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chuàng)作聲明:本文為虛構創(chuàng)作,請勿與現(xiàn)實關聯(lián)
資料來源:《道德經(jīng)》
圖片均源自網(wǎng)絡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刪除。
本文內(nèi)容來源于佛經(jīng)記載與傳統(tǒng)典籍,旨在人文科普,不傳播封建迷信,請讀者朋友保持理性閱讀。
翻開《道德經(jīng)》第八章,八個字躍然紙上——"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這是老子留給后世最為人稱道的智慧箴言之一。
兩千多年來,無數(shù)修道之人在這八個字中參悟玄機,歷代大儒將其奉為處世圭臬。
可這八個字到底藏著什么天機?為何一個"水"字,能讓老子將其與"上善"并列?
水,天下至柔之物,卻能穿石破巖。水,處于眾人所惡之地,卻滋養(yǎng)萬物生靈。
老子為何要用水來比喻最高的善?這其中蘊含的處世智慧,值得我們細細品味。
![]()
話說當年老子西出函谷關,關令尹喜攔住這位智者,懇請他留下著述。于是才有了流傳千古的《道德經(jīng)》五千言。在這部道家至高經(jīng)典中,老子反復提到水的品性,將水的特質(zhì)與"道"的本質(zhì)相連。這絕非偶然。
老子本名李耳,字聃,春秋時期楚國苦縣人,曾任周朝守藏室之史。守藏室相當于國家圖書館,管理著周王室的典籍文獻。這個職位讓老子有機會遍覽群書,通曉古今之變。
在那個禮崩樂壞的時代,諸侯爭霸,戰(zhàn)亂頻仍。老子眼看周室衰微,天下紛亂,心中感慨萬千。他見慣了朝堂上的勾心斗角,看透了權力場上的你爭我奪。那些自以為聰明的權謀家,為了功名利祿不擇手段,最終卻往往落得身敗名裂的下場。
有一天,年輕的孔子專程從魯國趕到洛陽,向老子請教禮制。兩位圣人的會面,成為中國思想史上的一段佳話。孔子問禮,老子卻淡淡一笑,說了一番意味深長的話。
"你所推崇的那些古之圣賢,骨頭都已經(jīng)朽爛了,只有他們的言語還在流傳。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我聽說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你身上的驕氣和欲望太多,姿態(tài)和志向也太過張揚,這些對你自身都沒有好處。我能告訴你的,就這些了。"
孔子聽完,如遭雷擊?;氐紧攪螅麑Φ茏觽冋f:"鳥,我知道它能飛;魚,我知道它能游;獸,我知道它能跑。能跑的可以用網(wǎng)捕捉,能游的可以用釣鉤釣到,能飛的可以用箭射下。至于龍,我就不知道該怎么辦了,它乘風云而上天。我今天見到的老子,大概就像龍一樣吧!"
老子所說的"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正是水的品性的體現(xiàn)。水不居高而趨下,不顯山而潤物,這才是真正的大智慧。
春秋時期,齊國有位名叫田穰苴的將軍。他本是田氏家族的庶子,地位卑微,卻被齊景公拜為大將,統(tǒng)領三軍抗擊晉、燕兩國的入侵。
田穰苴深諳水之道。他初到軍中時,齊景公派來監(jiān)軍的寵臣莊賈目中無人,故意遲到。田穰苴按照軍法將莊賈斬首示眾。這一舉動震驚全軍,也傳到了齊景公耳中。景公大怒,派人來責問。
田穰苴卻說:"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軍法如山,違令者死,這是保全軍隊、報效國家的根本。"他像水一樣,看似柔順,實則堅韌,在原則問題上毫不退讓。
隨后,田穰苴整頓軍紀,身先士卒,與士兵同甘共苦。行軍時他不乘車馬,親自背負行裝;宿營時他不搭帳篷,與士兵同臥露天。他就像水一樣,處于最低處,卻能凝聚人心。
出征前,田穰苴問士兵:"你們家中可有困難?"有士兵說:"老母親病重,無人照料。"田穰苴立即派人送去糧食和錢財。有士兵說:"妻子在家獨自耕種,十分辛苦。"田穰苴便派人去幫忙耕種。他像水滋養(yǎng)萬物一樣,照顧每一個士兵,從不求回報。
這支軍隊在田穰苴的帶領下,士氣高漲。出征時,齊國百姓簞食壺漿,夾道歡送。面對晉、燕聯(lián)軍,田穰苴運籌帷幄,以少勝多,大獲全勝。
![]()
晉、燕兩國震驚之余,派使者來講和。田穰苴卻淡然處之,他說:"兩位國君欺負我們齊國無人,興兵來犯。我不過是奉命抗擊入侵者,守護國土罷了。戰(zhàn)爭的勝負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讓天下知道,齊國不可欺。"
這番話傳出去,天下諸侯都對齊國刮目相看。田穰苴就像水一樣,"利萬物而不爭",他打勝仗不是為了爭功奪利,而是為了國家安寧。班師回朝后,他主動交出兵權,回到家中閉門謝客,不再過問政事。
齊景公想重賞他,他卻推辭說:"打仗是士兵們浴血奮戰(zhàn)的功勞,我不過是做了分內(nèi)之事。"景公堅持要封賞,田穰苴說:"若一定要賞,就請將賞賜分給那些戰(zhàn)死沙場的士兵家屬吧。"
這種品格,正是老子所說的"水善利萬物而不爭"的體現(xiàn)。水滋養(yǎng)萬物,從不索取,不求回報,更不與萬物爭高下。
老子在《道德經(jīng)》中還寫道:"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水看似柔弱,實則剛強。它不與石頭硬碰硬,卻能日復一日地沖刷,最終將頑石磨成鵝卵石。
戰(zhàn)國時期,有個叫孫叔敖的人,他擔任楚國令尹期間,治理有方,深得民心。有人問他治理國家的秘訣,孫叔敖說了一個故事。
小時候,孫叔敖在野外玩耍,看見一條兩頭蛇。當?shù)貍髡f,見到兩頭蛇的人會死。小孫叔敖想:"我看見了這條蛇,肯定活不成了??晌宜懒瞬灰o,如果別人也看見它怎么辦?"
