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chuàng)作聲明:本文為虛構(gòu)創(chuàng)作,請勿與現(xiàn)實關(guān)聯(lián)
觀世音菩薩,這位"尋聲救苦"的大慈大悲者,千百年來被無數(shù)信眾虔誠禮拜。
可世間多少人日日焚香,歲歲供養(yǎng),卻始終感覺菩薩遙不可及?
多少人在困厄之時苦苦哀求,卻似乎得不到絲毫回應?
《法華經(jīng)·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中說:"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
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
![]()
既然經(jīng)文如此明示,為何現(xiàn)實中許多虔誠的信眾卻感應不到菩薩的慈悲?
其實,真正能讓觀音菩薩感應的,從來不是外在的形式,而是內(nèi)在的那顆心。這個秘密,早在一千多年前,就被一位高僧通過一段奇妙的因緣道破了。
唐朝貞觀年間,終南山有位叫道宣的律師,持戒精嚴,德高望重。他住持的凈業(yè)寺香火鼎盛,四方信眾絡繹不絕。
這一年夏日,一位婦人帶著十歲的兒子來到凈業(yè)寺。她在觀音殿前長跪不起,額頭磕得血跡斑斑,嘴里反復念著:"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求您救救我的孩子......"
原來這婦人丈夫早亡,獨自撫養(yǎng)兒子??删驮诎朐虑?孩子突然病倒,高燒不退,請了好幾位郎中都束手無策。她傾盡家財,只為能在菩薩面前多上幾炷香,多添些香油錢。
她聽人說,只要供養(yǎng)夠多,心夠虔誠,菩薩一定會顯靈。于是她把最后一點積蓄全部拿出來,買了最好的檀香,最貴的供果,日夜不停地跪在菩薩面前祈求。
道宣律師見了,心中不忍,上前問道:"這位居士,你在此跪了多久了?"
婦人抬起頭,滿臉淚痕:"大師,我已經(jīng)跪了七天七夜了。可菩薩為何還不顯靈?難道是我供養(yǎng)得還不夠多?"
道宣律師輕嘆一聲:"居士,你可知觀音菩薩的名號是什么意思?"
婦人愣住了:"菩薩的名號?不就是叫觀世音菩薩嗎?"
"觀世音,觀世音。"道宣律師緩緩說道,"這三個字,便是菩薩感應眾生的秘密??上廊硕嗖唤馄湟?只知道燒香磕頭,卻不知道真正的感應之道。"
這時,寺中又來了一位商人,穿著綾羅綢緞,身后跟著幾個仆人,抬著大箱小箱的供品。商人在觀音像前擺開陣仗,金銀器皿,珠寶綢緞,堆了滿滿一桌。
他大聲說道:"觀音菩薩在上,弟子今日帶來黃金百兩,綢緞百匹,懇請菩薩保佑弟子生意興隆,財源廣進!"說完,便叫仆人將供品一一擺好,拜了三拜,起身就走。
婦人看著商人的背影,眼神中滿是羨慕和絕望:"大師您看,那位施主供養(yǎng)了這么多金銀財寶,菩薩一定會先應他的愿。我一個寡婦,拿不出這么多東西,菩薩怎么會聽我的祈求呢?"
道宣律師搖頭嘆息:"你錯了,大錯特錯。那位商人雖然供養(yǎng)豐厚,可他心中所求,不過是世間名利。而你雖然家貧,卻是為了救子性命,這份心比他的金銀更重。但可惜,你們兩個人,都沒有真正明白觀音菩薩感應的道理。"
婦人急切地問:"那到底該怎么做,菩薩才能聽到我的祈求?"
道宣律師指著大殿上的觀音像說:"你看這尊菩薩像,手持凈瓶楊枝,目光慈悲,垂視眾生。可你知道菩薩為何叫'觀世音'嗎?不是'救世音',不是'應世音',而是'觀'世音。"
"'觀'字,是靜靜地觀照,不帶分別,不起執(zhí)著。菩薩觀的,不是你磕了多少個頭,不是你供養(yǎng)了多少財物,而是你內(nèi)心真實的念頭。"
婦人聽得似懂非懂,道宣律師繼續(xù)說:"你念菩薩名號的時候,心里在想什么?"
![]()
婦人老實答道:"我想著菩薩快點顯靈,快點讓我兒子的病好起來。有時候念著念著,又想起兒子病成那樣,心里就著急得不行,越念越亂......"
