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chuàng)作聲明:本文為虛構創(chuàng)作,請勿與現(xiàn)實關聯(lián)
本文資料來源:《太上感應篇》《玉歷寶鈔》《夷堅志》《閱微草堂筆記》
圖片均源自網(wǎng)絡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刪除。
本文純屬虛構,不傳播封建迷信,請讀者朋友保持理性閱讀。
說起判官,世人皆知其為陰司要職,掌管生死簿,記錄人間善惡功過。可很少有人曉得,判官除了在陰間司職,偶爾也會托夢于陽世之人,傳遞天機、點化迷途。
《太上感應篇》有云:"禍福無門,惟人自召。"這話說的就是,人的吉兇禍福并非天定,而是由自己的行為感召而來??墒廊送碓诰种胁蛔灾鹊酱蟮溑R頭才追悔莫及。正因如此,冥府慈悲,偶爾會派遣判官托夢示警,給人一個改過自新的機會。
道教典籍《玉歷寶鈔》中記載,判官托夢并非隨意而為,必是此人陽壽未盡,尚有轉機,且其人本性未泯,值得點化。夢中所言,句句都是天機,關乎此人往后的命運走向。聽懂了、記住了、做到了,自然能逢兇化吉、轉禍為福;若是充耳不聞、夢醒即忘,那便是自己斷了生路。
那么,判官托夢時,到底會說些什么話呢?這些話背后,又藏著怎樣的玄機呢?
![]()
要說清楚這個道理,還得從明朝萬歷年間的一樁奇事說起。
浙江紹興府有個姓沈的書生,名叫沈啟文。此人自幼聰慧,讀書過目不忘,十五歲便中了秀才。按理說,以他的才學,考個舉人、進士都不在話下,可偏偏屢試不中,連考了十年都是名落孫山。
沈啟文起初還能保持平和的心態(tài),可時間一長,心里難免生出怨氣來。他覺得自己才華橫溢,之所以考不上,必定是主考官有眼無珠,或是有人從中作梗。漸漸的,這怨氣越積越深,他開始怨天尤人,性情也變得乖戾起來。
到了三十歲那年,沈啟文徹底心灰意冷。他放棄了科舉,在城中開了間私塾,靠教書糊口??蛇@書教得也不用心,學生問他問題,他不是敷衍了事,就是惡言相向。有一回,一個學生因為背不出書,他竟然用戒尺把孩子的手打腫了。學生家長來理論,他非但不認錯,反而破口大罵,說現(xiàn)在的人不尊師重道。
這事兒一傳開,學生紛紛退學,私塾也就黃了。沈啟文沒了收入,只能去給大戶人家做賬房先生??伤@人心術不正,見主家家大業(yè)大,就動了歪心思。他開始在賬目上做手腳,貪污主家的銀兩。起初只是小打小鬧,后來膽子越來越大,前前后后貪了有五六百兩銀子。
主家雖然有錢,可也不是傻子。時間一長,賬目對不上,查來查去就查到了沈啟文頭上。主家當時沒有聲張,暗地里找了官府的人,準備人贓并獲。
就在被抓的前一天晚上,沈啟文做了個夢。
夢里,他站在一座巍峨的大殿前。殿門緊閉,門口站著兩個高大的衙役,手持長戟,面目威嚴。沈啟文正不知所措,忽聽殿門"吱呀"一聲打開,一個穿著青袍、戴著方巾的人走了出來。
這人看上去約莫四十來歲,面容方正,眉宇間透著一股不怒自威的氣勢。他手中拿著一本厚厚的冊子,正是傳說中的生死簿。
沈啟文一見這情形,心里咯噔一下,暗道:"這莫不是陰司判官?難道我要死了不成?"
他正要開口求饒,那判官卻擺了擺手,用平淡的語氣說道:"沈啟文,你陽壽未盡,本不該到此。只因你這些年所作所為,已然積下大惡,若不及時回頭,三日之后必有牢獄之災,十年之內必遭橫死。我奉上天之命,特來托夢示警,傳你三句話,務必牢記。"
沈啟文聽了,冷汗直冒,連忙跪倒在地,說:"請判官大人明示,學生定當銘記于心!"