他咬咬牙,把蛇打死,埋在地下。回到家里,他悶悶不樂。母親問他怎么了,他說:"我看見了兩頭蛇,聽說看見這種蛇的人會死。"
母親聽完,卻笑著說:"孩子,你把蛇埋了嗎?"孫叔敖點點頭。母親說:"你為了不讓別人遇到危險而埋掉了蛇,這是積德行善。天地有德者必佑之,你不會有事的。"
果然,孫叔敖不僅平安無事,后來還成為楚國的令尹。他治理國家時,就像水一樣,始終把百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修渠引水,興修水利,讓楚國變得富庶強大。
孫叔敖從不居功自傲,他說:"我做的這些事,就像水流過大地一樣,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他為楚國立下汗馬功勞,卻從不爭奪權位,不貪戀財富。
有一次,楚王要賞賜他一大片封地。孫叔敖推辭說:"我不需要封地。"楚王堅持要賞,孫叔敖說:"如果一定要賞,就給我最貧瘠的寢丘吧。"
大臣們都不理解,寢丘地處偏遠,土地貧瘠,要這塊地有什么用?孫叔敖卻淡淡一笑,沒有解釋。
后來大家才明白,孫叔敖之所以選擇貧瘠之地,是因為這樣的地方不會引起他人的覬覦,子孫后代可以長久地保有它。這就是水的智慧——不居高位,反而能長久。
老子在《道德經(jīng)》中說:"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江海為什么能成為百川匯聚之地?正是因為它處于最低的位置。
這個道理看似簡單,做起來卻很難。人都有爭強好勝的心,都想往高處爬,都想出人頭地??衫献痈嬖V我們,真正的智者,要學會"處下"。
春秋時期,晉國有個叫荀息的大夫。晉獻公想立驪姬的兒子奚齊為太子,這引起了朝中大亂。太子申生被迫自殺,公子重耳和夷吾出逃。
荀息知道這件事不對,卻沒有直接反對。他像水一樣,順勢而為。表面上他輔佐奚齊,暗地里卻保護著公子們的性命,為他們的出逃創(chuàng)造機會。
晉獻公死后,奚齊被殺。荀息又立驪姬的另一個兒子卓子為君,卓子也很快被殺。群臣想讓荀息去迎接公子重耳回國繼位。
荀息卻說:"我答應過先君要保護好他的兒子,現(xiàn)在他的兒子都死了,我也該去見先君了。"說完,他自刎而死。
有人說荀息愚忠,可他的死卻感動了天下。他像水一樣,柔順地接受命運的安排,卻始終堅守自己的原則。他不爭不搶,不求功名,只是默默地做好自己該做的事。
這就是老子所說的"不爭"。不爭,不是軟弱,不是退縮,而是一種更高的智慧。水不爭高下,卻能容納百川;水不爭鋒利,卻能穿石破巖。
老子還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水停留在眾人厭惡的低洼之地,正是這個特點,讓它接近于"道"。
這里的"眾人之所惡",指的是那些低下、骯臟、不起眼的地方。水不嫌棄這些地方,反而甘愿停留在那里,滋養(yǎng)著那里的生命。
老子用"水"來比喻"上善",這八個字背后,究竟隱藏著怎樣的天機?
![]()
水有七德,這七種品性,正是老子道出的處世大智慧。
千百年來,無數(shù)修道之人參悟這七德,卻鮮有人能真正做到。
這七德是什么?它們?nèi)绾沃笇覀兊娜松?/strong>
在《道德經(jīng)》五千言中,老子反復提到水,有人統(tǒng)計過,"水"字在書中出現(xiàn)了不下十次。
老子為何對水情有獨鐘?水的七種品性,又與"道"有什么關系?
要理解這些,我們需要更深入地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