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電影市場紅紅火火,比票房數字更引人注目的,是“電影+旅游”“電影+美食”“電影+科普”等多元業(yè)態(tài)的全面爆發(fā)。一張電影票,宛如一把鑰匙,幫助我們打開遠超影院空間的文化消費大市場。
據業(yè)內統(tǒng)計,電影門票每花費1元,就能帶動同期周邊消費近5元。從《浪浪山小妖怪》覆蓋60余座城市的XR體驗,到《羅小黑戰(zhàn)記2》快閃店外排起的長隊;從福建、江西借電影主題推出的旅游線路,到鞍山千山景區(qū)公益露天電影吸引的五萬人次——電影已不再只是黑暗中的一場夢,而是照亮現(xiàn)實文化消費生態(tài)的一束光。
圖源央視新聞
這背后,是中國電影產業(yè)從“票房經濟”向“場景經濟”的深刻轉型。當資本從游戲、科技等多行業(yè)涌入,當收入來源從單一分賬擴展至衍生品、主題授權、文化場景,我們看到的,不僅是商業(yè)模式的創(chuàng)新,更是電影這一文化符號,以大眾喜聞樂見的形式被重新喚醒。
01
方寸銀幕與萬里河山的雙向奔赴
在“電影+”不斷延展的多元圖譜中,“電影+文旅”無疑是最富創(chuàng)造性的一章。它打破了銀幕的物理邊界,讓虛構的光影敘事與真實的地理空間展開深度對話,完成了一場藝術與山河的雙向奔赴。
中宣部電影局主辦的“跟著電影去旅游”推介活動,正系統(tǒng)性地將電影取景地納入全國旅游線路。這不僅是簡單的“借勢營銷”,更是一種文化的“在地化”挖掘與呈現(xiàn)。許多非傳統(tǒng)熱門旅游點位,借此實現(xiàn)了客流的激增,這正是電影IP賦能地方文旅的生動寫照。
“跟著電影去旅游”活動全國啟動儀式
這種轉化正在產生可觀的文化與經濟價值?!短铺?900》讓樂陵影視城在春節(jié)假期迎來客流高峰,《志愿軍:浴血和平》則讓江西上饒影視基地的日均客流激增50%以上。這些數字背后,是一種新型文化消費模式的崛起:游客不再滿足于走馬觀花的觀光,而是渴望通過“行走在電影場景中”來獲得更深層次的情感共鳴。
更值得贊賞的是,這種模式正在向更廣闊的地域延伸。黑龍江新農村院線設計的“白天賞景、夜晚觀影”主題線路,開創(chuàng)了文旅融合的新范式。它將公益文化服務與旅游體驗巧妙結合,讓游客在時空轉換中獲得完整的文化沉浸。這種創(chuàng)新不僅豐富了鄉(xiāng)村旅游的內涵,更拓寬了文化惠民的外延。
圖源央視新聞
這種“因影而來,因景而留”的新模式,正在重塑文旅消費的時空邊界。當電影場景與真實景觀相互印證,當虛構敘事與在地文化深度交融,觀眾收獲的不僅是打卡留念的滿足,更是一種沉浸式的、可感知的文化消費體驗。
02
味蕾是情感延續(xù),更是消費模式
那些在銀幕上令人垂涎的美食畫面,那些與情節(jié)交織的餐桌場景,正悄然延伸至現(xiàn)實世界,開啟一場味蕾與光影的奇妙對話。今年國慶中秋假期,在國家電影局的指導下,中國銀聯(lián)與貓眼娛樂聯(lián)合推出的“跟著電影品美食”票根地圖項目,用戶通過貓眼App購買電影票后,可在出票頁面查詢并領取影院周邊餐飲優(yōu)惠,獲得“觀影+餐飲”的雙重優(yōu)惠。票根地圖平臺匯集了全國1.2萬家影院的地理位置數據,實現(xiàn)周邊餐飲優(yōu)惠的精準匹配與定向發(fā)放。
“跟著電影品美食”活動全國啟動儀式
電影與美食的聯(lián)姻,遠非簡單的商業(yè)捆綁,而是一場精心編排的情感延續(xù)。正如《羅小黑戰(zhàn)記2》中,羅小黑與師姐在“粵東會館”品嘗的腸粉、白切雞、豉汁蒸排骨等廣東美食,這些鏡頭不僅是情節(jié)的點綴,更是地方文化的生動展演。當觀眾走出影院,前往品嘗這些蘊含著廣東人生活智慧的佳肴時,電影中的情感記憶與食物的真實滋味相互交融,形成了一種獨特的體驗閉環(huán)。