"這就是問題所在了。"道宣律師說,"你雖然嘴里念著菩薩,可心里全是妄想、執(zhí)著、恐懼、焦慮。這樣的心,就像一潭渾濁的水,菩薩的慈悲就像天上的月亮,月亮再圓再亮,也照不進渾水里。"
就在這時,寺外傳來一陣腳步聲,進來一個年輕的樵夫,衣衫襤褸,肩上還扛著一捆柴。他走到觀音像前,放下柴擔,雙手合十,靜靜地站了片刻,然后深深一拜,起身便要走。
道宣律師叫住他:"這位施主,你不上香嗎?"
樵夫憨厚地笑了:"大師,小人窮得連飯都吃不飽,哪有錢買香燭?只是路過寶剎,見到菩薩像,心里歡喜,進來拜一拜。"
"那你拜菩薩,求什么?"道宣律師問。
樵夫想了想說:"也沒求什么。就是看到菩薩像,心里覺得安穩(wěn),想著菩薩大慈大悲,救苦救難,我們這些苦命人,能生在有菩薩的世間,也是福氣。拜一拜,感恩一下。"
說完,樵夫又拜了一拜,挑起柴擔走了。
道宣律師轉(zhuǎn)頭對婦人說:"你看到了嗎?這位樵夫,沒有上香,沒有供養(yǎng),沒有祈求,可他才是真正與菩薩相應的人。"
婦人不解:"可他什么都沒求,菩薩怎么會幫他?"
"正是無所求,才是真正的相應。"道宣律師說,"你看他剛才那一拜,心里沒有雜念,沒有算計,只有單純的感恩和歡喜。這樣的心,就像一面明鏡,能夠映照出菩薩的慈悲。而你的心,充滿了恐懼、焦慮、執(zhí)著,就像一面布滿灰塵的鏡子,菩薩的光照不進來。"
道宣律師看出她的困惑,便說:"我給你講個故事。很久以前,有一個國家遭遇大旱,三年顆粒無收。國王召集全國的高僧大德,設壇祈雨,又派人到各地寺廟供養(yǎng)香火,求觀音菩薩降雨??墒钦垓v了幾個月,天上連一片云都沒有。"
"就在舉國絕望的時候,有個農(nóng)夫,帶著病重的老母親逃荒,路過一座破廟。廟里有尊觀音菩薩的泥像,積滿了灰塵。農(nóng)夫見了,心中不忍,便對老母親說:'娘,您先歇會兒,我去給菩薩擦擦灰塵。'"
"他找來一塊破布,蘸了點水,仔細地把菩薩像擦拭干凈。擦的時候,心里沒有想著求雨,沒有想著求菩薩救命,只是單純地覺得:'菩薩像這么臟,太可憐了,我?guī)推兴_擦干凈吧。'"
"擦完后,農(nóng)夫看著煥然一新的菩薩像,露出欣慰的笑容,然后背起老母親繼續(xù)趕路。就在他走出破廟不到十里地,天空忽然烏云密布,雷聲大作,傾盆大雨從天而降!這場雨,整整下了三天三夜,解救了整個國家的旱災。"
"國王得知此事,專門派人去尋那個農(nóng)夫,想要重重封賞他??赊r(nóng)夫說:'我什么都沒做啊,只是看菩薩像臟了,隨手擦擦而已。'"
"一位老禪師聽說了這事,便對國王說:'陛下,您雖然供養(yǎng)豐厚,祈禱虔誠,可您心里想的是什么?是自己的江山社稷,是自己的功德名聲。而那個農(nóng)夫,擦拭菩薩像的時候,心里沒有一絲雜念,只有一份純粹的恭敬和慈悲。這樣的心,才是真正的'觀'。當人能用這樣的心去觀照世界的時候,就與菩薩的心相應了,感應自然而生。'"
道宣律師講完這個故事,問婦人:"你明白了嗎?"
婦人眼中閃過一絲明悟,卻還是說:"可大師,我現(xiàn)在心亂如麻,怎么能做到那個農(nóng)夫那樣心無雜念呢?我一想到兒子的病,心就靜不下來......"
道宣律師點點頭,說:"你這個問題問得好。這正是我要告訴你的關(guān)鍵所在。"
他讓婦人坐下,緩緩說道:"觀音菩薩感應眾生,靠的不是你能不能做到完全心無雜念,而是你能不能轉(zhuǎn)變自己對待這些雜念的態(tài)度。
![]()
這其中,有一個秘訣,是觀音菩薩當年修行時證悟的心法。"
婦人急切地看著道宣律師,等待著他揭示這個秘訣。
道宣律師看著遠方,長嘆一聲:"這個心法,說起來簡單,可真正理解透徹的人,千百人中難得一二。
當年玄奘法師曾講過一段觀音菩薩的修行經(jīng)歷,其中提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