懸疑題材,一向是華語片難解的題。
這不,又有苦吃了。
迎著千呼萬喚,一步噱頭奇大的網(wǎng)飛臺劇轟轟烈烈上線。
一眼看去,大事很妙。
驚悚懸疑主題,集齊舒淇、李心潔兩季《見鬼》女主。
仍可見賈靜雯、鐘欣凌等熟臉,影后視后大集結。
![]()
年輕一輩還是拿了大獎、年僅24歲未來可期的林廷憶。
陣容不可謂不豪華。
熱門要素——受虐少女、復仇母親、回魂巫術、電詐園區(qū)、殺豬盤、臺式邪教皆囊括劇中。
這意味著什么呢?
觀眾終于吃上一口好飯了?
可惜。
只意味著“拼好劇”文化正式入侵臺劇。
![]()
![]()
故事開始于一場全民關注的死刑。
被執(zhí)行者名叫張士凱,曾是班佧(虛構地名)電詐園區(qū)的一個頭目。
觀看執(zhí)行死刑的房間中,除其親屬,另有兩位母親——
汪慧君(舒淇 飾)與趙靜(李心潔 飾)。
她們的女兒是同窗好友,也同為園區(qū)受害者:
汪女真真墜樓成植物人,趙女欣怡早被虐待致死。
理論上,于二位母親而言,這場死刑本該是一個大快人心的時刻。
畢竟,為了讓張士凱被繩之以法,汪趙二人已奔走了多年。
但這一刻來臨時,兩位母親龐大的恨意,卻突然踏了空——
張士凱死的很快,問題也在這里。
十字架般的行刑臺上,藥物注射,幕簾垂下。
全程不過五秒,罪大惡極的死囚連掙扎都沒有,睡過去一般安詳。
他死得太快了。
![]()
自事發(fā)以來,汪慧君數(shù)年如一日地照料者植物人女兒真真。
為了生活費,她忍受著出軌成性的渣男老公,常年在泰國臺灣兩地跑,徹夜為真真做直播募捐。
趙靜則回憶起女兒欣怡被發(fā)現(xiàn)時的樣子。
她被關在籠子內,體無完膚,身上布滿電擊傷、異物撞傷、鞭打傷,下體撕裂,足可想生前遭受怎樣的虐待。
![]()
生者有在世的難處,死者有亡命的不甘。
反觀張士凱一家——
他自己落得安樂死一般的結局。
母親與妹妹,一如既往揮金如土。
上一秒在鏡頭前鱷魚落淚,下一秒高奢店快樂購物。
![]()
受害者難以獲得應有賠償,因財產(chǎn)早已被轉移。
種種對比下,汪慧君憤慨:死刑竟像一個獎賞。
于是,全片最高概念設定啟動:
還魂。
有一位東南亞神女,可為死去的人還魂七日——
曾經(jīng),趙靜希望能復活女兒做最后告別,因其死無全尸而未如愿。
如今,死刑仁慈,給了張士凱一個全尸。
于是兩個瘋狂的“致命母親”上線,計劃復活張士凱。
讓他如那些被監(jiān)禁、被折磨的女孩們一樣,被生不如死的絕望所戲耍。
為達目的,先是搞錢:
收集證據(jù),分別從渣男老公與人渣上司處要挾到一筆巨款作為計劃資金。
接著搞人:
買通相熟的警察盜竊尸體,偽造骨灰。
環(huán)環(huán)相扣,竟也成功將張士凱的尸送上了回魂臺。
![]()
放別的劇要演上幾季的故事,在這只是個開篇。
七日復活期開始,一出狀似精彩的回魂計,仿佛就要拉開大幕。
但很快,不對勁的氣息伴著劇情傳來。
觀眾后知后覺——
不好了,導演拉的好像不是大幕。
![]()
復活后第三分鐘,高開低走已成定局。
起初兩位母親受憤怒驅使,照著欣怡的尸檢報告,一比一送還張士凱所有虐待。
![]()
![]()
但當張士凱被電擊到昏厥,爽了不到三分鐘的她們,突然害怕真把人弄死了。
![]()
于是“以牙還牙”暫停,改為施救。
方案正到發(fā)邪,離奇透頂——“叫救護車”。
![]()
四字一出,滿屏問號。
不論這回魂之事多見不得光、“已死之人”多容易穿幫。
單論眼下的私刑局面,當真不怕被好心人報警嗎?
再多看一眼,人竟然還是直接從充滿刑具的犯罪基地直接拉走的。
![]()
夢到哪出演哪出。
主角智商下線,張士凱也全自動攪局。
在救護車上鯉魚打挺,拖著一身的刺傷、砍傷、貫穿傷、電擊傷,奔馳在東南亞堵得水泄不通的大馬路上,躲避著來自警方、醫(yī)生以及主角二人的追擊。