《羅小黑戰(zhàn)記2》人物與粵東會館美食 圖源網絡
電影與美食的深度結合,創(chuàng)造了一種全新的文化消費模式。今年北影節(jié)創(chuàng)新推出的北京電影生活節(jié),集結了全市30多個商圈、1100多個商戶參與,餐廳推出的“電影主題套餐”成功制造了雙重消費熱潮。數據顯示,北影節(jié)期間電影與商家的聯(lián)動吸引客流超3000萬人次,帶動綜合消費實現(xiàn)超110億元的銷售額。這些數字背后,是電影作為文化載體所釋放的巨大能量,也是美食作為情感紐帶所發(fā)揮的連接作用。
圖源央視新聞
03
開辟知識傳播新路徑
國家電影局等五部門聯(lián)合印發(fā)的《關于組織開展“跟著電影做科普”專項行動的通知》,不僅是一次簡單的跨界合作,更是對知識傳播方式的創(chuàng)新探索,讓科學知識在影像敘事中煥發(fā)出新的生命力。
“跟著電影做科普”專項活動全國啟動儀式 圖源央視新聞
在廣州“影像里的科學世界”活動中,《伶仃洋上的大國工匠》《萬米生涯》等影片,將港珠澳大橋的施工原理、深??瓶嫉钠D險歷程轉化為直觀影像。映后專家解讀進一步拆解科學邏輯,讓復雜知識變得可感可學。
青島東方影都的《蛟龍行動》實景片場,成為科普新地標。120米長的核潛艇模型、高度還原的指揮艙與魚雷艙、綠幕特效影棚,讓游客沉浸式感受電影科技如何賦能軍事題材創(chuàng)作,也讓科普在體驗中自然完成。
圖源央視新聞
未來,電影與科普的融合傳播還將從多個維度持續(xù)深化。通知提出將進一步加大科普設施和科技資源的開放力度,支持電影拍攝制作基地拓展科普功能,打造更多集拍攝與教育功能于一體的科普場所。同時,將推動建立科普電影院線,支持科普場館更新放映設備,優(yōu)化觀影體驗。在內容供給方面,鼓勵電影公共服務創(chuàng)新開展科普工作,特別是在向全國中小學生推薦優(yōu)秀影片的片目中,大幅增加科普電影數量,讓科學與影像在更廣領域、更深層次實現(xiàn)融合共生。
04
“電影+”構建生活新場域
除了“電影+”業(yè)態(tài)的全面蓬勃發(fā)展,“跟著電影趕大集”“跟著電影去戀愛”“跟著電影來運動”等創(chuàng)新活動,正在以更加細膩的觸角延伸至日常生活的各個角落,構建起一個立體多元的電影文化生態(tài)。當觀眾因電影走進集市、開啟約會、參與運動時,電影的價值已超越銀幕,深度融入日常生活,構建起一個以電影文化為核心的新生活圈。
圖源央視新聞
今天,“電影+”所要回答的,是一個更具時代意義的命題:在注意力日益碎片的今天,如何讓一個好故事跨越銀幕,真正“活”在人們的生活中,持續(xù)激發(fā)共鳴與文化認同?
當電影不再只是兩小時的短暫逃離,而成為連接情感、激發(fā)行動、創(chuàng)造記憶的起點,當它成功地將線上流量轉化為線下“留量”,將瞬間的感動延展為持久的熱愛,它便在高質量發(fā)展進程中,找到了自己不可替代的錨點。
“電影+”不需要退回孤立的“純藝術”象牙塔,也不該滑向失根的“泛娛樂”狂歡場。它要探索的,是一條尊重電影內容、理解觀眾需求、延續(xù)文化內涵的——第三條路。在這條路上,那張小小的電影票,所能撬動的是遠比我們想象更為遼闊的天地。
文/李佳蕾
編輯/俞璐銘
責編/杜思夢
CONTACT US
轉載授權 | 3117342843(微信)
投稿郵箱 | zgdybxmt@qq.com
MORE NEWS
? 中國電影報原創(chuàng)稿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
歡迎分享至朋友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