判官點了點頭,緩緩說道:"第一句——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
說完這句,判官停頓了一下,看著沈啟文,仿佛在等他理解。沈啟文雖然聽明白了字面意思,可心里還是有些不以為然。他想:"這話不就是勸人行善嗎?可我這輩子也沒做什么十惡不赦的大壞事啊,頂多就是貪了點小財,至于說什么橫死嗎?"
判官似乎看透了他的心思,搖了搖頭,又說了第二句:"陽壽未盡當惜福,一念之差萬劫深。"
這句話說完,判官的表情變得嚴肅起來。他翻開手中的生死簿,指著上面的一行字給沈啟文看。沈啟文湊近一看,只見上面密密麻麻地記錄著他這三十年來的所有行為,從小時候偷看鄰家女孩洗澡,到長大后因考不上功名而怨天尤人,再到教書時打罵學生、做賬房時貪污銀兩,巨細無遺,一筆一劃都清清楚楚。
沈啟文看了,臉色煞白。他這才意識到,原來自己這些年做的事,天上地下都記著賬呢。
就在他驚恐萬分的時候,判官合上了生死簿,說出了第三句話:"心念一轉天地寬,回頭是岸莫遲疑。"
說完這三句話,判官長嘆一聲,道:"這三句話,是上天給你最后的機會。你若能真正領悟,痛改前非,尚有一線生機;你若執(zhí)迷不悟,繼續(xù)作惡,三日之后必入囹圄,十年之內必遭天譴。去吧,好自為之。"
話音剛落,沈啟文只覺得眼前一黑,猛然驚醒過來。他睜開眼睛,發(fā)現(xiàn)自己正躺在床上,窗外天色微明,正是黎明時分。
沈啟文坐起身來,額頭上全是冷汗。他仔細回想夢中的情景,那三句話清清楚楚地印在腦海中,仿佛刻在石頭上一般,怎么也忘不掉。
![]()
"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 "陽壽未盡當惜福,一念之差萬劫深。" "心念一轉天地寬,回頭是岸莫遲疑。"
他念叨著這三句話,心里五味雜陳。一方面,他覺得這不過是個夢,不必當真;可另一方面,那夢境又是如此真實,判官的面容、生死簿上的記載,都歷歷在目,讓他不得不信。
就在他猶豫不決的時候,門外突然傳來急促的敲門聲。沈啟文打開門一看,是私塾時教過的一個學生的父親,姓王的老先生。
王老先生一見沈啟文,也顧不得客套,急匆匆地說:"沈先生,我有緊要的事要跟你說。昨天我在縣衙辦事,無意中聽到你東家已經報了官,說你貪污賬目,官府打算今天就來抓你。我念在師生一場的份上,特來報個信,你趕緊收拾收拾,能走就走吧!"
沈啟文聽了,腦子里嗡的一聲。他想起判官說的"三日之后必有牢獄之災",這才過了一夜,就已經應驗了一半。他站在原地,渾身發(fā)抖,一句話也說不出來。
王老先生見他這副樣子,以為他是嚇傻了,嘆了口氣說:"沈先生,我也只能幫到這里了。你自己多保重吧。"說完,匆匆離去。
沈啟文關上門,一屁股坐在地上。他腦子里亂成一團,不知道該怎么辦才好。逃?能逃到哪里去?大明朝天下之大,哪里不是皇帝的地盤?不逃?那就要坐牢,說不定還要殺頭。
就在他走投無路的時候,忽然想起了判官說的第三句話:"心念一轉天地寬,回頭是岸莫遲疑。"
他愣了一會兒,突然明白過來。判官既然說他"陽壽未盡",又說"回頭是岸",那就說明他還有救。關鍵不在于逃不逃,而在于他愿不愿意真心悔改。
想到這里,沈啟文咬了咬牙,做了一個決定。他沒有逃走,而是收拾了一下,主動去了縣衙,向官府自首。
縣衙的官老爺一見沈啟文主動送上門來,倒是有些意外。按說,這種事情都是抓都抓不住,哪有主動來認罪的?沈啟文跪在堂上,老老實實地交代了自己貪污的經過,并表示愿意傾家蕩產,把銀子全部歸還東家。
縣官問他:"你為何不逃?明知道我們要抓你,你還敢來自首?"