成功以一敵四五六七,收拾掉一群訓練有素的警察,甚至在被汽車撞飛后繼續(xù)狂奔。
最后又被主角抓回囚禁,一切回到原點。
放棄了智商換來的這段,到底在燃什么?燃的是一個視覺效果——為了張士凱逃逸的刺激,為了追逐的“大片感”。
劇已至此,再遲鈍的觀眾心里也有把稱了。
東南亞+懸疑+流行題材+0邏輯,這是陳家羈絆覺醒,思誠附體了。
如此降智的反轉,并不是孤例。
比如:
起初主角團怕偷尸復活一事敗露,報警抓走鄰居阿彭——制造出隔壁無人的空間。
劇集過半,阿彭突然歸來,并發(fā)現(xiàn)張士凱,抓汪慧君個現(xiàn)行。
![]()
下一秒,緊張刺激的BGM渲染中,他一步步逼近,卻突如其來給了張士凱一腳。
![]()
然后一個大閃回,昭示:
原來,阿彭也與張士凱有仇,他是復活計劃中的一員。
連被警察抓走這一步,都是他與趙靜一起策劃的,為的是進監(jiān)獄探消息。
再比如:
先一個反轉鋪墊——原來惡人張士凱竟是一個絕世好哥,其所做一切都是為了在病態(tài)養(yǎng)母的手中保護妹妹,讓妹妹有一個干凈的人生。
緊接著,妹妹驅車前去救哥。
本以為是兄妹情深,結果立刻又一個反轉——
營救成功后,妹妹突然對張士凱拔槍相向。
告訴他“只有你死了,我才能真的干凈”。
![]()
硬要上演一出農(nóng)夫與蛇之蛇先救農(nóng)夫再殺之版。
更天才的是,哥在副駕時她不拔槍,車停時她不說話,偏偏張士凱手握方向盤時,妹要取人性命了。

最后因擾亂駕駛員出車禍,妹自己被撞死了。
這些個反轉,你也不能說它不是反轉。
但比起恍然大悟,只讓人無語到有些生氣甚至發(fā)笑。
不怪社長嚴格。
實在是處處踩著“反轉”的大忌——把觀眾當傻子。
換句話說,不靠劇作本身,靠的是刻意給出不符合劇情邏輯的虛假信息,來詐騙觀眾。
隨著反轉,一個一個信息接連拋出,靠著眼花繚亂的元素和新的懸疑點刺激,讓人忘了上一段在講什么。
故事從復仇私刑、設計謀財,到挖掘女孩們的園區(qū)真相、找尋臥底。
回憶中女孩們被挑撥得互相陷害,當下時間線里,兩位母親也呈現(xiàn)出死仇般的糾葛。
想進來看“致命母親”的,卻莫名其妙看起了狼人殺。
![]()
降智反轉,也不是《回魂計》一個作品的問題,而是國產(chǎn)懸疑通病。
一定程度上,是可以理解導演的意圖的,九轉大腸一樣的劇情,為的是展現(xiàn)局中人的眾生相。
所有閃到腰的反轉情節(jié),都指向人物的不同面向——
看似為女兒奮不顧身的母親,也有自己的盤算和隱憂。
而被處死的大反派張士凱,也活在另一種無力抵抗的水深火熱之中。
![]()
陳正道在拼好劇里真正想做的,興許是人性懸疑。
只不過,好的反轉增加人物厚度,壞的反轉扯壞人物設定。
《回魂計》顯然只做到了后者。
刻畫人性選擇“面多加水,水多加面”的粗糙展示手法,灰度沒調出,人物邏輯先爛成泥。
所以不免遺憾、可惜。
以“正義擔當”趙靜為例。
![]()
劇中用往事展現(xiàn)幾位母親差異:
面對老師對女兒的不當體罰,精致利己派認為小事化了,圓滑派觀望,唯獨趙靜全力支持女兒反抗,堅持處罰老師。
![]()
而女兒輩間也有著母親的痕跡,或多或少影響了她們在電詐園區(qū)的結局。
![]()
![]()
這種正義衛(wèi)道士本有許多層次可挖,劇集卻選最粗淺方式:
先畫白——展示趙為女復仇的奮不顧身;
再畫黑——為求真相心智迷失,三言兩語被挑撥,懷疑自己女兒是被汪慧君女兒真真騙去的園區(qū),
于是劫走植物人真真,幾欲殺之再復活問真相。
這一段莫名其妙的反轉內訌,看得讓人生理不適。
很難想象,一個信奉“對就是對錯就是錯”的人,會以綁架謀殺他人女兒的方式,去換取真相。
如此處理,一是想以“勇者的魯莽”“愛女的決心”豐富形象。
二則為增添反轉的刺激——烘托最后汪趙二人選擇信任,攜手大boss的弧光。
卻因拿捏不準尺度,崩壞人物根基。
這或許是本片所有荒唐表象底下,最核心的問題:
想做人性懸疑,卻完全不通人性。

