擺出對決的架勢,可當張亞中等人真的應戰(zhàn)時,他又選擇了退縮。
這種搖擺不定的策略,顯然無法挽回頹勢。眼看選情告急,郝龍斌不得不改變打法。
從9月下旬開始,他一改常態(tài),積極奔赴基層拜票,而10月14日的這場記者會,更是他試圖制造議題、掌握話語權的關鍵一搏。
他試圖通過這套看似務實、試圖避開極端路線的政策,在黨內深藍力量與本土派系之間開辟出一個“中間戰(zhàn)場”。
他希望借此吸引那些既不滿意張亞中激進統(tǒng)一論,也對本土派有所疑慮的黨員。
這種策略也確實為他爭取到了一些支持,比如臺北市長蔣萬安就曾公開表態(tài)力挺。
但這種在壓力之下拋出的應急方案,與其說是成熟的政策藍圖,不如說更像是一場戰(zhàn)術性的豪賭。
它試圖兩邊討好,卻因根基不穩(wěn)而顯得格外空洞,反而暴露了更多的矛盾。
誰的和平誰的責任
郝龍斌的“不獨不武”論,最大的問題在于其內在邏輯的顛倒錯亂。
它巧妙地將維護臺海和平的責任,完全推給了大陸一方,變成了一個單方面的要求,完全忽視了兩岸關系能夠和平發(fā)展、順暢交流的真正基石是什么。
過去幾十年的經驗證明,“九二共識”是兩岸互信的定海神針。其核心在于,兩岸都承認只有一個中國。
正是因為有了這個共同的政治基礎,雙方才能擱置爭議,展開對話與合作。
然而,自2016年民進黨上臺后,因其拒不承認“九二共識”,兩岸官方的溝通渠道便宣告中斷。
郝龍斌的提議,恰恰繞開了臺灣在這其中應盡的核心義務。他不再提臺灣當局是否應該堅持“九二共識”,是否支持統(tǒng)一,而是直接向大陸開條件。
等于是在說:我們這邊可以什么都不做,但你必須保證不動手。
這種邏輯上的謬誤,被黨內有識之士一眼看穿。
國民黨前副秘書長張榮恭就一針見血地指出,如果將要求大陸承認“中華民國”及其憲法這種高難度的政治議題作為對話的前提,那無異于親手推翻了“九二共識”的根基,國共兩黨多年來建立的交流機制將瞬間歸零。
更有甚者,郝龍斌的論述還選擇性地混淆了威脅的來源。
他將大陸軍機、軍艦在自家領土周邊的例行巡航視為阻礙和平的“威脅”,卻對賴清德當局不斷向美國采購武器、渲染“大陸威脅論”的挑釁行為,以及美英軍艦穿越臺灣海峽的干涉舉動避重就輕。
臺灣既可以享受和平帶來的紅利,又不必承擔維護和平所需的政治責任。無異于為“事實獨立”打開了方便之門,鼓勵大家回避“九二共識”這個真正的問題。
百年黨派的迷茫
郝龍斌的這套說辭,并不僅僅是他個人的即興創(chuàng)作,它更像是國民黨當前身份認同危機的一個縮影。
這個曾經主張國家統(tǒng)一的政黨,如今在“統(tǒng)”與“獨”的坐標軸上,似乎已經迷失了方向。
看看郝龍斌提出的其他幾項主張,他提議推動國民黨在北京、上海設立“辦事處”,并要求大陸“尊重、了解并重視臺灣當局的存在”。
這些提議聽起來似乎是在為臺灣爭取空間,但外界的解讀卻相當尖銳。
有觀點認為,這種做法的潛臺詞,是將兩岸交往視作“國家與國家”之間的交往,這與民進黨的論調已無太大差異。
它背后隱藏著“臺灣不屬于中國”的暗示,讓人不禁要問,這還是那個堅持“一個中國”的國民黨嗎?
前主席洪秀柱就曾清醒地指出,“不統(tǒng)、不獨、不武”的狀態(tài)不可能永久持續(xù)下去。而另一位候選人張亞中更是立場鮮明,直言“九二共識”的核心就是一個中國。
相比之下,包括郝龍斌在內的許多國民黨主流人物,在面對“是否主張統(tǒng)一”這個終極問題時,卻總是采取回避和模糊的態(tài)度。
既不愿回歸,又不提獨立的尷尬定位,正是導致國民黨在臺灣內部支持率不斷下滑的重要原因。
一個以統(tǒng)一為創(chuàng)黨理念的政黨,其主席候選人的言論,竟然會被批評為有“潛在臺獨”的風險,甚至有人懷疑他背后有其他勢力操控,可能成為“提線木偶”,恰恰反映了其核心價值的嚴重流失。
郝龍斌的提議,不過是國民黨長期以來“切香腸”式路線漂移的又一次延續(xù)。
這種身份的迷失,讓它在與民進黨的政治博弈中,顯得愈發(fā)被動和無力。
結語
回過頭來看,郝龍斌拋出的“臺灣不獨,大陸不武”這個所謂的“和平公式”,終究只是一個無解的藥方。
或許,國民黨真正的出路,并不在于絞盡腦汁去發(fā)明更多這樣模棱兩可、四平八穩(wěn)的政治口號。而在于是否有勇氣去直面自己的核心理念,敢于就“國家統(tǒng)一”這一歷史性、根本性的問題,給出一個負責任且清晰的答案。
參考資料
中評社2025-10-14《黨魁最后決戰(zhàn) 郝龍斌發(fā)表五大兩岸政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