沈啟文就把昨晚夢見判官的事一五一十地說了出來,還把那三句話重復了一遍。他說:"大人,小人知罪了。我這些年做了太多錯事,本該受到懲罰??膳泄俅笕舜缺o了我一個改過的機會。我若是再逃避,那就真的無藥可救了。"
縣官聽了,沉默了片刻,說:"你既然知錯能改,倒也難得。不過,你貪污是事實,該罰還是要罰。"最后,念在沈啟文主動自首、態(tài)度誠懇的份上,縣官從輕發(fā)落,判他歸還全部贓款,再杖責三十,以示懲戒。
沈啟文咬著牙挨了三十大板,雖然皮肉之苦不輕,可心里反而輕松了。他把家里所有的積蓄都拿出來,還給了東家。東家見他如此誠懇,也不再追究,還說:"你既然能痛改前非,我也不為難你了。不過你這人品有問題,我是不敢再用了。你自己好好想想,以后該怎么做人吧。"
沈啟文離開東家,身無分文,卻覺得從未有過的輕松。他回到家中,關起門來,把這些年的所作所為仔細回想了一遍。他這才發(fā)現(xiàn),自己這三十年,真的做錯了太多事。
從考不上功名開始怨天尤人,到教書時打罵學生,再到做賬房時貪污銀兩,每一件事都是錯的。而這些錯誤,都源于一個根源——他的心術不正。
他以為自己才華橫溢,理應高中;可從來沒想過,考試考的不只是才學,還有德行。他以為教書是委屈了自己,所以對學生沒有耐心;可從來沒想過,既然做了老師,就該對學生負責。他以為東家家大業(yè)大,貪點小錢不算什么;可從來沒想過,貪污就是偷盜,是違法犯罪。
想到這里,沈啟文恍然大悟。他終于明白了判官那三句話的真正含義。
"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這句話是在告訴他,他這些年做的惡事,早晚要受到報應。他以為自己做的都是小事,可積少成多,最終會釀成大禍。
"陽壽未盡當惜福,一念之差萬劫深。"這句話是在警告他,他本來還有福報,可一旦走錯了路,就會一步錯、步步錯,最終萬劫不復。
"心念一轉天地寬,回頭是岸莫遲疑。"這句話則是在給他指明方向——只要他愿意改變,永遠都不算晚。
明白了這些道理之后,沈啟文決心重新做人。他雖然身無分文,可還有一身的學問。他重新在城中開了間私塾,這一次,他認認真真地教書,對每個學生都充滿耐心。他還立下規(guī)矩,貧寒學生可以免費來聽課,絕不收他們一文錢。
起初,因為他之前的名聲不好,來學的人不多??蓵r間一長,學生們發(fā)現(xiàn)沈先生真的變了,不僅教學認真,而且為人和善,口碑漸漸好了起來。學生越來越多,私塾也越辦越大。
三年之后,沈啟文的私塾已經成了紹興府最有名的學堂。他教出來的學生,有好幾個都考上了舉人。而他自己,也在這三年里完成了人生的蛻變。
可故事到這里,還沒有結束。
就在沈啟文重新做人的第五個年頭,他又做了一個夢。
夢里,還是那座巍峨的大殿,還是那個穿青袍的判官。不過這一次,判官臉上帶著笑容,不像上次那么嚴肅了。
判官對他說:"沈啟文,你這五年做得不錯。你不僅改過自新,還積德行善,教了不少好學生。你這一轉念,不僅救了自己,還造福了他人。"
沈啟文連忙行禮,說:"多謝判官大人當年點化之恩,若非大人托夢相告,學生早已身陷囹圄,萬劫不復了。"
判官擺了擺手,說:"我當年托夢,只是傳達天意。能不能改,還是要看你自己。你做得好,那是你自己的造化。"
說到這里,判官頓了頓,又說道:"不過,你可知道,當年我為何要特意托夢給你?你可知道,那三句話背后,還有更深的含義嗎?"
![]()
沈啟文聽了,心頭一動。他雖然這五年來一直在踐行那三句話,可總覺得還有些東西沒有完全領悟。他恭敬地說:"請判官大人明示。"
判官微微一笑,說:"你想知道答案,那就要看你的造化了。這三句話,說淺了是勸人向善,說深了卻是..."
說到這里,判官突然停住了,不再往下說。沈啟文正要追問,判官卻搖頭道:"天機不可泄露太多。剩下的,你自己去悟吧。"
話音剛落,沈啟文又是一驚而醒。
他坐起身來,反復琢磨判官最后那句話——"這三句話,說淺了是勸人向善,說深了卻是..."
說深了,到底是什么意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