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如何錯過第一次工業(yè)革命的?
18世紀中葉至19世紀初,一場發(fā)軔于英格蘭中部,并迅速席卷整個西方世界的生產與技術革命,深刻地改變了人類歷史的進程。
這就是第一次工業(yè)革命,它以蒸汽機的改良與應用為核心,以紡織機械的革新為先鋒,將人類從依賴人力、畜力、自然力的農業(yè)文明,推入了機器轟鳴、工廠林立的工業(yè)文明時代。
1793年,英國使臣馬嘎爾尼帶著蒸汽機、紡織機和步槍抵達中國,希望與清朝通商,卻被乾隆皇帝以“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回絕。
半個世紀后,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轟開了中國緊閉的國門。
1733年,英國機械師凱伊發(fā)明“飛梭”,大大提高了織布效率,拉開了第一次工業(yè)革命的序幕。
與此同時,地球另一端的中國,清朝乾隆皇帝剛剛登基,正沉浸在“康乾盛世”的輝煌中,對遠方世界正在發(fā)生的巨變一無所知。
當英國工匠哈格里夫斯在1765年發(fā)明“珍妮紡紗機”,瓦特在1785年成功改良蒸汽機時,清朝的統(tǒng)治者們依然堅信天朝上國無所不有,無需與外界有過多往來。
這種心態(tài),使東西方兩大文明在近代史上的發(fā)展軌跡發(fā)生了決定性分歧。
第一次工業(yè)革命始于英國
![]()
01 工業(yè)革命的曙光:西方世界的巨變
18世紀60年代,一場影響深遠的生產技術變革從英國發(fā)起,最終席卷整個西方世界,這就是第一次工業(yè)革命。
它以蒸汽動力廣泛應用為核心標志,帶來了機器大生產代替手工勞動的劃時代轉變。
在這場革命中,珍妮紡紗機、蒸汽機車等重大發(fā)明層出不窮。
1765年,織工哈格里夫斯發(fā)明了“珍妮紡紗機”,首先在棉紡織業(yè)引發(fā)了發(fā)明機器、進行技術革新的連鎖反應,揭開了工業(yè)革命的序幕。
1785年,瓦特制成的改良型蒸汽機投入使用,提供了更加便利的動力,得到迅速推廣,大大推動了機器的普及和發(fā)展。人類社會由此進入了“蒸汽時代”。
與此同時,一場交通運輸的革命也在上演。
1807年,美國人富爾頓制成的以蒸汽為動力的汽船試航成功;1814年,英國人喬治·斯蒂芬森發(fā)明了“蒸汽機車”。
這一切技術突破,不僅徹底改變了歐洲的生產方式和經濟結構,也重新塑造了世界力量格局。
到19世紀40年代,英國率先完成工業(yè)化,并迅速向歐美擴散,迅速成為世界霸主。
西方第一次工業(yè)革命時期,清政府閉關鎖國
![]()
02 閉關自守:清帝國的盛世假羨
當西方世界正在經歷前所未有的技術革命時,東方的清王朝正處在所謂的“康乾盛世”后期。
然而,這種“盛世”的光環(huán)下,卻隱藏著深刻的危機。
清朝統(tǒng)治者堅持 “以農為本,重農抑商” 的政策。
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穩(wěn)定,使人們無需同外界進行太多的交往,統(tǒng)治者則以天朝大國自居,固步自封。
從順治到康熙、乾隆時期,清朝實行了間斷性的禁海閉關政策。
這一政策體現在禁止和限制商人出海貿易,停閉和限制通商口岸,對外國商隊、商船和商人進行嚴格限制等多個方面。
外國商人只能在指定的口岸、與官方指定的商人進行貿易,不得與內地商人開展貿易。
閉關鎖國政策的目的,是為了防范西方貿易沖擊、肅清東南沿海的抗清力量和防止歐洲殖民者的入侵。
然而,它也使中國孤立于西方正在興起的資本主義工業(yè)革命之外,阻礙了正常的對外貿易發(fā)展和科技文化交流。
在18世紀初,康熙帝與羅馬教會發(fā)生“禮儀之爭”,促使1723年清朝決定禁絕天主教。
于是,依附于傳教的科學技術傳播幾乎完全中斷。
1793年,乾隆帝干脆拒絕了英國使者馬嘎爾尼提出的通商請求。
清朝未能洞察歐洲人帶來的科學儀器及工業(yè)品所蘊含的變革,沒有預見到歐洲科技、文化、經濟與社會變革給未來中國造成的嚴峻挑戰(zhàn)。
1765年,織工哈格里夫斯發(fā)明了“珍妮紡紗機”
![]()
03 天朝迷夢:中國對工業(yè)革命的一無所知
在第一次工業(yè)革命席卷西方的整個時期,中國對其發(fā)生了什么事情幾乎一無所知。
當歐洲的技術革新層出不窮時,清朝的學術研究仍集中在古典文獻的整理和考據上。
康熙帝支持編撰的《數理精蘊》,把傳教士帶來的歐洲數理知識和中國傳統(tǒng)知識相融合,構造一個新的知識體系。
然而,這部于1723年完成的論著與近代科學主流相去甚遠。
后來,乾隆帝指派歐洲人按照他的要求,制作追求玩賞功能的機械鐘表,還制作中西風格合璧、復古的天文儀器。
這些行為表明,清朝統(tǒng)治者僅僅將西方技術視為奇技淫巧,而非真正認識到其變革性意義。
清朝君臣們對“天朝”的地大物博與繁華強盛盡夸張之辭,但對西方殖民者深懷戒心和疑慮。
他們嚴守海疆,不加分辨地關起國門,導致中國與世界的日益隔離。
即使是在歐洲工業(yè)革命期間,中國的絲綢、陶瓷、茶葉等產品仍在國際貿易中具有競爭力,為清朝帶來貿易順差。
這更加深了統(tǒng)治者的自大心理,認為無需與西方進行更多交往。
然而,為了平衡對華貿易逆差,英國商人向中國輸入鴉片,最終引發(fā)嚴重的社會問題及中英之間的鴉片戰(zhàn)爭。
面對這種局面,中國依然沒有意識到西方技術革命的真正意義。
1785年,瓦特制成的改良型蒸汽機投入使用
![]()
04 危機爆發(fā):錯失機遇的沉重代價
當歷史的車輪駛入19世紀40年代,第一次工業(yè)革命在西方已經基本完成,而中國則因為閉關鎖國政策,與這場革命失之交臂。
隨之而來的,是中華民族一段屈辱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