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9月9日凌晨,83歲高齡的人民領袖毛澤東主席因病逝世。這一則重磅消息,不久就隨著官方媒體的通訊電波,傳遍了全世界的每一處角落。
各國的名人政要都對東方偉人的離世感慨不已,而毛主席生前好友和昔日同事,都成為了大小媒體爭相競逐采訪的對象。
在加拿大多倫多市區(qū)的郊外,有一家政府創(chuàng)辦的養(yǎng)老院。九月中旬的一天,養(yǎng)老院突然來了一行不速之客——他們是英國《倫敦日報》的新聞記者,此行的目的正是要采訪一位長期居住在此的高齡老人,詢問他對毛澤東主席病故的看法。
“我們都是凡世之人,死亡只是個時間問題。屬于我們的時代,過去了?!?/strong>
老者說得十分費力,原來不久之前年事已高的他輕度中風,健康狀況也每況愈下了。
不過寥寥幾句話,也讓記者們如獲至寶,因為他們采訪到了曾讓毛澤東陷入一生中“至暗時刻”的強勁對手——張國燾。
一、“老張手黑,除了毛主席無人是他對手”
1897年出生在江西萍鄉(xiāng)的張國燾,字愷蔭,年紀比毛澤東要年輕4歲,不過他的資歷和職務,卻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遙遙領先,并且比毛澤東同志更加受到共產國際的信賴。
張國燾出身自舊式官僚家庭,父親張鵬霄曾經是浙江象山的縣官,得益于父親提供的優(yōu)渥家庭條件,張國燾自小就在私塾識文斷句。
1916年,張國燾考入北京大學理工預科班,三年后轉入本科班,不過最終也沒能拿到北大畢業(yè)證,因為他在校期間學習并非主業(yè),反而專職于“革命工作”,特別是在親身參與五四運動一度被捕入獄之后,張國燾已是聲名赫赫的學運領袖。
1920年,張國燾就追隨李大釗參加北京的共產主義小組,次年出席一大,成為黨的締造者之一。
1924年,張國燾和新婚妻子楊子烈雙雙入獄,在軍閥的囚牢中,為了活命他寫了一份供詞,李大釗的名字排在前頭。
史學界有觀點認為,李大釗同志的最終被捕入獄,或許和張國燾的指認有關。不過,這樣的“變節(jié)”舉動,直到1949年全國解放,清點北洋軍閥警察廳的舊檔文庫時,才大白于天下。
1930年,留蘇多年為共產國際工作的張國燾,回國進入鄂豫皖根據地,最終成為了紅四方面軍說一不二的一把手。鄂豫皖在張國燾的主政之下,打過許多大勝仗,也有一批能征善戰(zhàn)的將領涌現(xiàn)出來,但也不乏刀刃向內,人頭滾滾的歷史令人扼腕嗟嘆不已。
正是靠著這樣的一種鐵血手腕,張國燾在紅四方面軍建立起了屬于自己的絕對影響力,這也導致了一些紅四方面軍的干部,在后來的路線分歧之爭中,只知有張國燾,而不知有中央。
可以說,直到動身開始長征之前,張國燾的革命生涯可圈可點,資歷威望極深的他,握著一手的好牌。
然而,當1935年,紅四方面軍和中央紅軍勝利會師的時候,當張國燾目睹了中央紅軍一路血戰(zhàn)元氣大傷人馬銳減的時候,他的野心變膨脹了,對權力的貪婪欲望快速滋長,妄圖以麾下兵強馬壯的資本向中央伸手要權。
對于中央決定的北上方針,張國燾極力反對,力主要南下入川發(fā)展。在兩支紅軍幾乎要刀兵相見的時刻,萬幸徐向前和陳昌浩抱定主意“哪有紅軍打紅軍的道理呢?”才避免了一場紅軍內部的火拼。但,因張國燾的一意孤行,本該團結的紅軍被人為制造了分裂的事實。
多年以后,寫出《紅星照耀中國》的老朋友埃德加·斯諾問起毛主席,您一生中經歷的最為黑暗的時刻,是什么時候?毛主席說:
“過草地的時候,和張國燾的斗爭?!?br/>
張國燾的南下路線,最終在戰(zhàn)事不利損兵折將的現(xiàn)實面前宣告了失敗,許多人部隊因為張國燾這番錯誤的緣故,竟走了三回泥濘難行缺衣少食的雪山草地。當紅四方面軍出身的上將許世友,回憶往事時也不禁感慨:
“老張手黑,除了毛主席,沒有人是他的對手?!?br/>
二、求榮而不得的變節(jié)者