最后倆人又在觀眾不知道的地方和好了
再說了,那些可笑的刺激感到底有什么必要呢?
看看它們把整部劇引向了怎樣的方向吧。
為了追求一種“知人知面不知心”的哇塞反轉感。
各有弱點卻總歸是受害者的母親女兒們,為了完成“反轉”,成了一個又一個愚蠢的心機怪。
真正的施虐者張士凱,在喜劇的bgm之下,在無數(shù)“原來是被收養(yǎng)的可憐孩子”“原來做這一切都是為了妹妹”的反轉中,在黑暗里完成了自我救贖。

一部以致命母親為基調的影片,最后贏得觀眾拍手喝彩高潮,是來自反派弒養(yǎng)母、殺邪教的“士凱除三害”。
這不是藝術自由之爭。
而是,你可以拍致命母親,也可以拍《周處除三害》,但不能什么都想要,卻沒那個金剛鉆。
說實話,作為觀眾,感覺人格都要看分裂了。
就像是看著一個頂好的食材,被亂七八糟的調料給毀了。
七日還魂死刑犯的設定,做嚴肅題材,左可議論在案件結束后,司法與社會如何看待受害者親屬未停止的心理需求;右可探索如何面對親人意外離世的漫長告別。
做商業(yè)題材,亦能打破框架。
一改過去只會以淚洗面的偉母形象,拍一出姿態(tài)各異的致命母親。
但最終卻選擇將司法探討輕輕帶過,死亡告別讓步于荒唐的反轉。
用無邏輯反轉換來快節(jié)奏的娛樂性,用獵奇虐待的鏡頭來描繪女孩的慘狀、進行對現(xiàn)實的抨擊。
本還頗具一些新鮮感的三位母親,又在追求“輪流給死囚做人工呼吸”與“堅定守護女兒被強暴后留下的死囚之子”“曖昧姐弟戀”這種情節(jié)的刺激感下,徹底落了俗套。
![]()
這當然是一種選擇,一種趨勢。
一種為主創(chuàng)為預計三季的體量留下的鉤子。

結尾真真睜眼,旁白顯示她亦正亦邪
只是,拼好劇盛行的當下,社長仍想呼吁一種《舌尖上的中國》精神——
“最高端的食材,往往只需最簡單的烹飪方式?!?/p>
2025年上半年,在以高概念、商業(yè)化為代表的網(wǎng)飛,斷層拿下收視全球第一的,也不是《魷魚游戲》之類話題之作,而是《混沌少年時》。
![]()
圖源:Netflix
這部心理懸疑的最佳范本,全片一鏡到底,無一處聳人聽聞的刻意反轉,不虛構任何一處信息誆騙觀眾,連bgm都絕不多放。
就這樣,卻用手術刀的精準,展現(xiàn)了一個看似人畜無害甚至有些懵懂愚蠢的男孩,是怎么產(chǎn)生行兇殺人的心理。
《混沌少年時》
對主角的描畫不求刻意的“黑白配比”,只是順著人性本身的肌理出發(fā),在幽深的地方看見迷茫,在空洞的地方窺出可怖。
而后便能明白,單純是真,邪惡也是真。
![]()
《混沌少年時》
人性本就是懸疑片,又何苦去虛頭巴腦的布景與營造。
大道至簡,觀眾對影視作品從來都只有一個要求:
認真講一個故事。
不求你曲高和寡,也拜托不要東拼西湊。
掃一掃關注雜家 更多有趣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