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入萬馬堂,休想回故鄉(xiāng)”——古龍
1176年,南宋詞人辛棄疾,于贛江造口寫下名篇《書江西造口壁》,詞曰:
“郁孤臺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shù)山。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江晚正愁余,深山聞鷓鴣?!?br/>
這首詞上片所說“行人淚”,講的是北宋滅亡之際,金兵追擊隆祐太后至造口一事。
據(jù)《宋史》等史料記載,1129年的秋天,隆祐太后的逃難隊伍,在金人的追擊下“乘舟夜行”,而后“舍舟而陸,以農(nóng)夫肩輿而行”。所謂“肩輿”,就是抬著轎子。意思是隆祐太后被金兵追得慌不擇路,只好棄船上岸,讓農(nóng)夫抬著自己逃跑。幾十年后,詞人再臨造口,不由感嘆國家多難,行人多淚。
那么問題來了,“行人淚”是誰的眼淚?
有人說“行人”,并不泛指整個逃難隊伍。而專指“隆祐太后”。所謂“行人淚”,就是指“太后的眼淚”,表達的是“主憂臣辱”的儒家士大夫情結(jié)。
筆者認為不對。如果僅僅是“太后的眼淚”,那直接寫“太后淚”就可以,何必寫“行人淚”?很明顯,“多少行人淚”并不是一個人的眼淚,而是大環(huán)境下無數(shù)普通人的眼淚。如果太后在逃難中都難免傷心流淚,那生命財產(chǎn)安全更難保障的普通逃難者豈能沒有眼淚?因此,“行人淚”是詞人借隆祐太后的遭遇,反映大環(huán)境下無數(shù)普通人的艱辛和憔悴。想那寒冷的秋夜,百姓們步履維艱,聽聞鷓鴣哀鳴,怎不叫“聞者傷心,聽者落淚”?
辛棄疾是著名愛國詞人,他的這首《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我們每個人都不陌生。
今天,我們重新讀這首詞,最深刻的感悟是:詞人愛的國不是抽象的,而是具體的。是具體到每一個行人的眼淚,是具體到每一個普通人的命運。
我們不能因為辛棄疾沒有寫“太后淚”,就說他是不愛國的,是收了金人的好處;想他少年起兵反抗金兵,他對外敵的仇恨、恥辱的銘記,應該是比誰都要堅決的;想他一生致力于恢復中原、山河統(tǒng)一,他對宋朝的復興,應該是比誰都要渴望的;但在他人生最低谷之時,登臺抒情,第一句話便是“行人淚”,言下之意是,國家的淪亡,帶來了無數(shù)普通人的眼淚。那國家的復興,就要建立在無數(shù)普通人的尊嚴和幸福之上。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