1937年,隨著國共第二次合作開啟抗日的民族偉業(yè),黨內也有了成熟的時機,清算張國燾同志犯下的錯誤。這時候的“手黑老張”,還被戰(zhàn)友們喚作“同志”。
然而從高峰到谷底,這是一向心高氣傲的張國燾所不能接受的,隨著對自己未來形勢的估計越發(fā)悲觀和不安,張國燾漸漸有了一個鋌而走險的想法。
1938年4月,作為邊區(qū)政府的代表,張國燾借著參加祭拜黃帝陵的機會,叛投國民黨,輾轉到了西安。
在南下的路上,紅色“特工之王”李克農在周恩來的指示下,率人到漢口火車站將張國燾截獲。雖然同志們與張國燾推心置腹長談,苦苦勸他回頭是岸,但張國燾卻決絕地不愿意再回去,表示“愿破門”。
最終,張國燾被開除黨籍,他也如愿改頭換面投入了國民黨陣營。對于張國燾的“棄暗投明”蔣介石大喜過望,認為這是“對延安的致命打擊”,囑咐戴笠要妥善使用張國燾,發(fā)揮更大的威力。
張國燾走得匆忙,走得惶恐,走得更毫無前途。周恩來曾經尖銳的諷刺張國燾的變節(jié)跑路之舉不得人心,甚至就連自己的貼身警衛(wèi)員都不肯跟他一塊走。
但張國燾篤定了,留在延安沒有好果子吃,而叛投國民黨陣營卻能夠換來榮華富貴??墒乾F(xiàn)實卻叫他頓感無語,夢想中的高位厚祿遲遲不來,自己卻被弄去和聲名狼藉搞偏門的特務頭子戴笠研究如何策反昔日的同志。
一晃十載光陰,到了1948年底,不但國民黨內的達官顯貴開始收拾細軟提前跑路,社會上的一些豪門富戶,也聞風而動。張國燾自然也看到了國民黨軍隊難以維持,國民政府的統(tǒng)治遲早要翻篇,于是也準備攜家?guī)Э谔颖寂_灣。
此時的戴笠早已經機毀人亡,接替他的毛人鳳卻并不準備讓張國燾逃往臺灣。他當面向張國燾傳達了蔣介石的意思,大意是希望他能夠繼續(xù)留在大陸,能夠比去臺灣發(fā)揮更大的作用。言下之意,希望張國燾安靜待著,今后服軟認錯重新取得信任,成為國民黨的臥底。
毫無疑問,這是張國燾的利用價值被徹底榨干以后,國民黨卸磨殺驢之舉。服軟認錯不是張國燾的性格,自己變節(jié)在先,重新取信于人談何容易?縱然自己有堪比城墻的厚臉皮,也不敢去賭昔日的同志們的寬容心。
不等毛人鳳安排,張國燾就自己打點關系,舉家遷臺,在臺北安頓了下來。
果不其然,張國燾到了臺灣就儼然空氣一般,再也沒有人想起過他的存在。既沒有給他安排工作,也沒有再繼續(xù)從前的優(yōu)待條件,淪為“棄子”無人問津的滋味,這是過去叱咤風云說一不二的張國燾從未體驗過的。
彼時逃臺的軍政要員頗多,都在多方搜尋住所。張國燾自己在北投的一家溫泉旅社旁,搞到了一處舊宅子,當他買好裝修物料準備請來工人裝修時,卻被一群官署的打斷了。他們氣勢洶洶,宣稱此處宅院已經被征用,不得施工。
張國燾憤怒地表明身份,拿昔日在國民黨陣營內有名無實的虛銜想要壓來人一頭,卻是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人家根本不拿他當根蔥。
據毛人鳳回憶,他聽說這件事發(fā)生后張國燾氣憤不已竟病倒了數(shù)月。一年后,感到自己難容于孤島的張國燾,攜家?guī)Э诔舜チ讼愀?。在這里,張國燾夫婦和三個孩子靠著積蓄勉強生活,很快就米缸見底。昔日的北大才子,紫禁城風云人物,不得不拿起筆桿子,靠寫故事販賣文章求得飯食。
1966年,張國燾迫于經濟壓力,開始為美國一所大學撰寫關于自己的回憶錄,并且在香港的一些報刊上連載。張國燾的這些回憶文章,雖然不乏文過飾非對自己的美化和辯解,也有不少和史實相悖的描述,但他的回憶內容,至今仍然是研究中國近代史重要人物和歷史事件的珍貴參考資料。
1968年,張國燾和妻子都已經步入晚年,身體健康狀況大不如前,于是夫妻倆變賣了家產,離開了香港,去往加拿大與長子同住,并最終終老在那兒。
1976年底,在毛主席逝世時說“我們的時代過去了”的張國燾,在加拿大多倫多病逝。
三、“凍死在養(yǎng)老院無錢下葬”之說靠譜嗎?